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chemistry Basics

細胞與分子 胺基酸 蛋白質 酵 素 核 酸

 回首頁

酵 素   Enzyme 1 2 3 4 5 6 7 8   幻燈片集成

 

本網頁一律以『』表示 enzyme

上一節

回酵素目錄 

5

酵素的催化機制:

   

 

酵素的催化機制可以化學反應逐步推得,與分子的構造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目錄 第 5 節 酵素催化機制  (剖析汽車的引擎如何運作)

   
   

5.1

酵素活性區 (active site)

 

酵素提供基質一個穩定的空間,有利於穩定其過渡狀態,並快速轉變成為生成物。

a.

活性區 是酵素與其基質 (或輔脢) 的結合區域,並在此進行催化反應。 活性區通常是一凹陷的袋狀構造,水分子不易進入袋中。 活性區內的胺基酸,只有那些具 反應性基團 (reactive group) 者,才直接參與催化反應;但各種胺基酸都有可能參與結合基質。

b.

酵素催化的 化學機制,通常是以下面三種基本方式進行反應:

 

(1) Bond strain基質結合到酵素後,酵素的構形扭曲使基質分子內某共價鍵受力斷裂。

 

(2) Acid-base利用活性區內胺基酸基團或輔脢,可以放出或接受質子 (或電子) 的特性,對基質進行質子或電子的轉送。

 

(3) Orientation活性區可提供基質適當的排列空間,使有利於反應進行。

 

以上三種方式或可同時發生,為 協同式 (concerted set);亦可先後依序發生,稱 順序式 (sequential mechanism)。 以下兩個重要例子都是蛋白脢。

 

5.1 酵素基本反應機制  (有三個基本動作)

   
 

 

5.2

協同式催化機制

 

carboxypeptidase A (CPA, 羧肽脢) 為模型酵素說明之 (圖 3)。

a.

CPA 的分子量 34 kD,含 307 個胺基酸,有一雙硫鍵,及一個鋅離子,是一種 金屬蛋白。 CPA 可由胜汰的 C-端,依序切下外側胺基酸 (外切脢),當胺基酸的 R 基團為非極性者,較有利反應進行;而 carboxypeptidase B (CPB) 只切 C-端為 Lys 或 Arg 者,二者專一性不同。

b.

CPA 的詳細催化機制如 圖 3 所示,並加說明於下:

 

(1) Zn2+ 離子乃重要輔助因子,可吸住基質胜肽鍵上的 carbonyl 基,增強其極性,使 (2) 碳帶正電。

 

(3) Glu 270 吸住水分子,放出 OH- 攻擊 C+ (2),產生新的 C-OH 鍵。

 

(4) Tyr 248-OH 上的質子,與氮 lone pair 電子產生新鍵,原來的胜鍵斷裂。

 

(5) 附近的胺基酸與基質 C-端的 R 基團,有專一性的結合,以辨別基質的極性;同時 Arg 145 與基質 C-端的 -COOH 結合,確定基質蛋白質是以 C-端進入活性區。

F3

 

 
 

 

圖 3  Carboxypeptidase A 的催化機制  (動畫)

   
 

Carboxypeptidase A 機制  (五個步驟一起發生:協同式)

 

    
 

 

5.3

順序式催化機制

 

chymotrypsin (CT, 胰凝乳蛋白脢) 為代表,請找出課本的相關圖片。

a.

分子構造: CT 的分子量為 25 kD,含三條胜肽,由兩個雙硫鍵連接,是 轉譯後修飾 的產物;剛轉譯出來的完整胜肽鏈沒有活性,要在接近 N-端的 Arg 15 與 Ile 16 之間先斷開後,CT 才能活化。

b.

催化活性: CT 可水解胜肽鏈上面的芳香族胺基酸 (Tyr, Phe, Trp) 或 Met (具較大非極性基團者),切開這些胺基酸 C-側的胜鍵,是一種 內切脢

c.

