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基礎 Biochemistry Basics 2008

酵素 Enzyme  投影片  E1 - E2 - E3 - E4 - E5 - E6 - E7 - E8

回酵素 6

講義下載

   

 

 

 

上接 E6-25

E6-26

為何 GP 經過磷酸化,或者與效應物分子結合後,會改變其活性? 主要原因是因為 GP 可因磷酸化等修飾而改變其分子構形。

GP 的分子構形有兩種形式,其一是較為鬆散的 R 型,有較大的活性;另一為較緊張的 T 型,活性較低。 當 GP 被磷酸化或與小分子結合,就會在這兩種構型之間轉換,因而改變其活性。 蛋白質是利用其胺基酸序列中 Ser, Thr 或 Tyr 上面的 -OH 基團進行磷酸化,經磷酸化後這些胺基酸基團變成帶有極強的負電性,會造成與同一分子上其他帶正電基團間的吸引,因此而牽動分子改變構形。後來又發現,His 上的 imidazole 基團也會被磷酸化。

蛋白質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加上磷酸後的活性是上升或下降,則隨蛋白質或細胞不同而異。磷酸化可說是蛋白質補足其二十種基本胺基酸基團太弱的方法,使得蛋白質有較強的基團可以應用;但比這還高明的是,利用後來才修飾上去的磷酸化,也可以用酵素去除之,結果變成一種轉換自如的修飾方式,機動性地調節酵素活性,可稱為『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環』控制。

E6-27

血糖 太高或太低對人體都有不好的影響,因此體內有極為複雜的血糖調節系統,主角是合成肝糖的肝糖合成脢 (glycogen synthase, GS),以及降解肝糖以生成葡萄糖的肝糖磷解脢 (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 此二酵素分別受到荷爾蒙胰島素 (insulin) 及胰增糖素 (glucagon) 的影響,人體便可利用控制荷爾蒙的濃度來調節血糖濃度。

這兩種荷爾蒙分子到達目標細胞時,細胞膜上有此荷爾蒙的接受體,當兩者接合之後信息便可傳入細胞內,引發酵素活性,進行所需要的糖類代謝。 這些信息是如何傳導給最終的酵素 GS 及 GP? 這即是最近極為蓬勃的信息傳導,以及典型的酵素調控機制。 注意荷爾蒙在血中的濃度很低,但若傳到了目標細胞,這個信號就可以在細胞內放大,產生很強烈的反應。

以下就以肝糖磷解脢為主要對象及實例,說明酵素如何以磷酸化、信息傳導分子以及迴饋控制的方式,進行其活性的調節。肝糖磷解脢具有以上各種調控機制,很少有酵素如此密集地被調控著,因為肝糖磷解脢在糖類的利用實在是太重要。 以下我們先瞭解肝糖磷解脢的分子構造及生化性質。

E6-28

當人體 血中的葡萄糖濃度上升,在短短數分鐘內,至少有兩種酵素的血中濃度會產生劇烈改變。肝糖磷解脢濃度很快下降,而肝糖合成脢急劇上升,都在數分鐘內完成。由此一觀察,有兩件值得注意的推論或事實。

(1) 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是一種訊息 (signal),可快速誘發某些反應。

(2) 上述的兩種酵素在數分鐘內消長,不太可能是由基因的開關來調控,較可能經由對蛋白質的直接修飾來進行活性控制。

事實上,肝糖磷解脢可以直接與葡萄糖結合,因而迅速失去活性 (E6-51)。這整件事情,協同前頁的荷爾蒙調控系統,誘發目標細胞的信息傳導反應,共同控制血糖濃度。

E6-29

上面 兩種多醣類都是人類重要的能量來源。人類攝取澱粉,分解後產生能量,並且把多餘的能量以肝糖的形式貯藏在肝臟。當血糖過低時,即誘發肝糖的降解,以便釋出葡萄糖以供能量所需。肝糖的降解,主要經由肝糖磷解脢的催化;但肝糖的合成則須另一種酵素肝糖合成脢。注意肝糖也可貯藏在其他部位,尤其是肌肉也是主要來源,因此動物的肝糖磷解脢可分為肝臟及肌肉兩型,兩者功能相似,但是活性受到不同的調節方式。

