蛋白質構造

蛋白質純化

蛋白質分析

其他連結

巨分子

鹽溶及鹽析

蛋白質定量法

生物技術中心

一級構造

膠體過濾法

酵素活性分析

生物技術核心實驗

二級構造

離子交換法

膠體電泳法

酵素純化與分析

三級構造

親和層析法

免疫轉印法

流程圖 A 種

四級構造

純化策略

Proteomics

流程圖 B 種 

  

  

 

 

 

         

  蛋白質分析

  

 

膠體電泳法

電泳形式的演進

 

膠體的成分

鑄膠聚合反應

電泳膠體系統的組成

三種不同性質蛋白質的電泳比較

SDS 的分子構造

SDS 在蛋白質表面均勻附上一層負電荷

兩種電泳方式的結果不同

      

電泳形式的演進

 

電泳從濾紙發展到澱粉,最後以洋菜糖及聚丙烯醯胺為最常用形式。

最早的電泳是在濾紙上面跑的,但是蛋白質會因為發熱及拖尾而變性;雖然以 cellulose acetate 進行的薄層電泳已有部分改進,仍然不太適用在蛋白質等大分子。後來改用澱粉不但改善發熱及拖尾,也大大增加樣本體積,電泳才大量被用在蛋白質方面。

近二十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得電泳更加成熟,而有洋菜糖及聚丙烯醯胺兩大系統;前者多用在水平形式的核酸電泳,後者多用在垂直形式的蛋白質電泳,各領一方之風行。

 A3A1

BCT 相關主題  ▲ TOP

膠體的成分

聚丙烯醯胺膠體的組成成分並不複雜。

聚丙烯醯胺膠體的形成,是使用上面的幾項主要成分,經過自由基傳遞的連鎖反應造成的。現在所能購得的商品,品質都不錯,不用自行純化。但 ammonium persulfate (APS) 一定要注意新鮮度,貯藏太久者,通常都會失去效用,是凝膠不全的第一主因。

其他要注意的是,丙烯醯胺單體 (或 Bis) 有 神經毒性,必須戴手套處理;注意 SDS 是一種很輕的粉狀物,容易飄起來吸入肺部,造成肺泡表面張力的喪失,引起呼吸困難,要極為小心。

 A3A2

BCT 相關主題  ▲ TOP

 

鑄膠聚合反應

聚丙烯醯胺膠體的聚合反應是一種自由基的連鎖反應。

聚丙烯醯胺膠體的形成,是把單元體的丙烯醯胺 (上面的綠色三角形) 一個一個串接起來。若在聚合的過程中,接到一個 Bis,則此長鏈會產生分枝,因而造成立體的網狀構造 (上圖左下);控制丙烯醯胺及 Bis 的濃度,即可調整這些網目的大小,因而決定樣本蛋白質在膠體中的泳動率。

通常丙烯醯胺及 Bis 的濃度以例如 (T30%, C2.6%) 的百分比來表示︰ T (total) 表示所有丙烯醯胺及 Bis 的總濃度為 30% (即 100 mL 中含有 30 g 的丙烯醯胺及 Bis),而其中的 Bis (C, cross-linking) 為 T30% 中的 2.6% (即 30% x 0.026 = 0.78%),因此每 100 mL 中含有 29.22 g 丙烯醯胺,以及 0.78 g Bis。

 A3A3

BCT 相關主題  ▲ TOP

 

電泳膠體系統的組成

現今蛋白質分析都採用不連續性的丙烯醯胺膠體電泳。

蛋白質的聚丙烯醯胺膠體電泳通稱為 PAG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其膠體系統是不連續性的,分成 焦集膠體分離膠體,不但膠體濃度不同,其緩衝液 pH 液不同。不連續的目的,在於可以使樣本蛋白質在焦集膠體中凝聚成一條細線,以增加電泳的解析力。

這樣的 PAGE 系統又可分成兩大類,一種在整個系統中加有表面活性劑 SDS,因此稱為 SDS-PAGE;另一種則不加 SDS,因此樣本蛋白質可以保持在其原態狀態,稱為 native-PAGE (或 disc-PAGE)。兩種 PAGE 各有其使用上的優缺點,後面以例子說明其異同點。

 A3A4

BCT 相關主題  ▲ TOP

 

SDS 的分子構造

SDS 有一個極性頭部,與一條非極性尾巴。

因此 SDS 可以介入極性與非極性基團之間,是一種界面活性劑,就是俗稱的清潔劑。SDS 可以把非極性尾巴鑲入蛋白質三級構造的內部,而以其極性頭部與外界的水分子結合,因而使得蛋白質變性。

 A3A5

BCT 相關主題  ▲ TOP

 

SDS 在蛋白質表面均勻附上一層負電荷

SDS 不但把蛋白質變性,而且覆蓋其原有電荷,在表面敷上一層負電荷。

在 SDS-PAGE 系統中,除了整個電泳系統含有 0.1% SDS 外,樣本也要加入 SDS (並以 mercaptoethanol 打斷雙硫鍵) 同時加熱處理。 則蛋白質會解構成為一條直鏈狀分子,其上並佈滿了 SDS 的負電荷;請注意,理論上 SDS 是很均勻的吸附到蛋白質上,因此不管原來蛋白質分子的大小,每種蛋白質分子上所吸附的負電荷密度是相同的。

 A3A6

BCT 相關主題  ▲ TOP

 

三種不同性質蛋白質的電泳比較

以三種虛擬蛋白質說明 native- 與 SDS- 兩種 PAGE 的不同機制。

在原態狀態下,X 的分子量最大,Z 的分子量最小;但 Z 的 pI 為 9.3,在 native- PAGE 的 pH 之下,則會帶有正電荷,因此其泳動率受到 電荷分子量 的雙重影響,不太容易預測;而 SDS-PAGE 則因為原來的電荷已經被 SDS 所覆蓋,所有分子都會往正極泳動,因此只剩下分子量為影響泳動率的唯一因素。

 A3A7

BCT 相關主題  ▲ TOP

 

兩種電泳方式的結果不同

SDS-PAGE 比較能夠準確預測樣本蛋白質的泳動率。

蛋白質 Z 在左邊的 native-PAGE 中無法向下泳動,但在右邊的 SDS-PAGE 則可以依其分子量正確泳動;因此一般使用上,SDS-PAGE 的應用較廣泛。 在 SDS-PAGE 下,雖然 X 分子被解構成單元體,因此分子量由 160 kD 變成 40 kD;但若在較為溫和的樣本處理條件下,有可能看到未完全解構的 160 kD 蛋白質色帶。

 A3A8

BCT 相關主題  ▲ TOP

下一小節︰ 免疫轉印法

 構  造     .     純  化     .     分  析

  

  Protein/Analysis/A3

本網頁最近修訂日期: 200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