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承先啟後: |
||
中心已達成生技教育的首要階段性任務 |
||
檢討十年來之建設歷程,可分成兩個階段。首先自 1994 年啟動到 1999 年中心成立,可謂篳路藍縷,由蔡嘉寅教授為主要規劃者;其後 1999 到 2005,接續由陳益明及鄭登貴兩位主任發揚光大。這幾個階段的主要任務,都 注重在教學目標,期能培養出『理論與實際並重』的高級生物科技人才,以便與未來生物技術產業的需求接軌。 台灣的國際優勢在『人才』。佔世界專利比重 第三位 (www.weforum.org) 的電資產業就是靠著優秀的研發、製造與經營人才,未來生物科技也應如是效法。因此,中心成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落實生物科技教育,而我們也確實建構了非常完整的『生物技術學程』, 幾年來已有百餘名學生完成此學程。更重要的,生物技術是一種高度技術性的科學產業,理論必須加上實際操作,才能產出具有實質利益的成果。因此,中心在教育部的資助下,幾年來逐次成立若干 『核心實驗室』,不但有效利用在人才培訓,所設置之先進儀器設備,也可供給研究發展之用。如此,也把中心的任務,漸漸導入 研究展的層次。 |
||
加強生技研發並深入生技產業 |
||
當人才培育漸上軌道,經此優質教育平台,生技人才可源源不斷地產出,以供各大學、研究機構、產業研發等需求,可謂奠定生技百年大業基礎。接著要把中心的 主要力量,投注到生物科技的研發,及相關產業的拓展。由於台灣大學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型大學,每位教授都專注在自己的研究工作,因此中心配合此種環境,短期來說有三個主要工作:(1) 建立先進而管理完善的核心實驗室、(2) 協助校內同仁研發成果產業化、(3) 建立基礎研究與產業研發的溝通平台。 若能順利完成上述三個任務,則自動開啟一良性循環,自教學、研究到產業,由學術基礎、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把生物科技從頭到尾串連起來。在強大而厚實的基礎,台灣的生技產業將可順利起飛,並且避免落入『代工』的命運,走出自己的一片原創性生技天空。 若問如何達成以上目標? 其答案還是『人才』兩字,有了人才後便可建立制度來執行,期望達成一個永續的經營平台。台灣大學可說是台灣的人才庫,擁有各方面的優質人才,足可供應所需的種種知識、智慧與經驗。 |
||
|
||
規劃願景: |
||
|
||
歷經了前面創立與建設階段,中心雖然在各方面已經漸上軌道,但是在科技研發與產業接軌,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為了達到最終願景,詳細規劃未來各組的長短期工作目標與願景,一步一步踏實完成。 |
||
|
0 行政管理: |
|
0.1 建立行政管理體系: |
||
由中心主任延攬各組組長及工作夥伴,分別推動中心的各項工作;同時依規定聘請足夠的秘書、職員、助教等協助人員,配合本校廣大的教師群,共同達成中心任務。(中心目前編制表) |
||
0.1.1 敦聘各組組長以組成強大行政團隊: |
||
各組組長每年提出工作計畫,經中心行政會議討論通過後,由提案組長負責推動實施,中心並指派行政人員全力協助。 |
||
0.1.2 強化中心行政工作幹部體系: |
||
目前中心僅有三名約聘人員,分別擔任中心秘書、實驗課講師及生技館經理,均非固定職缺,必須逐年申請計畫支薪,經營得極為辛苦。因此強烈建議逐步強化中心的行政人事體系。 |
||
(1) 短期內先建立行政核心: |
||
將上述約聘人員改為正式職位,則中心之行政與教學,能有穩定的工作人力。另外,至少增加若干名約聘人員,以協助各組事務推動。 |
||
(2) 需要大批人力以經營 生技館: |
||
DCB 長興館已在 2004 年歸還台大,校規會通過該棟大樓由中心主持規劃,容納以生物科技為主的 各種設施,需要大批具有各種專長的人員,才能夠有效經營管理。 |
||
0.2 開拓中心財務資源: |
||
