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chemistry Basics

細胞與分子 胺基酸 蛋白質 酵 素 核 酸

 回首頁

酵 素   Enzyme 1 2 3 4 5 6 7 8   幻燈片集成 

 

本網頁一律以『』表示 enzyme

上一節

回酵素目錄   

3

酵素動力學:

   

 

以動力學說明酵素對基質分子的催化行為。

   
 

目錄 第 3 節 酵素動力學  (討論汽車的速度與汽油的效率) 

 

何為動力學?  (酵素的效率決定於基質的濃度) 

 

An Introduction to Enzyme Kinetics (英國 Paisley 大學的教學講義)

   
   

3.1

酵素催化反應:

 

酵素提供基質一個穩定的空間,有利於穩定其過渡狀態,並快速轉變成為生成物。

3.1 酵素的催化反應  (提供一催化表面 - 輔助桌面)

 

 

 a.

反應物 (A, B) 轉變成生成物 (A-B) 途中,有 過渡狀態 [A...B] 生成

 

 A +   [A...B]    A-B 

b.

過渡狀態 (transition state) 的位能較高,其生成需要能量,稱為 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Eact);經由酵素的催化,可降低反應活化能,使反應速率加快,但 不影響反應的平衡方向

c.

一些過渡狀態的類似物 (analog) 會卡住酵素活性區,但無法完成反應,即成為抑制劑。 這種過渡狀態的類似物可做為抗原,免疫動物後所產生的抗體,可能有類似酵素的催化作用,但催化速率較低,稱為 abzyme

 

Abzyme 催化性抗體  ([sp3]* 過度狀態)

 d.

酵素降低活化能的機制有以下幾點,都是因為 活性區 的特殊立體構造:

 

(1) 酵素活性區專一性地與基質結合,提供最適的空間排列,以便穩定過渡狀態。

 

(2) 活性區通常為一凹陷口袋,隔開外界的水環境,減低水分子的干擾。

 

(3) 活性區附近的某些胺基酸可提供 活性官能基 (通常帶有電荷) 直接參與反應。

 

(4) 很多酵素含有 輔脢 輔因子,輔助反應 (見上節)。

 

3.1 酵素活性區 (魔術口袋)  (穩定, 隔離, 基團, 輔脢)

 

圖 1 酵素動力學大綱 是以流程方式,列出酵素動力學的主要探討項目。當研讀動力學部分時,請隨時依章節號碼參閱本圖。 (圖中酵素的漫畫造型取自 Gonick, L. & Wheelis, M. 所著 The Cartoon Guide to Genetics, 有中譯版)

F1

 

 

 

圖 1 酵素動力學公式的推演及其應用

   
    
 

  

3.2

酵素動力學:

 

動力學是如何進行的? 改變基質濃度,再看酵素如何活動。

 

3 酵素動力學  (考試評鑑:給予基質→看成效)

   

3.2.1

基本概念:

 

酵素動力學的形成,是根基於『過渡狀態濃度恆定』的概念。 早在 1913 年,Michaelis [發音 mi-ka-ei-lis] 及 Menten 就以 轉化脢 (invertase) 系統為研究對象,發現有關酵素與基質反應的一些行為模式,他們提出:

a.

Steady state 理論 

 

酵素催化時,基質先與酵素結合,生成過渡狀態,再轉變成產物; 而酵素與基質的結合是 可逆的 (E + S ES); 而當反應達 穩定狀態 (steady state) 時,其中的 [ES] 濃度不變 (因為 ES 生成量等於其消失量)。

 

Invertase Reaction 轉化脢  (還原糖的測定法︰利用還原力)

 

Steady State Theory 最重要基本假設  (有一 [ES] 濃度穩定狀態)

b.

酵素行為的數學描述 

 

反應速率 (v) 與 酵素 基質 的關係,可以數學式表示; 在固定的酵素量下,反應速率 v 與基質濃度 [S] 成 雙曲線 關係 (但只有雙曲線一股),可用公式表之,即 Michaelis-Menten (M-M) 動力學公式

 

Stryer Biochemistry: Pre-Steady State Enzyme Kinetics (一套相當詳細的說明圖片)

   

3.2.2

Michaelis-Menten 公式的推演:

 

由四個基本設定開始,可一步一步推得 M-M 動力學公式。

a.

酵素 E 與基質 S 反應如下,各步驟反應速率由常數 k1, k2, k3 表示:  基本式

 

b.

