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基礎 Biochemistry Basics 2008

酵素 Enzyme  投影片  E1 - E2 - E3 - E4 - E5 - E6 - E7 - E8

回酵素 8

講義下載

   

 

 

 

上接 E8-15

E8-16

生物體 都由細胞組成,若把細胞分離出來在試管中培養,則可大量生產該細胞所合成的有用物質,例如植物細胞的某些二次代謝物是具有生理療效的藥物,動物的抗體則是由一群白血球所分泌製造。但是,並非所有細胞都可以離開生物體生長;植物細胞比較容易以分離的形式培養在試管中,甚至再生成整個植株,而動物細胞通常並不容易再生,癌細胞與幹細胞 (stem cell) 是例外,後者是存在於骨髓或胚胎的低度分化細胞,有潛力發育成各種不同的組織或器官。

E8-17

很早前 就有類似胚胎複製的操作技術。當冠軍種牛的胚胎分裂成二或四個子細胞時,取出來以人工方法分開成數個單獨細胞,然後再分別移植回母牛子宮,如此就可生出多條冠軍小牛,其原理與同卵多胞胎相同。但是這種複製方式的胚胎,是經過授精的有性生殖,子代會有父母雙方的特徵;但桃莉羊的複製方式不同,完全沒有經過授精過程

E8-18

桃莉羊 的胚胎並沒有經過授精,而是從桃莉母親的乳腺細胞取出細胞核,放入另一個已經去掉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再殖回代理孕母的子宮,發育成熟出生。它是以上述乳腺細胞核中的 DNA 為藍圖,直接發育成一個個體,沒有加入其他個體的遺傳物質,因此子代與親代的遺傳背景幾乎一模一樣)。

像桃莉羊的無性複製方式已經引起各方爭論,尤其若是應用在人類,可能會產生倫理與法律上種種無法預期的問題。複製人將只有父親或母親,而且與其親代極為相似,外觀上幾乎無法分辨;雖然如此,其生長背景與歷程不同,最後成人的個性或品格難以預料。因此,想把複製人變成為自己的『重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另外,複製技術相當困難,大多數的複製個體都是失敗的,桃莉是 1/277 的僅存成功者,若貿然應用在人體上,會產生許多如『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的悲劇;因此,目前世界上的先進國家都已立法禁止複製人體。

E8-19

二○○一年底 的人類胚胎無性群殖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美國一家生技公司 ACT 宣佈,把一個未受精的卵子去掉細胞核 (只有 23 條染色體),植入一個含有完整 46 條染色體的細胞核,可以分裂生長到六個細胞的胚胎。此胚胎若能繼續生長,將可形成含有大約一百個細胞的囊胚,這些細胞都是尚未分化的幹細胞,可以控制生長成為各種不同的組織,以供殖入需要的病人體內。這是第一個報導人類胚胎複製的實驗,異議者除了因為法律禁止複製人類的胚胎之外,對於只能分裂到六或八個細胞,還不算真正成功的結果就貿然發表,也都深表不滿與抗議。

幹細胞是分化程度很低的細胞,可以說是『還沒賦予任務』的細胞,因此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與器官的潛力。成人體內幹細胞的大本營是骨髓,幹細胞自我增生並分化成各種血球細胞;嬰兒的幹細胞則聚集在肝臟與脾臟,並且也在血液中流動,因此臍帶血中也含有幹細胞。近來流行的臍帶血銀行,就是把自己出生時的臍帶血以超低溫保存,等到長大有需要時,可以解凍回來使用;因為是自己的血液,因此沒有排斥的問題。 

幹細胞因為具有分化潛力,因此是各種人造組織或人造器官的重要起始材料。例如,幹細胞若分化成腦神經細胞,植入巴金森病人的腦中生長,將可誘導分泌多巴胺來控制病情。但目前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如何正確控制幹細胞分化,以便生成所要的組織或細胞,這仍有待深入的基礎研究來支持。而要由幹細胞獨立發成一個生物器官,則是更遙遠的事;目前僅嘗試製作簡單的器官,也只能以人造材料先塑成器官的構形,再於此一架構上生長細胞。