中心由學校所獲得的資源極為有限,因此必須由不同管道獲取足夠經費,以維持各方面開銷。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中心可能財源有: |
||
(1) 學校每年固定的營運經費。 |
||
(2) 向教育部申請之教學改善計畫 (配合款部份)。 |
||
(3) 本校內部的經費來源 (如台大醫院的補助計畫、跨院系貴重儀器)。 |
||
(4) 生技學程及暑期生物技術課程 (nbsc) 的學分費收入。 |
||
(5) 向國科會、農委會等機關的研究計畫。 |
||
(6) 其他各種公私立團體的委託培訓計畫。 |
||
以上顯然不足應付未來的龐大開支,因此必須開拓其他可能來源: |
||
(7) 由核心儀器室及技術服務收取費用 (技術服務網 BioNet)。 |
||
(8) 由中心主辦各種培訓班 (如 Cold Spring Harbor 的 Workshop)。 |
||
(9) 建立產業委託計畫或實驗室出租環境。 |
||
(10) 尋求生物技術企業界的合作與捐獻。 |
||
(11) 開發校內具潛力的研究成果產業化,並技術轉移到產業界。 |
||
0.3 中心共同設施: |
||
中心統一經營以下各項設施,並成為中心的對外交流窗口。 |
||
0.3.1 中心網站: |
||
網站必須正確、有效、新穎、美觀,才能吸引讀者興趣並深入閱覽,以快速獲得所需的資訊。中心網頁更預期提供以下功能: |
||
(1) 提供中心所開設課程的最新資訊與講義,以輔助教學與研究。 |
||
(2) 提供全球生物科技相關學術、科技、產業等方面的最新資訊。 |
||
(3) 提供學術與產業之間的界面,成為一個不打烊的交流窗口。 |
||
(4) 提供一般科普知識,成為推廣生物技術的便利平台。 |
||
0.3.2 中心出版: |
||
(1) 繼續出版『生物技術方法』系列叢書。 |
||
(2) 協助教師編印講義 (如每年 nbsc 核心課程),直接輔助教學。 |
||
0.3.3 中心簡報: |
||
由於國內外到中心訪問的團體或學者甚眾,因此中心將編輯詳細中英文簡報內容,並請專人負責中心的介紹,類似發言人角色。另建議制定本中心鑑別標章 (logo),以建立品牌與專業形象。 |
||
0.3.4 收支窗口: |
||
中心將建立統一收支窗口,以便集中收取學分費、教材費、儀器服務費、技術合作費等,可有效增加中心的經營與收入。 (如 BioNet) |
||
|
||
0.4 經營生物科技大樓 (生技館): |
||
收回生技館後,中心籌組生技館管理小組,以妥善規劃各項經營事務。有下列基本備忘事項︰ |
||
(1) 生物技術大樓除中心各單位外,僅容納與生物技術相關設施。 |
||
(2) 回收後將需極大筆整修經費,應列入學校經費預算中。 |
||
(3) 回收後的經營管理需要大量人力,應早日規劃充足編制。 |
||
(4) 容納校內生技相關貴重儀器中心,以支援校內外的研究服務。 |
||
(5) 部份實驗室可供產業界租用,配合中心的產學合作策略 |
||
|
1 教學: |
|
中心的整體教學任務如下圖所示,也標出生物技術教學中,重要實習課程所需要的幾個教學實驗室。本工作由教學組主導推動。 |
||
![]() |
||
1.1 生物技術學程之整合與強化: |
||
生物技術學程開設至今已將近 10 年,一直維持著最早設計的 四級規劃,顯示此一架構的完整與實用。雖然如此,將對學程進行以下的強化改革,以促進課程內容更趨先進,教學效果更 加良好。 |
||
1.1.1 教學品質控管: |
||
(1) 重視學生的教學評鑑,並依此為任課教師的聘任參考依據。 |
||
(2) 請各科教師編撰標準講義,並強烈鼓勵以 PowerPoint 上課。 |
||
(3) 協調內容相類似的課程,整合成單一標準課程,以免重複與浮濫。 |
||
(4) 對於教學品質卓越的課程,給予任課教師實質鼓勵或協助。 |
||
1.1.2 主動規劃新穎的尖端課程: |
||
(1) 開發最新尖端課程,主動邀請適任教師開課,並給予經費補助。 |
||
(2) 新開設的關鍵實驗課,可納入教育部的教學改進計畫補助項目。 |
||
(3) 鼓勵實驗課程與研究生論文結合,以求無縫地連接教學與研究。 |