E6-30

肝糖磷解脢 (GP) 可以對肝糖進行磷解反應,由肝糖長鏈的端點開始,把葡萄糖一個個切下來,並且加上磷酸成為 Glc-1-P,後者可以進入糖解作用以產生能量。

平常 GP 是以較不活躍的 b 型存在著,要用其專用的激脢 (GP kinase) 進行磷酸化,才成為具有活性的 a 型。而此激脢要受到另一種激脢 (protein kinase A, PKA) 的磷酸化才會有活性,才能去磷酸化 GP;而 PKA 又要受到 cAMP 的活化後,才有活性。

cAMP 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傳導分子,當荷爾蒙 glucagon 與目標細胞接合後,就在胞膜的接受體上誘發胞膜內側的 G protein,後者會活化 ATP cyclase 使得 ATP 產生 cAMP。因此這一條路徑就把外界荷爾蒙所傳來的信息,經由 cAMP 傳到 PKA,再傳到 GP kinase 後,即可活化 GP 開始執行細胞任務,把肝糖分解成單糖,以供細胞或人體所需。

上述磷酸化只是 GP 的一種調節方式而已,是屬於共價鍵式的可逆修飾,因為磷酸化後的 GP 也可以用磷酸脢 (phosphatase) 去除磷酸,以恢復其非活性型 b。另外,GP 活性也受到其代謝物的影響,例如當血糖中有太多的單糖或能量分子,顯示不需要再水解肝糖;此單糖或能量分子 (如 Glc-6-P, ATP) 可以直接與 GP 結合,以迅速降低其活性。

因此,GP 除了磷酸化之外,其活性還可以受到 AMP, Glc-6-P 等小分子所調節;這些小分子都是結合在其活性區以外的地方,是有異於活性區的位置,因此特稱之為異位脢 。

E6-31

肝糖磷解脢 的研究相當成熟,可說是瞭解非常透徹的分子,其蛋白質分子構造已解出,是一個同質二元體,上面並有活性區、基質結合區或各種異位調節區。請注意磷酸化的位置在 Ser14,離 N-端很近;磷酸化之後,GP 轉變成活性型,開始磷解反應。另外在磷酸化位置附近,也有一個異位調節區,與效應物 AMP 結合,可在未磷酸化的情況下活化肝糖磷解脢。 同時,肝糖磷解脢的基質是分子量很大的肝糖,因此要先與巨大的肝糖結合後,再以活性區與肝糖分子的末端結合,催化其磷解反應。

E6-32

磷酸化 為何可以使 GP 變成活性型? 當然是因為磷酸的強大負電荷所致,這個磷酸會吸引附近 Arg69 號上的正電荷,引起分子構型改變,使得活性區鬆開成為 relaxed form (R) 的活性酵素。而此磷酸也會吸引另一個次體的 Arg43,達成相同的活化作用。 這又是一則因構形改變,因而影響蛋白質功能的例子。

但是,磷酸化是以牽動分子構形來影響蛋白質的性質,有時候在改變構形之後,蛋白質反而變成 tense form (T) 而失去活性;因此,磷酸化以後的蛋白質活性如何變化,每種蛋白質都不太一樣,要以個案去檢討。

E6-33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dk) 受到磷酸化強烈的調控,其分子上的變動尤其劇烈。

簡單來說 (左圖) Cdk 上面結合了一個 ATP,當蓋住活性區的片段被磷酸化之後,因為磷酸之間的強烈互斥,此一片段被推開並且鎖住 (下方兩圖),因而露出活性區。

事實上,Cdk 的調控方式還要更複雜些 (上方右圖): 需先與 cyclin 結合後才能加上 ATP 並進行磷酸化,然後把上述片段移開。 在此之前,另有一磷酸化位置 (inhibitory P),這個位置被磷酸化後,使得 ATP 進不去,因而抑制了 Cdk 活性,要靠另一個磷酸脢切除後,才會有活性。

E6-34

除了 利用磷酸化來進行蛋白質的調控外 (左圖),還有一種相當類似的方法,就是利用 GTP 的添加與水解 (右圖) 來達成類似機制。 GEF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誘使 GDP 放出並加入GTP,使目標蛋白質活性改變;接著 GAP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則催化 GTP 水解成 GDP,使蛋白質變回原來的狀況。 GEF 的效果類似激脢,GAP 的作用類似磷酸脢,互相有抗拮的作用。

中央下圖的模型是接有 GTP 的 Ras 蛋白質,若 GTP 被水解成 GDP,會導致左側螺旋構造的改變 (特稱為 switch helix),這個改變最終造成 tRNA 的釋放 (圖中沒有顯示 tRNA)。

同樣的,在 GTP-GDP 結合的調節方式中,目標蛋白質接入 GTP 後,活性的上升或下降都有可能。

E6-35

蛋白質 激脢的種類很多,由其基因序列可畫出演化樹,並分成數個集團,集團內成員之間的同質性更高。上左圖的紅色三角形,指出各激脢胺基酸序列上可能的變化點,可插入 5 至 100 個胺基酸片段,是作為該激脢與其它蛋白質間的專一性辨認與結合之用。 基本的激脢長度約 250 個胺基酸,因為專一性辨認區的插入,使得激脢的長度差異甚大。