E8-20

異種 器官移植的最大問題是,異種生物之間會互相排斥對方的細胞。原因是因為接受一方的免疫系統,把外來的器官視為『入侵物』,引發免疫系統攻擊之。而免疫系統如何辨認敵我?當免疫系統發現某個外來細胞或器官,其細胞表面的某重要標誌分子若與自身不同,就啟動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抗體會攻擊這些外來物並摧毀之。

豬的器官在大小上與人類最接近,很適合植入人體;同時,豬細胞上面的這些標誌分子,算是與人類相當接近的,因此所引發排斥不是最嚴重的。雖然如此,還是含有異種標誌分子會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若以遺傳工程手法,把豬細胞上面的這些危險標誌去除,則所產生新種的豬細胞或器官,將不會引起人體排斥反應

E8-21

以上 對動物細胞的分化與控制技術,的確都還很困難;但對植物細胞而言,早就是家常便飯。這是因為植物的每一個體細胞,都具有分化成整株植物的能力,稱為『全能分化力 totipotency』。目前科學家還不明白此一神奇能力的原因,但他們早就利用在植物組織培養。大部分植物都可誘出『癒創組織』,例如切下一小塊葉片培養數日,就會長出形狀不規則的癒創組織,有些人把癒創組織看作是動物的癌細胞。但不同的是,癌細胞會繼續不斷地分裂下去,危害整個生物體,而癒創組織在某些荷爾蒙的控制下,卻可以開始分化成根、莖、葉,最後成為完整殖株。 

由癒創組織所在生出來的植株,與原來的植物一模一樣,因此可以保留優良品種的純系。台灣早就利用組織培養的方法,大量群植蘭花,所以很多餐廳的餐盤中經常擺了一朵蘭花。另外,若能夠把有藥用效果的植物,誘生其癒創組織並大量培養,則可以用培養的方式來生產有效成份,不必花費時間種植。例如需要長時間培養的人蔘,以及稀有植物的紫杉,都是最佳目標。

E8-22

植物 的這種全能生長特性,使得組織再生或物種間雜交操作比較容易。果農們早就知道以插枝法來繁衍果樹或甘藷等,而嫁接法更是在不同的植株上生長所要的植物。科學家也可以把兩種不同的植物細胞融合起來,生成新品種。例如美國科學家融合番茄及馬鈴薯的細胞,所生成的融合細胞經過癒創組後,成長為植株;此新品種植株的地上部結有番茄,地下莖部則膨大形成馬鈴薯,可惜聽說兩者口味都不是很好。這種細胞融合的方法,也可應在用動物細胞,並且在單株抗體的製備上發揚光大。

Science (1983) 219:683 Genetic transfer in plants through interspecific protoplast fusion。

 

E8-23

抗體 是極有用的分子工具,可專一性地與其抗原結合,也是分子層次的『奈米探針』。生物體內由一群叫做 B 細胞的白血球,負責生產各種抗體,但每一種 B 細胞只能產生一種抗體,可對抗其特定抗原。因此,當有十種外來抗原,體內就至少會生成十種 B 細胞,每種 B 細胞分泌一種抗體,來對付這十種抗原。若能夠把其中某一種 B 細胞分離出來培養,則我們就能夠在培養液中,生產其所分泌的抗體 (而且只有單一種抗體,不會夾雜其他無關的抗體)。若此種抗體能夠對抗某種癌症,將會是極有用的試劑。然而,B 細胞不能在培養液中永續生長,因此無法達成上述目的。

自然界中卻有一類細胞可以無限制增長,那就是癌細胞。於是有人想到,能否把這兩類細胞融合在一起,產生既可生產抗體,又可長生不死的細胞株。

E8-24

兩位 在劍橋大學的科學家 (Kohler 及 Milstein) 試著把可產生抗體的 B 細胞,與不停分裂生長的癌細胞混合一起,並以化學物質融合之,則的確產生了『融合瘤 hybridoma』,可以在培養基中永續生長,並且分泌有用的抗體