||
1.1.3 與其他院系課程的整合: |
||
(1) 加強與電資學院合作,開設生物資訊課程,以培養跨領域人才。 |
||
(2) 注意其他院系所開相關課程的動向,應朝向互補的關係。 |
||
(3) 鼓勵校內生技相關系所開設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尤其是 系統課程。 |
||
(4) 鼓勵其他院系學生多選修生技學程所開課程,並提出開課建議。 |
||
1.2 生物技術教育改進計畫: |
||
中心主持『植物生物技術教學資源中心』的台大夥伴學校,並提出『尖端植物生物技術平台』套裝課程,含有兩個系列,具有以下特色: |
||
(1) 清楚提出一套課程,讓有志於植物生物技術的同學明確跟循。 |
||
(2)『植物基因轉殖系列』有四門課程,由組織培養、基因改造到分子檢測與影像分析,包括上下游所有關鍵技術,系列極為完整有用。 |
||
(3)『基因體系列』則由基因體、蛋白質體到生物資訊學,包括講習及實習課,使學生對基本科學的修養與眼界,有深廣的擴展機會。 |
||
2006 年以後,教育部之『生物技術教育改進計畫』將進入第三階段,各夥伴學校也將改組,生技中心更扮演整合各夥伴學校的關鍵性角色。每年固定開設之『暑期生物技術課程 nbsc』將 成為中心的重點任務。 |
||
1.3 開辦生技第二學程或相關課程: |
||
生物技術的『跨領域』特性極為明顯,而且所跨領域的範圍極廣,除了一般的生物科技專長外,還需有理工、法律、經濟等 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才算是完整的生技團隊。中心預計開拓第二學程或相關課程如下: |
||
1.3.1 引入電資相關同學: |
||
中心規畫一個容易入門且完整的生物學系列課程,給電機資訊及其他工程科系背景的學生選修;詳細內容請見 下面 資訊智財組計畫。 |
||
1.3.2 法商經管專長同學: |
||
(1) 與管理學院合辦生物科技 MBA 班,培育高級管理人才。 |
||
(2) 先與相關院系的教師合作開設有關管理、法律、經濟的課程。 |
||
(3) 若所開課程超過 20 學分,而學生也有需要,則可彙整成立新學程。 |
||
1.4 開辦產業界之培訓班並服務社會: |
||
產業界及一般民眾,都對生物科技有殷切需求,但其所需要的內容與深淺相當不同︰產業界要最尖端的技術與情報,而一般民眾則要求廣泛且易懂的生技常識。兩者對這方面課程都有很大的期望與需求。 |
||
1.4.1 產業界生物技術培訓班: |
||
(1) 開設產業界所迫切需要的專長訓練課程,但要先調查其需求。 |
||
(2) 在一般課程中,挪出若干名額,提供產業界人士進修。 |
||
(3) 與特定企業合作,簽約協助企業人員培訓,並發給證書。 |
||
1.4.2 推廣大眾: |
||
(1) 與生技產業協會合辦熱門生物技術班,介紹通俗生物技術常識。 |
||
(2) 適時參加展覽 (如大學博覽會、杜鵑花節等),傳布正確生技資訊。 |
||
(3) 嘗試在校內外開設通識課程,傳播最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 |
||
1.5 強化教學組織以提升教學品質: |
||
中心極注重課程的教學品質,並嚴格控管;尤其實習課程耗費成本甚鉅,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將是監控重點。為此,中心特別把幾個重要的教學實驗室,以核心實驗室的方式控管,除了固定給予經費補助外,也隨時注意實習課的品質與上課人數。 |
||
1.5.1 提升教學品質: |
||
集合相關課程教師共同組成 課程委員會 (教學群),並共推召集人負責相關課程的協調、整合與品質管制。 |
||
(1) 目前的教學群有:生物技術核心實驗 BCT、分子生物學、生物資訊學、植物組織培養;未來將考慮設立基因體學、生物化學等。 |
||
(2) 學生評鑑將列為重要參考,若教學品質出現問題,將交由課程委員會討論,提出改進方法,提請任課教師改善。 |
||
(3) 所有課程均得印發講義,或置於網站以供下載,鼓勵課程自設專用教學網頁;儘量要求並協助教師使用 PowerPoint 上課。 |