導 M-M 公式前的四個基本關係及假設  公設

 

(1) 因 [ES] 不變,故 ES 的消耗量等於生成量:

 

 k [ES] + k [ES] = k1 [E][S]                           

(I)

 

(2) 總酵素濃度 [Et] = 單獨存在者 [Ef] + 酵素基質複合體 [ES]   [Et] = [Ef] + [ES]    

(II)

 

(3) 反應初速 (vo) 是由後半分解反應 (k3) 所決定: vk [ES]    

(III)

 

(4) 最大反應速率 (Vmax) 是假設所有酵素均轉變成 [ES],

 

故上式可改寫為︰         Vmax = k [Et

(IV)

 

3.2.2 四個基本觀察式  (由基本式推 ES, Et, vo, Vmax)

 

c.

基於上述條件,可推 M-M 公式如下: 

 

3.2.3

Michaelis-Menten 公式的意義:

 

M-M 公式可以求得 Vmax Km,求得 Vmax Km 有何意義?

a.

 

 

M-M 公式是 雙曲線 公式若固定酵素量,改變其基質量 [S],則可得到不同的反應初速 vo,再以 [S] 為 x 軸,vo 為 y 軸作圖,可得到一股雙曲線,其漸近點為 Vmax

b.

 

 

濃度 [S] 時反應速率 vo 與 [S] 成正比,即 vo∼[S] 1,是為 一級反應 (first order reaction); 當 [S] 增大,vo 接近漸近線時,vo 的改變很小,不受 [S] 變化的影響,即 vo∼[S] 0,稱為 零級反應 (zero order)。

c.

若基質量 [S] 也固定,則 M-M 公式變為:   

              Vmax (常數 [S])

vo ────────── Vmax (常數)

            (常數 Km) + (常數 [S])

(IV) Vmax = k3 [Et],故 vo[Et],即 反應速率 酵素量 成正比

d.

事實上 ES → E + P 的反應為可逆,但此逆反應可忽略,因 M-M 公式的測定,是反應初期所測的反應初速 (vo),此時生成物 [P] 的濃度很低,逆反應幾乎無從發生。

 

   練習以紙筆自行推演 M-M 公式及上述各種情況下的變化。

 

動力學實驗的操作例子  (實驗也是如此操作)

   

3.2.4

Vmax Km 的測定與意義:

 

VmaxKm 是每一個酵素極重要的性質指標,可以顯示其催化特性

 

3.2.3 M-M 公式意義 → Km; Vmax  (1st, 0 order 兩區;[S] 固定)

   

3.2.4.1

Vmax Km 定法:

 

步驟相當單純,但隨著各種酵素活性測定方法的難易有別。動力學實驗的基本資料,為在一系列 [S] 濃度下所測得的反應初速 (vo),依法作圖即可求出 VmaxKm。 有以下數種作圖求法:

a.

直接作圖法: 

 

是最基本的數據作圖。 以 [S] 為橫軸 vo 為縱軸,所得漸近線的最高處為 VmaxKm 為 50% Vmax 時的 [S]。

b.

Lineweaver-Burk 雙倒數作圖法

 

是最常用的作圖方式;因直接作圖法只能以漸近估計求得 Vmax,若 x 及 y 軸分別改為 1/[S] 及 1/vo,則可作出一條直線來,由 x 軸上的交點求出 1/Km,由 y 軸交點求出 1/Vmax

循一實例練習畫出動力學測定的直接作圖及其雙倒數作圖。並請注意 Vmax Km 的單位是什麼,為何會得到此種單位?

c.

Eadie-Hofstee 作圖法

 

雙倒數圖的直線,在接近 y 軸處,打點太密,求得直線稍有困難。 若分別以 vo /[S] 及 vo 為 x, y 軸,亦可畫出直線,且各點的分佈較平均。

 

The Use of the Eadie-Hofstee Plot for Determining Kinetic Parameters 

   

3.2.4.2

Km 的意義:

 

Km 是酵素與基質間親和力的指標,Km 越大親和力越小。

 

3.2.4.2 Km: 基質親和力 (前半段)  (1/2 VmaxKm = [S]; Km 大小)

a.