活性區: CT 大部分的極性胺基酸都露在分子外表,只有三個在活性區內,對催化反應扮重要角色 (Ser 195, His 57, Asp 102)。三者以『電荷接力』形成 高反應性 Ser:其 Ser 195-OH 基上的 H+ 被鄰近的 His 57 吸收,生成具有高反應性的 -O-

F4

 

 

 

圖 4  Ser 蛋白脢催化區上由三個胺基酸所構成的電荷接力 (動畫)

   
 

Cymotrypsin 活性區  (催化鐵三角)

 

pI 與環境 pH 的關係  (pH 會影響分子的帶電性質)

 

Bonding and Protein Structure (以 chymotrypsin 說明分子的鍵結力量,需 Chime)

 

d.

催化機制: Ser 上的高反應性 -O - 會攻擊基質胜肽上的 carbonyl 碳 (帶微正電),形成新的 C-O 鍵 (acylation 步驟),同時斷開基質的胜鍵,先釋出一段 C-側的胜肽;然後加水分解,破壞此 C-O 鍵 (deacylation 步驟),釋出另一段 N-側胜肽。以上兩個步驟,依次順序發生。

 

Chymotrypsin 的催化機制  (以動畫圖解上述的催化機制)

e.

穩定過渡狀態: 除了 catalytic triad 可以有效催化之外,活性區也可以穩定催化反應的中間過渡狀態;過渡狀態有相當高的負電荷,因此以活性區附近的 Gly 193 及 Ser 195 本身的 -N-H 與之產生氫鍵而中和之。

f.

Ser 蛋白脢家族: 這種以 Ser 為催化主力的蛋白脢很多,統稱為 Serine 型蛋白脢;除了 chymotrypsin 外,尚有許多如 trypsin (胰蛋白脢)、elastase (彈性蛋白脢)。它們的催化機制相似,立體構形相當類似,且都有 [Ser-His-Asp] 接力形式的催化機構。 但對基質的專一性不同,trypsin 的基質為鹼性胺基酸 (Lys, Arg),elastase  則只切 R 基團較小且不帶電荷者。

 

Chymotrypsin  (Stryer Biochemistry 試用網路版 Fig 9.6,僅供 Netscape + Chime)

    
 

  

5.4

酵素的專一性:

 

酵素只與特定的基質結合,有很高的專一性,這是酵素重要特性之一

5.4.1

專一性結合區:

 

大部份酵素的活性區即有專一性辨識與結合基質能力,但 CT 另有一基質的辨識區位在其活性區附近。

a.

上述各 Ser 型蛋白脢的活性區除了有 [Ser-His-Asp] 催化中心外,附近還有一個袋狀的基質結合區,可以辨別基質的種類 (驗明正身),以便與正確的基質胺基酸結合。

b.

這種專一性結合是靠結合區上胺基酸 R 基團的 形狀大小極性電荷 等性質的契合,以 二級鍵 結合。 例如 chymotrypsin 的結合區中多含非極性的胺基酸,故只能與非極性的芳香族胺基酸結合,催化這類胺基酸的水解。改變結合區的重要胺基酸,即可改變專一性 (Science, 1992, 255: 1249)。

 

專一性的形成  (Trypsin 一族 Ser protease)

 

5.4.2

專一性結合力量:

 

有兩大類構成因素,一種是形狀的互補,另一種是吸引力量。

a.

分子間的 構形互補: 有如『鎖頭與鑰匙 lock & key』在形狀上的契合;但蛋白質分子較有彈性,與基質結合後可誘導生成更契合的構形,稱為 induced fit。造成這種構形互補的主要力量是 凡得瓦爾力,如 圖 5 中 A 與 B 兩分子間的契合。

F5

 

 
 

 

圖 5  構形互補

   
 

van der Waal force  (由點成面:兩個互補的面 A, B)

b.

酵素與基質間會產生 吸引力量,是由兩者間的若干二級鍵所共同組成。

 

專一性結合力量:有兩大類  (如何造成? 演化的力量)

 

親和層析法的作用機理  (如釣魚般地進行實驗)

   

5.4.3

立體專一性:

 

酵素分子如何辨認立體異構物? 碳原子的原子軌道 是根本原因。

a.