||
1.5.2 實習課程制度化: |
||
學習生物技術,實習課程非常重要,但對任課老師則是最花錢、最辛苦、最煩瑣的教學項目,通常都視為畏途。因此,中心必須鼓勵勝任的教師開課,補助所需要的儀器、材料費、助教,甚至空間設備,以便開設具高效率又先 進的實習課程。 |
||
(1) 固定補助實習課所需的材料費,並且訂定經費補助原則。 |
||
(2) 策略性的重要實習課,由中心規劃申請教育部相關計畫。 |
||
(3) 中心補助的儀器必須專用在教學,若有空檔才可限期外借。 |
||
(4) 實習內容要有完整流程或講義,並鼓勵設立網頁流通。 |
||
(5) 安排兼任助教,由上過課的同學擔任,每人帶領八名學生。 |
||
(6) 實習課一定要有固定的教學空間,並且整理成優質的實習場地。 |
||
1.5.3 教學核心實驗室之永續經營: |
||
為了有效地經營成功的實習課,中心設立了幾個教學專用的 核心實驗室,配有固定的經費維持,每年的修習人數均相當多。 |
||
(1) 生物技術核心實驗室:BCT 課程的大本營,已有 1000 人以上修過。 |
||
(2)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庫建構、基因體學實驗。 |
||
(3) 細胞培養實驗室: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植物基因轉殖實驗。 |
||
(4) 蛋白質實驗室:酵素化學實驗、蛋白質體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 |
||
(5) 基因體學實驗室:生物晶片實驗、基因體學實驗。 |
||
(6) 分子檢測實驗室:已在 2004 年完成。 |
||
(7) 抗體製備實驗室:規劃中。 |
||
(8) 生物資訊學實驗室:規劃中。 |
||
|
2 研究發展: |
|
中心協調校內相關單位,共同籌劃研究型核心實驗室。除了提供研究服務外,也可供高級實習課程之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大型研究計畫,發揮綜合大學的跨領域特色;並可承接產業界委託研究計畫,促進產學交流。本工作由研究發展組主導推動。 |
||
2.1 建立核心實驗室以供教學及研究: |
||
配合上述各教學核心實驗室的經營,中心也同步建構研究型核心實驗室,從體質上強化本校研究環境。規劃藍圖請參考下圖,有六個核心實驗室,其中部份已成型 (*),有些則正在建設中 (#)。 |
||
![]() |
||
2.1.1 基因體學核心實驗室 (A): |
||
(1) 核酸定序實驗室 # (生命科學系) |
||
(2) 基因體與晶片實驗室 * (畜產系) |
||
(3) 分子檢測實驗室 * (植病微生物系) |
||
2.1.2 蛋白質工程核心實驗室 (B): |
||
(1) 二次元電泳分析檢定系統 * (生化科技系) |
||
(2) 蛋白質晶片實驗室 # (生技中心) |
||
(3) 蛋白質構造實驗室 # (生技中心) |
||
(4) 抗體製備實驗室 * (生化科技系) |
||
2.13 生物資訊學核心實驗室 (D): |
||
(1) 基因與蛋白質資料庫系統 # (資訊系) |
||
(2) 多媒體伺服器 # (資訊系) |
||
(3) 高速計算平台 |
||
2.1.4 細胞生物學核心實驗室 (C): |
||
(1) 顯微觀察:電子顯微鏡 * (生命科學院) |
||
(2) 顯微觀察:共焦顯微鏡 * (生命科學系) |
||
(3) 顯微觀察:原子力顯微鏡 |
||
2.1.5 分子農場核心實驗室 (F): |
||
(1) 動物基因轉殖實驗室 * (畜產系) |
||
(2) 植物基因轉殖實驗室 # (農藝系、園藝系) |
||
(3) 實驗動物中心 # (獸醫系) |
||
2.1.6 研究用動植物實驗室 (E) |
||
以上除了已經建立者,均仍在規劃階段。 |
||
2.2 核心實驗室經營原則: |
||
為使核心實驗室成功經營,將有以下做法與原則。 |
||