E8-25

單株抗體 最早被發明出來時,因為其超高的準確度與專一性,被譽為生物界的『魔彈 magic bullet』。其實,單株抗體更像『巡弋飛彈』,可以非常準確地擊中目標,而不是像二次世界大戰時,以 B-52 轟炸機做地毯式全面轟炸。因此,若轟炸目標是體內的癌細胞,以單株抗體攜帶藥物去攻擊目標,會比化學治療的地毯式轟炸要有效得多,而且不會傷及無辜。然而,因為癌細胞的多樣性與善變本質,專一性太高的單株抗體,反而有時無用武之地,因為癌細胞的種類與變化太多,一直找不到所有癌細胞的共通標誌,因此也無從生產專門攻擊癌細胞的單株抗體。 

雖然如此,單株抗體的專一性辨識能力,仍然在研究與診斷上發揮很大的功能。在研究上,單株抗體可準確地追蹤目標蛋白質,是所有蛋白質研究的必備工具。在醫學診斷上,一大部份的醫療檢驗都是以單株抗體為辨識探針。在疾病治療上,單株抗體也被修飾為專一性的攻擊武器,且避免身體的免疫反應。因此,在目前的生物技術產業,單株抗體相關的投資與產值,都有相當大的比重

E8-26

單株抗體 可以用來清除人體內的癌細胞;例如把抗體接上毒素,利用抗體的專一性把後者帶到癌細胞處,就可以針對癌細胞進行毒殺。但是,因為癌細胞的高度變異性,各種不同病變的癌細胞,以及每個癌症病人身上的癌細胞,都有不同的變化,使得專一性極高的單株抗體,反而無法辨認。

E8-27

酵素 可以催化其基質,經反應後產生生成物,可以說是最小型的工作機器。酵素發現得很早,目前已經發現無數的酵素,共同組成了細胞內的重要生理活動,也就是細胞的代謝系,以維持生物的生命活動

E8-28

酵素抑制劑 是用來控制細胞或病毒生長,最有用的工具,很多都是極有效的藥物。例如,愛滋病毒的生活史中,需要一種蛋白脢,以便切開它所合成的蛋白質長鏈,放出各種酵素以供病毒增生使用。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藥劑中,有一項蛋白脢抑制劑,可阻害此蛋白脢的活性,使病毒無法得到正確的酵素。另外有許多酵素的抑制劑,因為也可以抑制人體中的重要酵素,因此成為毒藥;例如日本真理教所用的沙林毒氣,是人體內重要蛋白脢的化學抑制劑。 

在研究酵素的催化機制之後,發現酵素最重要的區域為其『活性區』,活性區是酵素與基質結合並且催化成產物的部份,通常都是一個凹陷的口袋形構造,以便吸入基質。 科學家嘗試在一人造骨架上,選取其中的適當區域的周圍,接上酵素活性區的重要胺基酸,模擬酵素活性區以做成人造酵素。 如同 催化性抗體 的嘗試,數十年來人造酵素的進展並不是很令人興奮。因為酵素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巨分子,其催化機制也暗藏著許多未知因素,很難以簡單的模擬,得以達到一般酵素經過千萬年演化所獲致的強大作用。 雖然如此,人造酵素或相關的人造催化模具一直有人努力著,尤其配合最近奈米科技的進步,在奈米的微觀基礎上,可能更容易有所進展

E8-29

除了 以蛋白質工程的方法可以改善酵素的品質外,把酵素固定起來,也有增加酵素安定性、耐熱性,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特性。固定酵素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化學鍵結,把酵素連到某一固相物體;也可以用物理的區隔方法,把酵素限制在某一區域內。固定化酵素可以做成大規模反應槽,讓基質通過反應槽後,即可收穫產物;若此反應器中,含有某一代謝路徑中連續反應的酵素群,則可模擬細胞內的連續催化路徑,產生更有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產物。若把酵素固定化在薄膜上,則還可有一個重要應用,就是做成以酵素反應為基礎的檢驗電極,得以快速檢驗大量樣本。另外,酵素的固定化,也是將來蛋白質或酵素晶片的第一步,預期會有無窮的應用潛力。