酵素可辨認基質的 立體不對稱性,只能對某一種立體異構物有催化反應 (如 L 或 D 型胺基酸之一),而生成物也只有對應立體異構物之一。

b.

如圖 6 把基質分子中 不對稱碳 (sp3) 四個鍵結中的一點 (A) 固定,再以酵素的專一性結合面接觸並確認 B-C-D 三點,就能分辨另一異構物的差異 (可能是 B-D-C) 而排斥之 (如 圖 7,從 A 點向下看即可分出差異)。

F6 F7

 

 

 

圖 6  碳原子四面體

圖 7  不對稱碳鍵結排列的差異

 
 

立體專一性  (碳原子的 sp3 軌道是立體關鍵)

 

到幻燈片集成

 

回酵素目錄  

6

酵素活性的調節:

   

 

酵素活性的調節,對細胞生理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細胞並不一定期望某酵素一直保持在活性狀態。對酵素分子的共價或非共價性修飾,其調節活性的效果最為直接而迅速;有些是可逆反應,也有部分是不可逆。以下面四種方式,加上抑制劑的使用,細胞就可以自由控制酵素活性的高低。

 

目錄 第 6 節 酵素的調節  (教你如何開車及控制方向盤)

F8

 

    
 

 

圖 8  酵素活性的調節控制方式 (上面的數字代表各說明章節

   
 

五種酵素活性的調節機制  (抑制 裂解 磷酸化 小分子調控 迴饋控制) 

    
 

 

6.1

蛋白質裂解:

 

不只是酵素,很多蛋白質都是利用降解來調節其活性或功能。

6.1.1

脢原或前驅體:

 

以蛋白質的裂解來調節酵素活性,該酵素在裂解後得以活化;也可以把完成任務後的蛋白質分解掉,以免繼續進行著生理作用。

a.

許多酵素 (或蛋白質) 剛由 mRNA 轉譯成蛋白質時,分子量較大而不具活性,稱為 脢原 (zymogen);在蛋白質則稱 前驅體 (precursor)。 脢原或前驅體再經蛋白脢切開,或除去部分胜肽,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分子。 請研究下面數例,注意 胰島素及腦啡是荷爾蒙而非酵素,而打有 * 號者乃表示具有活性者。

cascade

(1) 凝血脢: Prothrombin → Thrombin* → (凝血反應)

 

凝血機制 凝血對生物體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為血液不能在血管內任意凝固。因此細胞對誘發凝血的過程,控制得非常嚴格,是以一種叫做『梯瀑 cascade』的方式,把一個信息慢慢放大;而在放大過程中,有許多管制點,可避免因假警報誤導致凝血。上面的凝血脢生成是最後一步,凝血脢可以馬上誘發凝血。

 

(2) 胰島素: Preproinsulin → Proinsulin → Insulin*

 

轉譯後的 preproinsulin 先摺疊好以後,切除 N-端的一段胜肽成為 proinsulin,然後再切除中央一段 C 胜肽後,才會有活性。

 

(3) 腦啡: 

 

先合成一長條八元體的前驅體,再以一種類似 trypsin 的蛋白脢裂解成單位腦啡,因此其產生也受到蛋白脢的控制。

b.

許多破壞性酵素 (如蛋白脢) 先以脢原形式合成出來,以免在到達作用目標前破壞其它蛋白質;也有以胞器或細胞膜隔離者,稱 區隔化 (compartmentation)。

 

 Chymotrypsinogen → π-Chymotrypsin* → α-Chymotrypsin* 

 

Chymotrypsinogen 分子的斷裂會使其構形改變,露出新的 N-端 Ile 16,這個新的 -NH3+ 會吸引 Asp 194 的酸基,進而固定隔壁的 Ser 195,使其就定位,並因此打開專一性結合區,轉變成為活性型。

 

Protein degradation 例子  (不可逆的共價性修飾)

c.