2.2.1 設在適當地點並由適當人才管理: |
||
(1) 原則上,將利用生技館的空間容納各核心實驗室,但若因為環境、材料或更適切的理由,也可設置在其它適當地點;例如,分子農場的動物基因轉殖,所需要牛羊豬隻,就不可能飼養在中心。如此,也把中心的觸角伸到全校,而非侷限一隅。 |
||
(2) 要有適當的人才管理核心設備,中心必須確定一條可行的技術人才聘任管道,以便安定優秀的技術與助理人員。 |
||
2.2.2 使用者付費並由中心統一管理: |
||
(1) 完全採取 使用者付費原則,但收費高低各有不同標準,並鼓勵參與中心教學、行政、服務的人員,以較低收費多利用核心實驗室。 |
||
(2) 由技術服務組設立統一收費窗口,依辦法收取使用費並集中管理,以支付所需的各種開銷。 (BioNet) |
||
2.2.3 中心供給基本維持費用: |
||
各核心實驗室由中心供給基本維持費用,以及基本的助理開支;並由其服務成果與績效,來決定下年度補助金額高低。 |
||
2.2.4 以網路管理虛擬的儀器中心: |
||
所有核心實驗室必須建立自己的專屬網頁,並由中心匯集到一個共同的首頁,首頁表列核心實驗室各儀器的現況、收費、連絡、規則等。使用者以網路申請,並到中心付費 (參見 技術服務)。 |
||
2.2.5 經常舉辦工作坊培育人才: |
||
各核心實驗室必須隨時舉辦相關的工作坊,以便讓使用者瞭解儀器的功用、性能、操作方法等,同時提高使用者的基本背景知識。 |
||
2.2.6 隨時引進最新的尖端研究工具: |
||
若有最新進的尖端儀器,可由核心實驗室負責人提議設置,或由中心主動尋找適當人選規劃。對於國內無法自行操作的儀器,應當由國外找尋適當人員,或派員到國外學習。 |
||
2.3 組織尖端大型研究計畫: |
||
中心主動整合校內的大型研究計畫,以期有效利用核心實驗室,並帶動校內跨領域研究氣勢,冀以提升台大邁入全球百大研究型大學。中心目前有兩個大型計畫,並配合教育部推動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構想, 提出『整合性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ILSB』計畫。 |
||
2.3.1 農業生物科技產業關鍵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
||
中心已由獸醫系朱瑞民教授組成一個大型計畫,包括以下兩項主題︰ |
||
(1) 利用轉殖香蕉表現豬隻病毒性疾病疫苗基因之建立與評估: |
||
以鮮食水果為重組蛋白動物疾病疫苗之生產工具,其優點為植物細胞較不受胃酸破壞,給予方便,安全性高及生產效率高等。 |
||
(2) 以『奈米抗體晶片』檢測綠竹開花及家禽病毒感染之機制: |
||
以全新的觀念發展蛋白質體單株抗體庫,並利用奈米顆粒增加晶片的敏感性,以便應用在各種生理或病理現象的檢定與探討。 |
||
2.3.2 建立分子牧場關鍵技術平台核心實驗室: |
||
農畜禽功能性基因體及蛋白體之開發與應用 |
||
總主持人:台大畜產系鄭登貴教授 |
||
(1) 豬與土雞 cDNA libraries 和表現序列標記 (EST) 株系之建立 |
||
(2) 豬與土雞繁殖力表現體之核酸定序 |
||
(3) 高繁殖力之特異性基因表達 |
||
(4) 豬與土雞蛋白體之建立及其生物作用徑路之確認 |
||
(5) 豬與土雞繁殖力遺傳標記 (包括 cDNA 及蛋白質 [抗體] 晶片) 之開發 |
||
(6) 豬與土雞繁殖力相關基因體及蛋白體資訊中心建構與研發 |
||
(7) 核心育種場之建立及運作 |
||
2.4 承接產業界委託之研究計畫: |
||
中心將加強與產業界的雙向交流,並規劃具體的溝通平台,其中將設立育成實驗室以供產業界承租,另外也推動來自產業界委託本中心進行的研究開發計畫;此項工作將與 產學合作組 或 技術服務組 共同推動。 |
||
|
3 技術服務: |
|
中心將設立對外窗口,建立方便可靠的技術服務網,提供各種重要的生物技術操作服務,全面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 |
||
