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chemistry Basics

細胞與分子 胺基酸 蛋白質 酵 素 核 酸

 回首頁

酵 素  幻燈片 1 2 3 4 5 6 7 8

 

Slides 7 8

   
 

回到酵素目錄   接上節   幻燈片集成   Reference

    

 

 

 

E701

 

 

酵化講義目錄 第 7 節

   
 

熟悉酵素的各種性質後,生化課將要進入各種代謝途徑,因為每種代謝反應,都有一個酵素在做催化。 首先我們將簡介何為代謝途徑 (7.1),說明調節代謝途徑的一些基本原則,並以異化代謝為例,說明細胞如何有計畫地把食物分子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然後進入細胞內最重要的一條代謝大道 (糖解作用 glycolysis)。

   
 

接著將整理出細胞內代謝途徑的調節方法 (7.2),如何以控制酵素的量或活性來控制代謝途徑,如何以荷爾蒙來開或關閉代謝途徑,細胞甚至可以用空間上的效應來加強酵素系統的作用。最後我們簡要介紹研究酵素及代謝系統的材料種類,以及材料的取得與處理方法 (7.3)。

   
 

這一節的討論,多相當鉅觀,沒有太多分子層次的解析。不過,這種大範圍的審視也十分重要,以免走入死胡同而不知全貌。現在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也都要回歸到整個細胞、生物體、甚或整個生態的佐證,才能更有力地證明分子層次的發現是否有意義。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702

 

 

7.1 先瞭解主要代謝路徑 (切牛排)

   
 

在細胞內可降解澱粉或肝糖得到磷酸化的單糖,再將此單糖導入糖解作用 (glycolysis);單糖的碳數一路崩解,由六碳成為三碳 (pyruvate),進入粒線體後成為兩碳 (acetyl CoA),再進入檸檬酸循環完全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產生許多能量分子,其中的 NADH 再進入氧化磷酸化反應生成 ATP。

   
 

這條主要代謝路徑有幾個應注意之重點。 首先是上面所說的碳數一直下降而分解,同時要注意碳數不但下降,而且碳原子一直被氧化 (失去氫原子),最後成為二氧化碳。細胞就是靠這樣的氧化作用,消耗具有化學能的碳氫化合物 (糖類),以產生能量 (左下圖方塊中)。

   
 

其次,整個步驟可大分為三個階段,先是把巨分子的澱粉或肝糖分解,成為單位小分子的磷酸化單糖,進入糖解作用繼續分解成 pyruvate,pyruvate 再進入粒線體,經過檸檬酸循環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

   
 

請依下列各種角度來觀察這條主要代謝路徑:

 

(1) 流程: 澱粉 → Glc-6-P → Glycolysis → 氧化磷酸化反應 → ATP

 

(2) 分子: 大分子 → 小分子  → CO2 + H2O

 

(3) 碳鏈長度變化: 6 → 3 → 3 → 1

 

(4) 細胞空間: 胞外或胞器 → 細胞質 → 粒線體

 

(5) 氧化狀態: 醇基-OH  →  → → CO2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703

 

 

主要代謝路徑整理 (Glycolysis)

   
 

上圖把糖解作用的主要代謝路徑,做大略的分析與解釋。 此路徑的主要基本動作是 (1) 將糖類分子分解,(2) 把碳分子氧化,(3) 並且獲得能量。其中列出主要的三個 Stages,並且把各個 Stage 的關鍵分子列出,最後在檸檬酸循環釋出二氧化碳,並在氧化磷酸化後產生水分子,完成碳原子的利用。整個過程中,糖解作用收獲得少數能量 (ATP),而檸檬酸循環可以得到許多 NADH,這些 NADH 上的能量 (電子) 可以再經粒線體上的氧化磷酸化反應,轉換成 ATP。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704

 

 

細胞如何控制酵素

   
 

細胞為了要有效利用酵素及代謝路徑,用了很多方法來調控它們。其中基因表現層次的控制,將在核酸或分子生物學中詳細講述,我們只在下頁圖文中大略介紹;而酵素活性的調控,以及代謝途徑控制的通則,已經在前面詳細說明過。

   
 

另外有兩種方式也可以控制酵素及代謝,其中以荷爾蒙來作為全身性的長途控制,是極為常見的方式,而且在生理上極為重要。但請注意,荷爾蒙只把調控命令帶到目標細胞的表面,由細胞膜上的接受體把信息傳入,經由 second messenger (如 cAMP) 引發細胞內的反應,這是我們前面已經提過的調控方式。

   
 

另一方面,細胞可以利用空間上的隔離或集中,來達成調控的目的。例如把一些同質性或高危險的酵素集中在胞器內,或把連續幾個反應的酵素集中成為一個酵素複合體,或把酵素附在細胞膜上,都是利用空間上的便利所達成的。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705

 

 

7.2 基因的表現

   
 