E8-30

奈米科技 的定義可以很簡單,任何設計或物體的大小,約在一至數百奈米間者,均可為奈米科技的研究對象。奈米的大小是 10-9 公尺,一般的蛋白質分子大約在十個奈米左右,因此分子層次的生物技術也可以說是奈米科技之一。奈米科技的起始,常被提及的就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他曾經懸賞徵求設計一個極小的馬達,可說是奈米科技的創始想法。把奈米應用到生物技術的例子目前還不多,但都相當有趣。例如,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雙股 DNA 的互補性質,設計了可以打開與關閉的核酸開關。

其實,生物化學中早已有很多奈米機器,但其製造者都是大自然;所有酵素都是奈米催化機器,其中 ATPase 最有趣,整個分子看起來好像由三個扇葉環繞組成,這三個扇葉可以轉動,在轉動同時生成了 ATP,是奈米級的 ATP 產生器。 另外,DNA 是一個核酸複製機,同時也是個 RNA 製造機,而核糖體是讀取 RNA 訊息的蛋白質製造機,加上酵素及蛋白質,全都是奈米機器;而細胞則組合這些奈米機器,加上奈米級的許多隔間與外膜,成為一個更大的奈米組合體。想起來會不會有點毛骨悚然?不過,假如這一切都是真的,那會不會興起『我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

E8-31

台大 總區幾個代表性的植物或動物基因轉殖研究,總區有將近一百名教師,其研究或教學工作與生物科技有關,橫跨動物、植物、微生物各大領域。

E8-32

為了 加強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教學與研究,台灣大學重整相關的系所,成立生命科學院,下設有『生命科學系』及『生化科技系』兩系,以及相關的七個研究所。學院則改名為『生物資源與農學院』,強調在生物科技上的角色。

E8-33

其實 台大總區在椰林大道、羅斯福路和基隆路三條主要道路的範圍內,加上附近周邊的一些相關單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物科技園區。裡面的數百名主要研究人員,概括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種研究系統;另外,大到生態系統,小至原子分子的操作,都有相當先進與完備的研究工具與技術;區內甚至有醫院、動物醫院、農場等大型研發及服務單位。 此一理想若能落實,並以虛擬方式建立聯繫網路與溝通管道,將可與中研院、台北市生物科技園區等,產生密切的互動與輝映,建立大台北區的生物技術板塊

E8-34

再放大 地圖來看,台灣位居目前最熱絡的東亞經濟圈中點,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人才資源外,因為其特有的華文背景,使得台灣最有資格成為東亞生物科技發展的樞紐。 多年來台灣一直努力發展的生物科技,目前雖然還看不到很成功的例子,但所累積的經驗與人才,也將發揮相當的作用;尤其,台灣強大的電子資訊產業,若能夠與生物科技結合,將會醞釀成為一種極獨特而有用的雜合物種,可能得以形成一個更強大的『台風』去橫掃全球

E8-35

生物化學 的基礎部份在此完成,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在這兩三個月中,若同學們相當認真地探討所交代的內容,則預期應該有以下的成效:

(1) 充分瞭解生化的基本分子,如胺基酸、蛋白質、核酸及酵素,準備深入代謝路徑。

(2) 已有基本的生化知識與背景,可以開始進入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層次。

(3) 可以嘗試去接觸生物技術領域的一些專門課題。

當然不可能在短短兩個月,大約兩學分的課程中,保證能夠學習到完整的生物化學概念與科技,但努力建立一個良好與健全的開始,確實是非常重要。除了這些預定的專業目標,以及考試成績的好壞之外,我想經由基礎生物化學的介紹,至少同學們應該有一些觀念上的收穫或認知,並且啟發新的思考:

(1) 經歷一次億萬年的前世今生經驗,稍稍漫遊了宇宙與時空,是否對人生觀有所影響?

(2) 由分子的角度重新來看生命現象,對維持生命的奈米機器,是否有新的認識與讚嘆?

(3) 開始理解生命、演化與遺傳的運作機制,是否對人類在自然中的角色,甚或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意義,能夠誘發另一種思考的機會?

Good Luck !

本網頁最近修訂日期: 200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