3.1 建立技術服務體系與窗口: |
||
以下之說明以儀器或技術為主要服務項目,但相同的機制也可應用在各教學課程的培訓班,甚或整個學程的開設服務。 |
||
(1) 以單項服務或儀器為一獨立單元,每單元建立一個服務網頁,詳細說明服務項目、收費、注意事項等。 |
||
(2) 中心則設立共同的技術服務首頁,連結到各單元網頁,說明共同規則,以及繳費流程。所有例行過程,儘量在網頁上完成。 |
||
(3) 技術服務與上述核心實驗室的設立息息相關︰由研究發展組負責建立核心實驗室的設備、技術與操作,然後由技術服務組對外經營、收費,並負責評估使用情形。 |
||
(4) 短期內各項技術服務先在校內實施,俟制度上軌道之後,再逐次逐項擴大至學術界及產業界。 |
||
3.1.2 設立單一窗口收支: |
||
(1) 中心將在校務基金設立帳戶,統一收取使用費,並發給收據。若學校需收取管理費,依照學校規定辦理。 |
||
(2) 可建立預付制度,使用者預存一定金額,每次使用後依次扣除。預付的款項應當永久有效,也可避開經費報銷的年度問題。 |
||
3.1.3 建立有效品管系統: |
||
(1) 各單元服務應當接受評鑑,評鑑結果將作為下年度經費補助的根據,評鑑持續不佳者,由中心討論並建議改善,或者廢除。 |
||
(2) 評鑑檢視使用者的滿意度,由使用者每次使用後評定;儀器的使用率,則由中心收集統計之。 |
||
3.2 建立育成實驗室提供產業界: |
||
在建立完善的核心實驗室體系後,籌設可隨時進駐的育成實驗室,租借給產業界,利用台大校園的優質研究環境,進行其自身研發。 |
||
(1) 鼓勵剛創業的生技公司進行研發,不須馬上投資大筆硬體經費。 |
||
(2) 對於成熟的生技公司,也可提供良好的研發環境,學習最新技術。 |
||
(3) 中心的技術服務與整個台大的教學研究資源,均可作為研發後盾。 |
||
(4) 媒介生技產業與本校各單位合作,提供共同開發研究的良好界面。 |
||
(5) 鼓勵並提供本校教師或畢業生到外部創業的一個機會與起點。 |
||
育成實驗室將提供所有公共設施,包括一般純水、製冰、滅菌、天平等基本設備,以及離心機、光度計、排煙櫃等常用大型儀器,加上技術服務的貴重儀器等,並可利用台大圖書館的現成網路資訊。其最終目標,乃希望廠商進駐第二天就可以馬上開始做實驗,租借期間可參加所有培訓課程,中心同時提供技術諮詢團隊,預期可大幅提升研發實力。因此,育成實驗室並不是僅提供空間設備,也是研發夥伴或顧問。 |
||
|
||
|
4 產學合作: |
|
與產學有關的主要工作方向為:(1) 協助校內同仁將已有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產業化,或進行技術移轉,或衍生新公司;(2) 成為校內生技研究群落及國內外生技產業界交流之界面。下圖摘要中心的產學合作規劃之概念流程,本工作將由產學合作組主導推動。 |
||
![]() |
||
4.1 建立本校各研究團隊之完整資料庫: |
||
(1) 本校為完整的研究型大學,除了一般生物科技專長的研究人才外,還有光電、理工、法律、經濟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才。因此、當思考如何妥善利用校內這些充沛的資源,建立一個流暢的產學合作界面,共創經濟利益。 首先將整理出校內相關各領域同仁之研究專長及研發成果,建立一個完備的資料庫,並注意更新與正確性。 |
||
(2) 對資料庫中具有產業化潛力者,謹慎篩選並持續追蹤,定期篩出可馬上進行產業化之成果,並集合起來舉辦說明會,提供給產業界。此外、亦可協助本校教師或畢業生直接創業,將研究成果直接產業化。 |
||
(3) 建立校內生物技術和其它學門 (如工程、電機、資訊) 之合作機制,進而促成跨領域的研究與產出。 |
||
4.2 建立產學間的研究界面以深耕研發實力: |
||
(1) 中心架設完整的中上游研發核心設備,配合育成實驗室,提供整個校區的生技研究群落,成為產業界的強大後盾,協助提升研發實力。 |
||
(2) 共同提出國科會或經濟部之研究計畫,引進合作研發資金,一方面強化中心的軟硬體設施,一方面促進產學合作的良性互動;若有實質研發成果,則可進一步產業化。 |