這種脢原裂解的活化方式是不可逆的,因為被切掉的片段無法接回;因此細胞以 抑制劑 (inhibitor) 來控制此類酵素。Trypsin 及其抑制劑為一範例,trypsin 被切開活化之後,只能用其專一性抑制劑去控制。

 

Protein degradation  (很複雜的調控機制)

   

6.1.2

蛋白脢: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蛋白脢在細胞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a.

依催化機制可分成四類: (1) 金屬蛋白脢 (2) Serine 蛋白脢 (3) Cysteine (或 Thio) 蛋白脢 (4) Aspartyl (或 Acid) 蛋白脢

 

蛋白脢種類 (以活性中心分類)  (Metal, Ser, Cys, Asp 四大類)

b.

同一族的蛋白脢序列都具有類似的胺基酸序列及構形,尤其在活性區的保守性胺基酸幾乎絕對不會改變 (如 Ser 蛋白脢的 catalytic triad);其它序列則因 趨異演化 而衍生出許多具有不同專一性的蛋白脢。 與蛋白脢構造完全無關的 acetylcholinesterase,則因 趨同演化 而具有類似 catalytic triad 的 ester 水解能力。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ubtilsins  (Triad 各胺基酸的重要性)

 

Molecular evolution 分子演化  (AchE vs Ser protease)

c.

類似核酸的 intron 與 exon,蛋白質也有自我剪接的現象,稱 inteinextein,是轉譯後的修飾作用;但此現象並不是很普遍。

 

Intein & extein  (Intein 被切除後再把 extein 相連接)

   

6.1.3

Ubiquitin-Proteasome 降解路徑:

 

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可能是一種調節性的生理作用;最近發現很多蛋白質,都要先標上 ubiquitin後,才以 proteasome 來進行降解。

a.

Ubiquitin (泛素)

 

廣泛分布在動植物細胞中,同質性高而分子量小,可以連到目標蛋白質分子的 Lys 胺基,作為被降解的標記 (ubiquitination)。目標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上,通常在近 N-端有一定 信號序列 (destruction box)。

b.

Proteasome (蛋白脢體)

 

是由很多較小單位分子所組成的巨大分子,主體看來像是四個甜甜圈疊在一起,中央的孔洞可以容納目標蛋白質,並將其分解成胜肽片段;目標蛋白質都要先標有 ubiquitin,水解後 ubiquitin 可以回收再次使用。

 

Ubiquitin and the Biology of the Cell  (1998 年出版的大全集)

 

Goldberg AL et al (2001) The Cellular Chamber of Doom. Scientific American 284(1): 56-61

    
 

 

6.2

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

 

磷酸化是非常廣泛且多樣的蛋白質修飾方式,在信息傳導上極為重要;越來越多的重要生理現象,被發現是與蛋白質的磷酸化有關。而 肝糖磷解脢 (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 是磷酸化調控的典型例子,請仔細研究之。

 

血糖濃度的調節  (小心維持一穩定血糖濃度)

a.

蛋白質分子上某些胺基酸 (如 Ser, Thr, Tyr) 的 -OH 基團會被 蛋白質激脢 (protein kinase) 修飾,在其分子加上磷酸而致活化,此磷酸可再被 蛋白質磷酸脢 (protein phosphatase) 去掉而失活;但亦有相反的例子。

 

磷酸化為可逆性共價修飾  (三種胺基酸可磷酸化 Ser, Thr, Tyr)

 

肝醣磷解脢 GP (共價部份)  (GP 自身也被磷酸化)

b.

蛋白質經磷酸化加上一個強負電基團,影響附近胜肽鏈的排列,造成蛋白質構形改變,而使活性升高或降低。 除了磷酸化之外,蛋白質也可以接上 核苷酸 達到活化。

c.