當反應速率為 50% Vmax 時,vo = 1/2 Vmax,代入 M-M 公式,則得:

 

  Vmax       Vmax [S]

  ── = ────,整理得 Km [S]  (只在 vo 1/2 Vmax 條件下)

     2         Km[S]  

 

因此 Km 的意義表示,要達到一半最高催化速率時 [S] 所需濃度。 

b.

若酵素的 Km 越低,則表示它要接近 Vmax 所需的基質濃度越低。若某一酵素有數種基質,各有不同的 Km,則 Km 越低的基質,表示它與酵素的親和力越大,催化反應愈容易進行。 Km 與 [S] 一樣是濃度單位 (mM 或 mM)。

 

Km hexokinase 的三種 substrates  (基質立體構造的影響甚大)

c.

某酵素的 Km 值可看成在一般細胞內,該酵素基質的大約濃度。

   

3.2.4.3

Vmax 的意義:

 

請確實瞭解 Vmax = k3 [Et] 的意義 (公式 IV)。

a.

在足夠的基質濃度下,一定量的酵素所能催化的最高反應速率,即為其 Vmax;要讓一個酵素達致其 Vmax,就要把基質量調至最高濃度。在比較不同酵素的 Vmax 活性時,注意要以同樣莫耳數的酵素分子為基準。

b.

單位時間內每莫耳酵素所能催化的基質數 (莫耳數),稱為 turn over number molecular activity,一般酵素約在 0.1~10,000 間 (每秒),有大有小不等。 這是當基質量極大於 Km 時 ([S] >> Km),反應推向右邊,E + S → ES → E + P,其 k3 成為決定因素,即為 turn over number,特標記為 kcat

 

3.2.4.3 Turnover number k3 (後半段)  (基質極大 (kcat);基質極小 2nd order)

c.

當基質量遠小於 Km 時 (Km >> [S] 則 [Et] = [E] 而 Km + [S] = Km),則可以由 M-M 公式導得:

 

Vmax [S]         k3 [Et][S]        k3 [E][S]        kcat 

vo ────  ──── ──── ── [E][S] 

Km + [S]         Km + [S]             Km             Km 

 

反應速率成為 second order,由 [E] 及 [S] 兩項因素決定之。

 

kcat / Km 常數的大小則為重要指標,同時顯示酵素的催化效率及專一性。

d.

瞭解上述的 Km 與 Vmax 後,重新回顧最早的酵素與基質反應式:

 

 

若把此式分成兩半,前半是 E + S → ES 由 k1 k2 主導;後半 ES → E + P 由 k3 主導。 則顯然 Vmax 是後半反應決定 (記得 Vmax = k3 [Et]),而 Km 則大體上由前半反應所定。 因此整個酵素反應,是由這兩半反應所共同組成,前半以 Km 來決定酵素與基質的親和度,後半反應以生成物的產生來決定最高反應速率。注意 Km 的定義是 (k2 + k3) ÷ k1,故後半反應還是對 Km 有影響。

   

3.2.4.4

酵素活性定義:

 

有兩種表示酵素活性的方式,請注意其定義不同,不要混淆。

a.

活性單位:

 

酵素活性的表示方法通常使用 活性單位 (unit)︰ 即酵素 每分鐘 若催化 1 mmole 基質 的活性,即定義為一單位活性:注意同一酵素可能會有不同定義方式的活性單位。

b.

比活性: 

 

每單位重量蛋白質 (mg) 中所含的酵素活性 (unit),稱為 比活性 (specific activity, unit/mg);因酵素為活性分子,有時會失去活性,雖然蛋白質仍在,但比活性會下降。

 

3.2.4.4 酵素活性單位 (IU)  (有不同定義的活性單位)

 

酵素純化與分析;酵素活性測定法  (詳細說明如何測定酵素活性)

    
 

  

3.3

雙基質反應:

 

3.3 雙基質反應  (Hexokinase 也是雙基質反應)

a.

上述 S→P 催化反應,只有一種基質及一種生成物,稱為 Uni-Uni 反應。 但事實上大多數酵素反應,有一個以上的基質,也可能有數個生成物,為多基質反應。例如:

 

S1 S2    

P   (Bi-Uni, -)  

 

  

P1 P2    (Uni-Bi, -)  

 

S1 S2     

P1 P2  (Bi-Bi, -)  

 

         

b.

雙基質反應仍可適用於 M-M 公式,但 兩種基質的 Km 要分別測定;測 S1 的時候,反應中的 S2 濃度要飽和 (使 S2 成為非主導因子),反之亦然。

c.