||
(3) 建立本校生物技術諮詢團隊,其功能有幾方面︰(a) 促進校內之整體合作;(b) 對外提供收費性諮詢或技術服務,或者開設技術培訓班;(c) 接受產業界委託之技術研究或評估計畫。此種技術諮詢團隊,將在中心的『育成實驗室』中扮演重要角色。 |
||
|
5 生物資訊: |
|
生物資訊學的方法與軟硬體研發,對現今生物技術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台灣應該利用其本身強大的電子資訊產業實力,與生物技術結合,衍生出新的產業契機。本中心因應此一重大趨勢 ,將有以下幾個層面推動相關工作。 |
||
5.1 建立生物資訊核心實驗室: |
||
本中心規劃建立資料庫系統、高度計算平台及多媒體伺服器等核心設施。資料庫系統提供國內外知名基因及蛋白質資料庫的 mirror site,以利本校師生在保密的情況下檢索這些資料。同時亦將提供本校研究團隊開發及建立特有資料庫的平台。高度計算平台則將提供資料分析、資料探勘、生化模擬等需要龐大計算能量的執行平台。多媒體伺服器則提供 3D 結構、電腦圖學、影像語音等多媒體資料的儲存與展示平台。 |
||
|
||
5.2 開授入門課程以溝通生物與資訊學生: |
||
本中心將提出『工程與生物教育整合』計畫,開授適合工程科系統背景同學修習的生物學相關課程,以利有興趣投入生物資訊領域之同學,準備完整的生命科學知識。 另一方面,也將協調資訊工程系,針對生命科學背景之同學,開授入門課程,以利雙方人才之交流。 |
||
|
||
5.3 推動跨領域生物資訊學的研究與發展: |
||
本中心將積極推動跨領域研究團隊,結合資訊科技背景與生命科學背景兩方面教授,合作生物資訊學之開創性研究。 若有任何可產出的研發成果,將循上述產學研界面,推展到生技產業。 |
||
|
||
預期結果: |
||
|
||
|
1 台大生物科技園區 (NTU BioPark) 將自動成形: |
|
(1) 在本校總區內,由椰林大道、羅斯福路與基隆路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域,以及周邊的若干研究單位,早已聚合成一個現成的生物科技園區雛形 (下圖),只是區塊中的各單位均各自努力,欠缺一套整合網路統合起來。 |
||
|
||
(2) 以本中心主導,成立上述各關鍵核心實驗室,設置完善網路聯繫區內所有教學、研究、服務單位,成為具有整合功能實際的生物技術群落。 |
||
(3) 若本規畫中的各項工作能一一實現,則此生物科技園區將自動成形,配合台北市附近的中央研究院、內湖生技園區等,形成一個生物科技盆地,進而對台灣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發揮關鍵性的推動力量;加上台灣本身也有一些極為獨特的條件,足以成為東亞的生技島。 |
||
|
2 推動台灣成為東亞生技島: |
|
台灣在地利與人和上,有相當特殊的先天與後天條件,非常有利於發展成為東亞乃至全球的生技產業中心;整理起來有以下幾個優勢。 |
||
2.1 優越的亞熱帶地理條件: |
||
台灣島剛好跨在北迴歸線上,有高至 4000 公尺的山脈連綿,因此產生各種林相與物種,孕育出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台灣南部偏向熱帶型氣候,非常合適各種生物生長;因此在台灣發展生物產業,可說是天時地利,沒有一個已開發國家有此良好條件。在地理上台灣扼守太平洋進入南洋或中國的關口,無論空海運,台灣都是一個重要據點。 |
||
2.2 豐沛多樣的人才資源: |
||
台灣數十年來的強化教育,除了資訊與電機之外,也培育非常多的生物科技人才,目前除了散佈在國外各研究機構外,本國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機構或產業界的研發單位。以本校為例,每年經本中心培養的博碩士人才,不下數百人,提供一個非常強大的人才資源後盾。 |
||
2.3 獨特的華文世界條件: |
||
