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基礎 Biochemistry Basics 2008

核 酸 Nucleic Acid  投影片  N1 - N2 - N3 - N4

回核酸 1

講義下載

   

 

 

 

N1-1

核酸 是細胞內的巨分子之一,分成 DNA (去氧核糖核酸) 及 RNA (核糖核酸) 兩大類,是由核苷酸的小單位分子所組成。同樣的,核酸部份也是先說明其分子構造後,再以構造為基礎,來認識其種種生理性質。

學習核酸的構造,要清楚辨別核酸巨分子,是如何以單位小分子連接起來,兩條 DNA 分子如何配對成為雙螺旋鏈。這幾乎是所有生命現象的核心,在五十年前 Watson 及 Crick 發現雙螺旋的構造,同時也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目前我們只能簡短說明核酸的構造與一般性質,至於圍繞著 Central Dogma 所發生的種種分子遺傳學知識,只能留待分子生物學中講述。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把基因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與原理,在適當的段落,做精要說明。

N1-2

核苷酸 這三個字有點像象形文字。因為它剛好指出了 nucleotide 單位分子中的三個主要部分:鹼基、五碳糖、磷酸。當核苷酸去掉磷酸時,中文直接變成核苷,英文則改了一個字母成為 nucleoside,見次頁的構造說明。

N1-3

核苷酸 是由三部份構造所組成,每一部份又有數種選擇;例如五碳糖部分,可能是核糖 (ribose) 或是去氧核糖 (deoxyribose),此種差別造成了 DNA 與 RNA 在性質與構造上的不同。我們所常見的 ATP 分子,是含有核糖,若核糖改成去氧核糖,則寫成 dATP。上圖只是畫出大略的構造關係,請自行在課本上找出確實的分子構造,要能自己默寫出詳細構造才可以;尤其各種鹼基之間,以氫鍵連結的配對情形,一定要十分清楚。生命的奧祕,幾乎盡藏於此。

DNA 與 RNA 所使用的鹼基幾乎一樣︰DNA 用 ATCG,RNA 用 AUCG,只有 T, U 不同,而 T 與 U 在構造上也很相似,都能夠與 A 配對。

請自己列一張表,慢慢整理出 RNA 與 DNA 在構造與功能上的異同點。

N1-4

為何 自然界會選用這幾種鹼基作為遺傳密碼?

可能有幾個理由︰ (1) 鹼基分子扁平,可以緊密堆疊在雙螺旋長鏈中。 (2) 鹼基一類為單環,一類為雙環,單環配雙環成一鹼基對,不易弄錯。 (3) 鹼基分子相當疏水性,藏在兩股磷酸長鏈中,可保安定。 絕對還有其他理由,可以自己再思索。

上圖各種鹼基的構造,其氫原子與雙鍵位置並沒有畫得很清楚,請自行參考課本上的構造,把四種鹼基與兩種配對的氫鍵仔細畫好。

N1-5

兩個 核苷酸之間,前一個 (1) 以 3'-OH 與次一個 (2) 的 5'-磷酸進行脫水反應,連結形成磷酸二酯鍵 (phosphodiester bond)。如此一直連接下去,就成為核酸的長鏈。但最後有一個磷酸及一個 -OH 基是不被作用的,因此核酸的長鏈具有方向性,可寫成 5'-P → 3'-OH 兩端,就像蛋白質有 N-端及 C-端一樣。

又如同蛋白質的 N-C-C-N-C-C-N-C 骨架,核酸長鏈也有分子脊骨,它是以磷酸-核糖輪流出現的 P-R-P-R-P-R 骨架,所有的核酸都一樣,是屬 constant 的部份;同時在核糖分子上一個個加上各種鹼基,組成特定的核酸序列,是 variable 的部份。

N1-6

核酸 巨分子長鏈的記錄法,當然不能每次都把整個構造寫出來。方便的筆記法是把核糖變成一直線 (R),從上到下分別是 1' → 5',而 1' 接有鹼基 (B),5' 接有磷酸 (P);各核苷酸間以斜線表示磷酸二酯鍵。

後來覺得這樣還是很麻煩,就省去直線及斜線,以 p 代替雙磷酯鍵,只留下各個不同的鹼基序列,最後又去掉鹼基間的 p;有時特別標出 5' 及 3' 端,以作為提醒,因為核酸的方向性極為重要。到最後,只剩下鹼基排列。