E6-36

蛋白質 激脢中的 protein kinase A (PKA) 可以對較廣泛的蛋白質進行磷酸化反應,其本身的活性又被 cAMP 所活化。在某些細胞中,PKA 會進入細胞核中,並且磷酸化促進基因轉錄的蛋白質 (如上面的 CRE-binding protein, CREB),啟動某些基因。

PKA 共有四個次體,含有兩個催化次體 (C) 及兩個調節次體 (R),R 接受 cAMP 後即釋放出具有活性的催化次體。

E6-37

因此 肝糖磷解脢的活性調控交織成一複雜的梯瀑結構 (如上圖),細胞內由 cAMP 開始傳訊,最後到達肝糖磷解脢,達成肝糖分解利用的目標。 但是細胞外的信息是如何傳遞進來的?以荷爾蒙 glucagon 為例,當 glucagon 找到表面有適當 receptor 的細胞,並且與之結合,接著在細胞膜上發生一連串的反應: 首先 receptor 接受荷爾蒙後,誘發 G protein 的活化 (詳細機制在下一張圖),G protein 接著活化 adenylate cyclase (結環脢),後者可以把 ATP 結環成為 cAMP,再往下的故事你大概都知道了。

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上述細胞的 receptor。 Receptor 就好像一家店的招牌,有咖啡店招牌的就可以喝咖啡,有牛肉麵招牌的就吃麵。細胞也是一樣,有各種不同功能的細胞,而其表面的 receptor 可以告知荷爾蒙正確的信息。因此,兩者的接合也是非常專一性的,有點像鑰匙與門鎖一樣,什麼樣的鑰匙開其對應的門鎖,不能搞錯。有了這樣的機制,如 glucagon 這般的荷爾蒙,才能找到正確的對象,把信息傳到,並且引起正確的反應。

E6-38

細胞膜上 到底如何傳遞信息? 其方式實在非常多,一般依照 receptor 種類,可整理出三大類主要模式:

(1) G-protein-linked Receptor: Receptor 與 G protein 連結後活化之,G protein 本身是 GTP 結合蛋白,與 GTP 結合後可以活化 adenylate cyclase,後者催化 ATP 成為 cAMP。

(2) Enzyme-linked Receptor: Receptor 連結著激脢 (如 tyrosine kinase),後者自我磷酸化活化自己,也吸引來一些酵素 (如含有 SH2 domain 的磷酸脢) 並且活化之,然後繼續下游的催化路徑。

(3) 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 與細胞膜上的離子主動運輸有關。

E6-39

細胞 表面的接受體 receptor 非常重要,因為它標明該細胞內的活動為何,以接受正確的外來信息,做出正確的生理反應。以肝糖代謝的細胞為例,可以接受 glucagon 的細胞,就會引發細胞內一連串反應,產生 cAMP 活化 PKA,此 PKA 接著對幾種酵素進行磷酸化反應,磷酸化的結果使某些酵素活性上升 (如 GP kinase, 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or),但也使某些酵素活性下降 (如 glycogen synthase, protein phosphatase)。其最後結果,就是使得肝糖的合成降低,增加肝糖降解,以供身體利用葡萄糖產生能量。

上圖的 protein phosphatase 會去除磷酸化 (見上圖彎曲向上點線箭頭),因而降低肝糖磷解脢的活性,並且增加肝糖合成脢活性,與 glucagon 所要的結果相反,因此在這個細胞中被抑制 (雖然也是被磷酸化,但磷酸化後活性降低)。反過來看,此一酵素的 inhibitor 則被活化,進一步控制了 protein phosphatase 的活性。

E6-40

信息傳導 的說明例,分別有兩個互相對抗的蛋白質家族,共同控制細胞的分裂。

當細胞接受到外界的信息,由細胞膜上的受體接受,然後以 Ras 為主的信息傳導路徑,把信號蛋白傳入細胞核。在細胞核裡,抑制者蛋白原本抓住 E2F 轉錄因子,不讓 E2F 啟動目標基因。當信號蛋白進入核內與抑制者結合,釋出 E2F 與目標基因之啟動子結合,就可啟動細胞分裂。

另一個 P53 家族,有比較保守而謹慎的控制策略,P53 會啟動另一基因,轉錄並轉譯出另一種蛋白質 (六角形的援軍蛋白),進入細胞核與信號蛋白結合,放出抑制者,後者再回去抓住 E2F 轉錄因子,因此又把目標基因關掉,細胞分裂就被中止。