中國是未來的廣大市場,然而西方世界難以進入,除了語言的隔閡之外,對於中國人的行事風格不熟悉,也是重要因素。港澳已歸還中國,新加坡離中國太遠;因此本中心除了開發台灣本地產業外,更應利用此一優勢,成為西方世界進入東亞地區生物產業的重要窗口。 |
||
2.4 台灣現有傳統生技產業環境與科技: |
||
台灣早有相當成熟的傳統生物產業,有些並已進軍中國或全世界;然而,這些產業的一大弱點就是,不太投注研發工作。中心將引領校內的相關教學研究單位,結合這股現成力量,組成上中下游的一連串共生關係,則必可造成相當的風潮與勢力。 |
||
2.5 台灣超強的電子資訊產業力量: |
||
台灣的資訊產業在全世界舉足輕重,其科學研發能力也極強勁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二十一世紀的新興科技研究,可能要結合生物與資訊兩大力量,共創出全新的科技領域。本中心將努力把資訊結合到生物產業的研發,期能儘早把資訊產業及其優勢挪移到生物產業。 |
||
![]() |
||
以上優勢乃其他地區少有,而台灣能夠同時掌握所有優勢,更是難得。 |
||
|
3 預期在三年內完成所規劃之基本架構: |
|
預計在三年內完成本規劃的基本架構,預定的各項工作要有具體雛形,並且預期有下述的成果。下圖大致描繪未來三年的預定工作要項。 |
||
|
||
3.0 中心行政: |
||
(1) 建制固定秘書與講師各一名,並有約聘人員數名,助理若干人。 |
||
(2) 強化中心網頁的各項服務,結合教學、研究、技術、產學、資訊。 |
||
(3) 完成生技館之接收規劃,有效組織且經營此一生物技術核心。 |
||
(4) 出版各種尖端生技書籍及講義,重點為基因體、蛋白質體等。 |
||
(5) 成為全校生物科技相關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協調中心與對外窗口。 |
||
|
||
3.1 教學方面: |
||
(1)『生物技術學程』成為國內第一,乃至全球傑出的生技課程。 |
||
(2) 完成生物技術學程的學生人數,到 2008 年將達 300名。 |
||
(3) 完成 8 個『教學專用核心實驗室』並建立卓越的實驗教學流程。 |
||
(4) 建立『生技第二學程』供非主修生物者選修,拓展生技產業疆域。 |
||
(5) 完成全期『植物生物技術夥伴學校』計畫,成為優良套裝課程。 |
||
(6) 積極推動第三階段『生物技術教育改進計畫』 整合全校生技課程。 |
||
|
||
3.2 研究發展方面: |
||
(1) 完成 6 個『研究型核心實驗室』 或『實驗動物中心』之永續經營。 |
||
(2) 每個核心實驗室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實驗工作坊』推廣應用。 |
||
(3) 籌組至少 5 個『跨領域大型研究計畫』推動活躍的研發環境。 |
||
(4) 產出與中心直接有關之 SCI 論文 10 篇以上 (中心名稱列在通信地址)。 |
||
|
||
3.3 技術服務方面: |
||
(1) 建立有效率的技術服務網路,成為國內卓越之貴重儀器中心。 |
||
(2) 接受中心協助之 SCI 論文 30 篇以上 (本中心名稱列入致謝)。 |
||
(3) 建立收支窗口,中心財務在三年內自給自足 (BioNet)。 |
||
|
||
3.4 產學合作方面: |
||
(1) 建立本校生物技術相關研究的基本資料庫,有效掌控校內研究動態。 |
||
(2) 建立活絡且有效的『產學合作界面』促成產學合作至少 20 案。 |
||
(3) 開設『產學培訓班』促進產業基礎人力提升,或尖端技術之獲取。 |
||
|
||
3.5 生物資訊方面: |
||
(1) 建立完善『生物資訊核心實驗室』提供相關服務。 |
||
(2) 執行『生物資訊學夥伴學校計畫』培養具生物資訊專長之人才。 |
||
(3) 開授『工程與生物系列課程』增進主修工程與生物雙方學生之交流。 |
||
(4) 啟動『跨領域生物資訊學大型計畫』以強化跨領域合作。 |
||
|
修改日期: 2005/08/06 |
|
E-mail: biotech@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