N1-7

兩條 DNA 核酸配對在一起時,其 5'-3' 方向剛好相反;有點像馬路有來回兩向的車道一樣。這兩股 DNA 互相捲繞成為有名的雙螺旋構造。這種方向性,對核酸的複製及轉錄很重要,因為這些活動都有一定方向。

N1-8

A=T 與 C≡G 間是以氫鍵連結,其立體的分子構造,在很多書上都有。

雙螺旋是由 Watson 與 Crick 在劍橋大學發現的,他們根據所收集的研究資料,即推出 DNA 的雙螺旋構造。這些資料如下:

(1) DNA 是遺傳物質,其所含鹼基當中,A 的含量等於 T,C 等於 G (Chargaff Rule)。 (2) 由 X 光繞射分析結果得知,DNA 是螺旋狀,含有兩條磷酸脊骨;並且得知許多有關 DNA 分子空間排列的數據。 (3) A 與 T 之間可以用兩個氫鍵結合,C 與 G 之間有三個氫鍵。

N1-9

雙螺旋 分子有點像扭曲的樓梯,而 A=T 與 C≡G 就是水平的踏板,一階一階排列在兩條磷酸脊骨之間。 請注意扁平的鹼基配對,可以很經濟地堆疊在兩股核酸之間,每一單糖分子都與鹼基垂直,而磷酸則裸露在外側。再強調一次,兩股分子的方向相反 (箭頭)。

N1-10

雙螺旋 的整個發現過程充滿戲劇性,Watson 把它寫成偵探小說般的 Double Helix,出版後雖然爭議不斷,但也可描繪出這個世紀大發現的驚險過程。

Watson 的行事風格一向怪異,有自己的想法與強烈個性。 後來長久主掌有名的冷泉港實驗室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並且推動人類基因體計畫,相當活躍。他有幾本著名的教科書,其中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2003, 5th ed) 及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02 4th ed),都是很重要的經典著作。

Crick 是英國人,後來則轉到美國,主持加州聖地亞哥的 Salk Institute,主要以分子層次及細胞機制,探討人類的思考與意識問題。

N1-11

Watson 與 Crick 所發現的雙螺旋,是稱為 B 型的水結合型 DNA,在細胞中最為常見。另外也有 A 型及 Z 型兩種。Z 型 DNA 早期是實驗室中的人工產物,當 GC 配對重複較多的片段容易產生;最近發現細胞中可能也有存在,也許可調節基因的表現或重組。

N1-12

雙螺旋 是一條雙股重複扭曲的螺旋鏈,其重複出現的單位如上圖所示;以常見的 B 型 DNA 而言,每 10.5 bp 形成一個扭曲單位,長度 3.6 nm; 注意每一個扭曲單位中,DNA 的一股會交過另一股一次。因為分子的扭曲並非對稱,因此分子表面會形成大小凹谷,這些凹谷對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關係,有很大的貢獻。

同時因為磷酸脊骨露在外面,因此核酸的外側有相當大的負電聚集。若把 DNA 溶在純水裡,則兩股磷酸脊骨會互相排斥,造成 DNA 的兩股分開而變性沈澱,故 DNA 都要溶在含有陽離子的緩衝溶液中 (TE buffer)。

N1-13

真核細胞中,DNA 捲繞在帶有強正電的蛋白質上 (如 histone),除了抵消負電性外,還有利於 DNA 的包裝,以便容納在細胞核的有限空間中。這種包裝方式,在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中,有極為複雜的組織與控制。

N1-14

雙螺旋 的磷酸脊骨,雖然比起蛋白質長鏈有較大的彈性,可以較為自由地活動,但仍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整條雙螺旋分子並不能很自由地平攤成一直線,會以雙螺旋為軸心再度捲繞,稱為超捲曲 (supercoil) 的構造。

N1-15

雙螺旋 的實際構造可用橡皮圈做簡單的模型︰把兩股橡皮筋捲繞作成雙螺旋的樣子,若把捲繞的程度加大,則這條雙股橡皮筋會再度捲繞起來,成為超捲曲 (下圖)。

你也可以用毛巾做實驗,先把一條毛巾捲起來,好像一條雙螺旋,但不要捲太緊,適度即可。然後,握住兩頭,試著再度把這條毛巾再捲繞幾圈,則毛巾就會繞成超捲曲。這樣做出來的毛巾雙螺旋,也可以顯示出 DNA 的 (+) 超捲曲或 (-) 超捲曲 (N1-17),完全取決於再度捲繞時的方向。這很不容易以文字說明。