最近發現有些磷酸化蛋白質也會進入上述 ubiquitin-proteasome 路徑,引發該蛋白質的降解,以達調節目的。

    
 

 

6.3

非共價結合之信息傳導分子:

 

主要代表分子是 cAMPcalmodulin,都是信息傳導途徑的重要媒介,與上述的磷酸化反應共同合作,組成有效的細胞調節網路。

   

6.3.1

cAMP

 

蛋白質激脢 之活性受到 cAMP 調節,原不具活性的激脢與 cAMP 結合後,會釋出活化型的蛋白質激脢。下圖說明蛋白質激脢的活化方式。

 

 ( catalytic subunit; regulatory subunit; = + cAMP) 

 

                       + 4 cAMP

        [☉☉◎◎] ────→  ♁♁  +  ◎◎*  具有活性的蛋白質激脢

         沒有活性                           

☉☉  +  4 cAMP

   

6.3.2

Calmodulin (攜鈣素)

 

當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改變時,會誘導許多生理反應,而 calmodulin 即為細胞內鈣濃度的感應與作用分子; 它的分子 (17 kD) 上有四個鈣離子結合位置,與鈣結合後會誘導其分子構形的改變,可與目標蛋白質結合,調節後者的活性。

   

6.3.3

信息傳導路徑:

 

當荷爾蒙或細胞激素等胞外信息分子到達目標細胞,與胞膜上的專一性受體結合後,就會引發該細胞的一連串反應,把胞外信息帶入細胞內,以啟動所要的生理反應。細胞內的這些反應,相當複雜而有效,統稱為 信息傳導;由上面所述的磷酸化及 cAMP 等小分子為主軸,加上目標酵素的活化,可分成幾個層次,各層次由許多模組所構成。

 

下面整理出這幾個層次,並且舉出一個對應例。

 

 Signal Receptor Transducer Effector enzyme Effector Effect 

 

對應的分子如下例:

 

 Glucagon Receptor → G-protein → Adenylate cyclase → cAMP Kinase

 

信息傳導的上中下游整理  (1) 放大效果 (2) 彈性組合;  梯瀑

 

Signal Pathways: Response and Recovery  (Stryer 生化課本 的動畫教材)

 

Signal Transduction Knowledge Environment  (Science 的信息傳導網路專欄)

 

這種傳導途徑有兩個特點,是細胞生理極為重要的手段:

a.

放大作用 (amplification)

 

上述一層一層的傳導過程中,有些是酵素 (如 cyclase, kinase);而一個酵素分子若經活化,代表著將有大量的基質會被催化成生成物,而生成物會再傳導給下一步反應,信息因此而被放大。這種方式,非常像真空管的電流放大作用,也是上述 cascade 梯瀑式放大的一種。

b.

彈性模組 (flexibility)

 

信息傳導的每一步代表一個層次,而每個層次可由各種模組所組成,因此可以有不同彈性組合,以因應不同細胞的種種需要。

    
 

 

6.4

異位脢 (allosteric enzyme)

 

有些酵素的活性,會被它下游的產物所調節,是為 迴饋控制 (feedback) 現象;這類酵素的分子上,除了有活性區可與其基質結合外,還有可與其下游產物結合的位置,稱為 調節區 (regulatory site),這種酵素則稱為 異位脢

6.4.1

Aspartate transcarbamoylase (ATCase)

 

ATCase 是典型的異位脢。

 

異位脢 ATCase  (催化次體 C 的構形變動) 

a.

迴饋控制: ATCase 催化 aspartate 與 carbamoyl-P 連結成 carbamoyl aspartate 的反應,後者經代謝後生成 CTP; CTP 則回頭與 ATCase 上的 調節區 結合,反而抑制 ATCase 的活性 (負迴饋)。 由於 ATCase 是這個反應鏈的起始酵素,控制 ATCase 即可控制整條代謝路徑。

b.

四級構造: ATCase 是由兩組 催化次體 (catalytic subunit, CCC) 以及三組 調節次體 (regulatory subunits, RR) 組成;每組催化次體由三條蛋白質組成 (C, 34 kD),每組調節次體由兩條蛋白質組成 (R, 17 kD):

 

  2 × (CCC) + 3 × (RR) = C6R6 

 

每調節次體有一 效應物結合區,每催化次體有一 基質結合區

 

異位脢的迴饋控制  (ATCase 異位調控的性質整理) 

c.