Bi-Bi 反應中基質 (S1, S2) 及生成物 (P1, P2) 的進出次序有數種情形:

 

(1) Random:基質進入活性區並沒有一定次序,但兩個基質都要結合到酵素後,才會開始進行反應。

 

(2) Ordered sequential: 基質依固定次序進入,然後生成物再依序出來。

 

(3) Ordered ping-pong: 依 [S1進, P1 出; S2 進, P2 出] 次序,像是兩個 Uni-Uni 組成的;也像是打乒乓球一樣地一來一往。

   
   

 

回酵素目錄  

4

酵素的抑制:

   

 

酵素活性的抑制,也是一個重要的調控方式。

   
 

酵素的抑制:可逆 vs 不可逆  (好像汽車的煞車系統)

 

  

4.1

酵素的抑制方式:

a.

以抑制劑與酵素結合而導致抑制作用,這種結合是 可逆 不可逆 反應都有。

b.

很多生理或藥理上的作用,都是源自於抑制劑對酵素的作用,而使酵素的活性降低,或者完全失去活性。如消炎的 磺胺藥,即是一種細菌酵素基質 (PABA) 的類似物,可抑制細菌葉酸的合成。

c.

抑制劑與酵素產生非共價性結合,然後可以阻礙基質進入酵素活性區,或者改變酵素構形而使其失活。

 d.

抑制酵素的機制,依 抑制劑 [I]   酵素 [E] 的結合方式,可以分成三種:

 

Competitive, non-competitive uncompetitive (請見 圖 2 整理); 由抑制劑對酵素動力學曲線所造成的影響,即可得知是何種抑制方式。

F2

 

 
 

 

圖 2 各種酵素抑制反應的機制及其動力學行為

   
 

  

4.2

不可逆的抑制:

 

不可逆性抑制劑會對酵素活性區上的主要胺基酸做 共價性修飾,因此酵素活性通常被嚴重破壞,便無上述三種動力學抑制方式。

a.

青黴素 (penicillin) 喬裝成基質,可與細菌的一種酵素發生不可逆的結合,此酵素乃細菌細胞壁生合成的重要酵素,細菌無法正常生成細胞壁而死亡。 有點像是分子版的『木馬屠城記』。

 

不可逆的抑制  (抗生素 penicillin 例子)

b.

重金屬:Hg2+, Pb2+, Cd2+ 及砷化物等重金屬,非專一性地與 [E] 或 [ES] 結合,取代原來酵素所需的金屬,而使酵素失去活性。

c.

化學修飾劑: 某些化合物可以 專一性 地修飾特定胺基酸,除了可做為專一性抑制劑外,也可用來檢定酵素活性區中,具有催化反應的胺基酸為何者 (表 1)。

 
 

表 1  若干蛋白脢的抑制劑及其作用機制:

 

抑制劑

 

作用基團

 目標酵素例

 PCMB

p-chloro-mercuribenzoate

Cys

-SH

 papain

 DIFP

diisopropyl-fluorophosphate

Ser

-OH

 Ser proteases

 TPCK

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

Ser

-OH

 chymotrypsin

 TLCK

tosyl-L-lysine chloromethyl ketone

Ser

-OH

 trypsin

 

日本真理教所用的沙林毒氣 (Sarin) 是一類似 DIFP 的抑制劑。

   

d.

蛋白脢及其抑制劑: 蛋白脢廣泛存在於細胞中,有其專一性抑制劑可控制其生理活性,二者互相抗拮形成一調節控制網。 目前極被重視的 HIV 蛋白脢及其人工抑制劑,在醫藥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及影響。

 

有關蛋白脢的分類,請見 6.1.2 一節。

 

A Protease and Protease Inhibitor Web Server  (法國 Tours 大學的蛋白脢網站)

 

酵素抑制劑在醫藥上的功用  (一些重要實例)

 

HIV Protease vs Acid Protease 比較  (利用構形對稱性的差別)

 

HIV Protease  (HIV protease 立體模型,需要 Chime)

 

An Accurate Look into HIV  (如何有效抑制 HIV protease)

 

HIV Protease  (OMM 分子模型館,需要 Chime)

 

下一節

到幻燈片集成

酵素目錄   幻燈片集成   Reference

回首頁

建立日期:2001/3/8   更新日期:2005/09/18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