N1-16

超捲曲 的數目 (W),與其所含鹼基長度及扭曲數目 (T) 有關,可用 L = T + W 表示之;也請參考下頁的例子。

在最穩定的狀況下,每一個單位扭曲 (T) 含有 10.5 對鹼基,請記住 10.5 這個魔術數字。而 Linking (L) 是以兩股中的一股為主,當這股跨過另一股一次時,就會產生一個 Linking number;因此像上圖含有 10.5 個鹼基對,紅色那股跨過藍色股一次,就有一個 Linking (但上下兩端的交點,因為是藍色股跨過紅色股,因此不計)。

若核酸的序列為一級構造,則雙螺旋為二級構造,超捲曲則是其三級構造。 請注意凡是螺旋構造都會有左手或右手旋之分別,而兩者有點像是鏡像物;一般的 DNA 都是右手旋的,請見上圖。 老實說,螺旋的左右手旋構造,很難說明,請自行看圖辨認。

N1-17

超捲曲 之目的是想把核酸擠到擁擠的細胞核內:如何把兩股 DNA 再捲繞成更緊密的構造,但又不會增加 DNA 分子構造內的緊張度。

DNA 分子是右手旋的螺旋狀,超捲曲是整條核酸螺旋再度捲繞,這種二次捲繞稱 writhing (W)。若沒有超捲曲,則 DNA 就不會有 writhing,在數學上就是 W = 0。通常一條線性 DNA 兩端自由開放時,都不會有超捲曲,而其最穩定構造就是每 10.5 鹼基對繞一圈;一條 105 鹼基對的核酸有 10 個單位,因此 T 與 L 都是 10,上面的 L = T + W 公式寫成 10 = 10 + 0。 天下太平,一切沒事 (上圖最左邊)。注意 T 儘量保持為 10,以便讓每圈的鹼基對數目為 10.5 (魔術數字)。但這樣的核酸太鬆散,整體體積很龐大。

因此,若要把 DNA 擠入細胞核內,一定要再度捲繞起來,勢必造成 DNA 分子的緊張。而整條 DNA 分子再度捲繞的方向有兩種,一種是如上圖下排的中圖,長條核酸分子捲成圓圈,且由此圓圈之下方繞過,這種往下的繞法稱為 negative supercoil,W 記為 -1 (因此 9 = 10 - 1)。反之,若繞到圓圈的上方,則為 positive supercoil (W = 1, 則 L = 11, 因為 11 = 10 + 1)。Negative supercoil 等於雙螺旋鬆開一圈,然而 T 仍為 10,維持每圈 10.5 鹼基。

Negative supercoil 超捲曲的繞法,等於先把長條核酸先解開一圈 (L = T = 9 即 9 = 9 + 0),然後頭尾連接起來 (上排兩圖);這樣的環形 DNA 會自動以 negative supercoil 再轉一圈,變成 9 = 10 - 1 的超捲曲,T 保持為 10,也就是每單位有 10.5 對鹼基,最為安定。如此,DNA 有了超捲曲,可以擠入細胞核,而其分子構造也不會太緊張。

N1-18

核酸 的構成序列中,有一種特殊鹼基序列,其鹼基的排列是前後互補 (如 GAATTC),稱之為 palindrome (迴文);此字是文學用字,指文句可以隨意自前向後念,或由後向前念者 (如 madam)。

有一大類酵素,可以辨認核酸序列上的這種特殊構造並水解之,統稱為限制脢 (restriction enzyme);這是因為含有某種限制脢的大腸菌,會限制某入侵病毒的攻擊。

天字第一號的限制脢為 EcoRI,是從大腸桿菌分離出來的,可把 GAATTC 序列不對稱地切開,切口會形成 sticky ends (cohesive ends)。 具有相同 sticky ends 的核酸片段,可以互相準確地黏在一起,這在基因重組技術上有很大貢獻。

 兩種限制脢的作用  (以動畫呈現限制脢之切開方式)

N1-19

有些 限制脢 (EcoRV) 是在 palindrome 序列的正中央對稱地切開,成為平口的鈍端 (blunt ends)。 兩個鈍端間雖然也可以進行連結,其效率差很多,但在基因重組上也有其用途。

 兩種限制脢的作用  (以動畫呈現限制脢之切開方式)

N1-20

因為 palindrome 的核酸序列是對稱的,所組成的 DNA 構形會在長條雙螺旋上造成一個對稱的小轉折,限制脢即可認識這種對稱的轉折,並且結合到該處,再以非 Watson-Crick 的鍵結方式,在雙螺旋分子的外側凹谷 (grooves),探索其所含鹼基序列,看是否為其所能水解者。

較長的 palindrome 序列可以形成同一股 DNA 分子內的鹼基配對,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十字形 (cruciform) 構造,兩者之間也可以互相變換;可能作為 DNA 分子上的標記位置,以便在 DNA 分子上進行各種反應。

N1-21

蛋白質 與 DNA 之間經常要互相辨認,以便進行許多生理功能;尤其是這些辨認都是專一性的,蛋白質必須要結合到核酸上面的特定序列,才能正確進行生理功能。那麼,蛋白質是如何辨認核酸序列的? 需不需要把兩股核酸打開,以辨識其鹼基序列?