上圖把原核細胞及真核細胞中的基因表現過程作一整理,並且指出整個過程中可供調控的控制點。有許多都是在 DNA 或 RNA 層次的調控,細胞可以藉由開關某基因,而開啟或關閉相對應蛋白質的表現。而此種基因表現的控制方式,是十分複雜的;多是利用某種調節性蛋白質,在基因的前端 (調控區) 指揮該基因是否能夠被轉錄出 mRNA。

   
 

mRNA 生成後,在原核細胞可以很快轉譯出蛋白質,但在真核細胞者又可以有各種調控機制,控制由 mRNA 到蛋白質的轉譯過程。所轉譯出來的蛋白質或酵素,又可受到很多的調節方式,在我們酵素的部份已有詳細說明。

   
 

因此,細胞為了掌控胞內蛋白質或酵素的活性,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尤其在較高等的真核細胞,擁有比原核細胞複雜而有效的調控機制。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706

 

 

酵素純化方法的原理

   
 

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分子,而不同的蛋白質分子間,會有各種不相同的性質;例如各種蛋白質的分子量會有大小不同,其表面的帶電性也會有差異,甚至分子的密度也不一樣。 以上這些性質,都可以被利用來作為分離蛋白質的依據;科學家們也設計了很多工具,可以有效地執行這些條件,達成分離的任務。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酵素化學實驗

到幻燈片集成

 

 

E707

 

 

如何分離這些大大小小積木?

   
 

要純化或分離出某種蛋白質,就要利用蛋白質之間某些性質上的差異,例如它們的形狀、大小、比重等不同。

   
 

如上圖的假想例中有 12 個物件,其大小、形狀與比重都不完全相同。若我們要分離出其中的 5 號木球,首先用一大一小兩種篩子,就可去掉 1, 2, 3 號三個較大者,以及 9, 10, 11, 12 號四個較小者。剩下的 4 - 8 號都有相同的大小,但因比重不同,在一個裝有密度梯度溶液 (如甘油梯度) 的量筒中,7 號石頭塊很塊下沈,六號棉球又無法下沈,我們因此可以在中央部份收到木質的 4, 5, 8 號物件。然後把這最後的三個物件放在一斜坡上滾下來,5 號木球會因為形狀的關係滾得最快,而 4 號因為是方塊而幾乎不動,8 號則介於兩者之間慢慢滾下來。我們因此可以分離得到 5 號木球,同時也可分得 4 號及 8 號。

   
 

在實際生活裡,我們當然不會用如此笨拙的方法來分離這些東西,但其基本原理與蛋白質的分離與純化非常類似;我們的確利用蛋白質間分子量、分子形狀及密度的不同,或者分子所帶電荷不同,來作酵素的純化分離工作。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酵素化學實驗

到幻燈片集成

 

 

E708

 

 

酵素純化方法整理

   
 

酵素研究大多要先把該酵素純化出來,才能夠做進一步的分析與鑑定。酵素來源通常由細胞取得,在打破細胞後離心,可除去與細胞碎片。所得到的巨分子中,有核酸、蛋白質、多糖類與脂質的聚合物 (脂質不是巨分子),我們可以用硫酸銨把所有蛋白質沈澱下來,酵素即在其中。

   
 

接著,我們可以利用各種酵素間不同的性質,來做進一步的純化;例如,分子量不同的酵素,可以利用膠體過濾 (gel filtration) 來分離之。以上所列的各種性質差異,都可以選擇利用來分離純化蛋白質,一直到接近純質為止。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酵素化學實驗

到幻燈片集成

 

 

E801

 

 

Genome → Proteome

   
 

Proteome 這個字是由 genome 衍生來的,故與 genome 有密切關係。

   
 

Genome 是一個細胞染色體上全體基因的總稱,假設這些基因全數表現成蛋白質,此一總體蛋白質即稱為 proteome。當各物種的 genome 一一被解出之後,我們可以翻出其總體蛋白質,由其所含的蛋白質種類,即可推測該細胞的代謝生理,或者其生理病變。

   
 

要記得一個細胞內的總體基因,並不是每一個基因都正在表現。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E802

 

 

2D 電泳 →  Mass 定序分析

   
 

微量純化與分析技術,使得生化學家可以快速分離出一個蛋白質,並且準確判斷此蛋白質的身分。

   
 

通常從一個細胞樣本中,把總體蛋白質抽取出來,以二次元電泳分析之,定出所要找的目標蛋白質色點;切出此色點後,可直接在膠體中以專一性蛋白脢水解之,並以 HPLC 或毛細管電泳分離出單一胜肽片段,此一片段可用質譜儀或胺基酸定序儀分析其胺基酸序列,所得胺基酸序列由電腦資料庫中搜尋,即可判別原蛋白質的身分。

   
 

到講義相關部份

到幻燈片集成

回到酵素目錄   接上節   幻燈片集成   Reference

建立日期:2000/3/15   更新日期:2003/10/27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