S 型曲線: ATCase 的動力學結果顯示,以 vo 對基質 [Asp] 濃度直接作圖,可得到一 S 型曲線 (sigmoidal curve),而非典型的 M-M 單股雙曲線 (見 圖 9)。 這是 合作式 (cooperative) 的 協力現象,表示基質與酵素之任何一個次體結合後,可誘導改變酵素的分子構形,促進其它次體與基質間的結合能力 (positive homotropic effect)。

 

基質控制酵素活性 (分子開關)  (察覺環境的基質濃度 → On/Off) 

d.

分子開關: 此 S 曲線有一轉折點,基質在達到這個基質濃度後,酵素反應速率急速上升。 可以將此轉折點看做酵素對其環境基質濃度的 感應點,當基質濃度低於轉折點時酵素不太活動;而達到轉折點時,酵素便很快起動達到 Vmax (圖 9 下圖誇張為虛線,以突顯此轉折點)。

e.

協力現象: 若反應加入 CTP,則 圖 9 上圖的 S 型曲線下移 (但 Vmax 不變),表示 CTP 會降低 ATCase 的活性 (negative heterotropic); 而 ATP 則反可增強 ATCase 活性 (positive heterotropic),但原 S 型曲線則變成一般的 M-M 雙曲線,協力現象消失。

F9

 

 
 

 

圖 9  異位脢的動力學表現

   

f.

效應物: ATP 與 CTP 均可影響此異位脢的活性,二者都是其代謝上的相關產物,稱為 效應物 (effector); 兩者在構造上與基質 Asp 均不相像,故並非活性區的競爭者,而是結合在分子的其他位置 (異位調節區),結合後會影響酵素的分子構形,使酵素與基質的親和力下降,因而降低活性;而 ATP 與 CTP 乃互相競爭此一調節區。

 

定義各種異位調節的名詞  (勿混淆 inhibitor) 

 

血液中氧分子的運送 (四元體 Hb 具有辨別能力的分子) 

 

Lehninger Biochemistry in 3D 請點選 Oxygen Binding Proteins (非常精彩的說明,要 Chime)  

   

6.4.2

異位脢的作用模型:

 

當異位脢受到效應物的影響時,其分子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行為。

a.

異位作用 基質 (或效應物) 與異位脢的一個次體結合後,會使原來的 T (tense) 型次體,變成較易接受基質的 R (relaxed) 型,然後繼續影響其他次體的結合能力,有兩種方式︰

 

(1) Concerted 協同式: 酵素分子的每個次體,在結合前後一起呈現 T 或 R 型,保持著對稱性;若酵素為二元體,則為 RR 或 TT,而無 RT 型。 效應物的結合也是同樣情形,抑制劑會使酵素固定在 TT 型,活化劑使成為 RR 型;此二者同時都失去協力現象。

 

(2) Sequential 順序式: 酵素的每個次體各自與基質 (或效應物) 結合後,個別由 T 型轉成 R 型,並不影響其他次體的構形 (仍為 T 型),但對其他次體與基質的親和力,可能有正或負影響。 依基質加入順序,分子構形變化為 TT → RT → RR。

b.

兩種效應方式: 基質與異位脢的結合,通常是協同式;一個次體與基質結合後,誘導所有次體都轉成 R型,使其他次體的活性區更易接受基質。如此影響其他次體上同種結合區者 (活性區活性區) 稱 homotropic (同質效應)。 而效應物與異位脢的結合多為順序式,且會影響其他次體與基質的結合能力;此種不同種結合區之間相互影響 (調節區活性區) 則稱為 heterotropic (異質效應)。

 

異位脢的各種作用模式  (整理 homotropic, activator 等) 

下一節

到幻燈片集成

酵素目錄   幻燈片集成   Reference

回首頁

建立日期:2001/3/16   更新日期:2005/06/16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