答案是不一定,也就是說蛋白質可以在雙股核酸配對結合的情況下,認出裡面的鹼基是什麼。有點像認人不一定要看到對方面孔,許多熟人你看側影甚或背影,就可以叫出名字。同樣的,蛋白質要辨認鹼基不一定要把雙螺旋打開,只要看鹼基側面各種基團的排列,就可以認出,因為每一對鹼基的外側輪廓都不太相同,請見上面的對照密碼就可明白。

有許多種可與 DNA 結合的蛋白質區塊,請先到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e) p. 1088 查看這幾種蛋白質的構造特徵。

N1-22

因為 限制脢可以辨認核酸序列上的特定序列,因此對某段固定的核酸,每次用相同限制脢所切的位置是固定的,所得到的大小片段也都是恆定的,這些片段可用電泳分離之,稱為限制脢圖譜。當然,使用不同的限制脢會切在不同的地方,因此 A, B 兩種限制脢所切得的電泳圖譜也會不同。若同時使用這兩種限制脢,則由所得到的圖譜,可推出這兩種限制脢在該段核酸上的切點位置。

例如上面的兩種限制脢分別切出 2 + 8 (A) 以及 3 + 7 (B) 兩種圖譜,合起來都是 10 kb,對其切點的預測有兩種可能;但經由混合水解所得到的 2 + 3 + 5 片段,可以推出兩個限制脢切點之間相隔 5 kb,若不做混合水解則無法得知。

N1-23

限制脢 所切出來的 sticky ends,可與另一相同的 sticky end 相連結,再用 DNA ligase 連結脢把各股補滿,這使得 DNA 的剪接非常精準有效,是基因操作的最基本工具之一。任何兩個鈍端 (blunt ends) 也可相互連接,沒有專一性,而且其連結效率非常低。

這些工具提供了在核酸序列上的精確剪接動作,可以像編輯錄音帶一樣,把所要的核酸片段剪出,然後接到另一段核酸上,開啟了基因操作的大門,科學家也快樂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N1-24

質體 是一種小型環狀 DNA,可以進出宿主細菌。質體上面帶有可以表現的遺傳信息;最有名的是產生抗藥性的質體,它所轉譯出來的酵素會水解抗生素。傳統上純化質體都是利用超高速離心法,因質體為超捲曲構造,構形較為緊密,因此密度比染色體 DNA 要大一點,離心後會在主要的 DNA 色帶下面,找到一個質體 DNA 的色帶。

N1-25

質體 可以由一種宿主傳到另一種宿主菌,因此抗藥性也可以因此傳播開來,使得很多細菌很快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遺傳工程也是利用質體的這種傳播功能,把一個被修改過的重組質體,放到宿主細菌中去表現,生產我們所要的物質。

N1-26

質體 用限制脢切開後,可以插入各種外來的 DNA,形成重組質體,後者可以轉形到宿主細胞中。但是,一個細菌只能接受一種重組質體,而這個轉進去宿主的質體,可以在細菌中大量複製相同的質體。

N1-27

質體 在細菌中會大量複製,大約每一隻細菌可以累積 5~200 個質體 (以 100 計算);若把這些轉形菌途佈在培養皿上,則由單一細菌所形成的菌落,將只含有一種轉形菌,也就是只含有一種重組質體。

每一個菌落若有 1000 隻細菌,而每隻細菌含有 100 個重組質體,則每個菌落就有 1×100×1000 個均質的純系重組質體,沒有雜夾其他的質體;因為一個細菌只能包容一種質體,而一個菌落只有一種細菌。

因此這種 分子群殖 (molecular cloning) 手法,有點像在『種植分子』,把一個目標基因,經過上述的 純化 與 放大 的過程,得到數目眾多的複製 DNA,可以抽取出來應用。

最後所得到的群落,可以用探針進行雜合反應,挑選出含有目標基因的菌落 (N3-13)。

本網頁最近修訂日期: 200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