若 P53 發現無法控制該細胞的分裂,有可能惡化成癌細胞時,P53 也會啟動細胞凋亡,把自己的細胞摧毀掉,以免癌化。

這兩個家族好像一個是激進的細胞分裂派 (Ras),另一個是保守的控制分裂派 (P53),共同制衡維持細胞的正常發展。這兩個家族的蛋白質份子中,若有出現突變而導致失效者,生物個體就很容易得到癌症。

細胞如何因為信息錯誤而失控  (所有動作可參考影片,取自 DNA 時代 2:解破癌症祕密)  wmv, 9.5 min, 15 Mb

 

E6-41

cAMP 對 PKA 的調節屬非共價性,並不像磷酸化一樣產生共價修飾;而另一個非共價修飾的分子,就是 calmodulin。 Calmodulin 本身又受到鈣離子的控制,當它遇到鈣離後,會與四個鈣離子結合變成活性形,然後與目標蛋白質結合並活化之。

E6-42

Calmodulin 像扳手一樣,改變目標蛋白質的構形,以使之活化。

上面的蛋白質是 CaM-kinase II,是一種需要鈣離子與 calmodulin 來活化的激脢。其分子上有一個催化 domain 及一個抑制 doamin,右上圖顯示在不活化的情況下,抑制 domain 蓋住催化 domain。 當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升高,calmodulin 接受鈣離子活化,就可以與 CaM-kinase II 的抑制 domain 結合,把後者移開,露出催化 domain;催化 domain 本身會磷酸化抑制 domain (左下圖),使得催化 domain 更具有全部活性。 Calmodulin 會離開這個活性酵素,但活性還可維持在一半以上,需要另一磷酸脢水解掉其磷酸,才會把活性完全關閉。

E6-43

信息傳導 有一定的傳導路線,那一個分子傳給那一個,都有其專一性; 例如 cyclase 專一性地催化 cAMP 大量產生。本圖把這種路徑分成幾個層次,最後到達 effector cAMP,cAMP 會在細胞內產生特定效應,以執行所負的生理功能,也稱為 second messenger。

雖然每一個細胞內的信息傳導,都有相當的專一性,但不同的細胞間,其傳導路線卻有很大的彈性,可以把上述各層次的傳導單位,做各種不同的組合。也就是說,每一層都有可能許多選擇,細胞可以選擇某一傳導物質,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效應。 例如,同樣是 kinase 的磷酸化作用,但有些蛋白質被磷酸化後是提高活性,有些剛好相反,端視該細胞內有的是何種蛋白質傳導分子。

因此,在信息傳導的設計上,細胞不但考慮到其工作效率,利用酵素的放大作用來放大信息 (amplification);也考慮到整個細胞的經濟效益,挑選預鑄好的各種傳導分子,以便彈性地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傳導路線,以適應細胞的種種不同需要 (flexibility)。

E6-44

大家 都發現蛋白質的磷酸化,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機制,外星人是否也把蛋白質磷酸化?連我自己的實驗室也發現,十多年來所研究的酵素 starch phosphorylase,也有磷酸化的現象,可能控制催化反應的方向。

E6-45

異位脢 的最典型例子,就是 aspartate transcarbamoylase (ATCase)。此酵素催化上圖的反應,所產生的生成物會繼續代謝,最後生成 CTP。 此 CTP 會回頭與 ATCase 結合,再迴饋抑制其活性 (因為 CTP 太多表示不用再繼續此一代謝路徑了)。因為 CTP 與 ATCase 結合在其 R 次體上,而非 C 次體上的活性區,因此是一種道地的異位脢。

CTP 之所以能抑制 ATCase 的活性,是因為當 CTP 結合到 R 次體後,會牽動 C 次體的構形,使得 ATCase 由原來活躍的 relaxed form 轉變成較不具活性的 tense form。

E6-46

ATCase 的立體構造顯示其兩種形式: 具有活性的 relaxed form (R) 以及不具活性的 tense form (T);中間的調節次體在與 CTP 結合後,分子構形做了轉動,使得催化次體變成 T form。請注意上圖 ATCase 的活性區是夾在兩個催化次體 (C) 之間,由兩個次體一起共同組成,因此總共有六個活性區。

E6-47

結晶繞射 的結果顯示 ATCase 的真正面貌,但是上圖只畫出其催化次體,右圖是各次體與基質結合後,形成 relaxed from 的樣子,比較 tense form 有顯著差異。

E6-48

上圖 整理出影響 ATCase 活性的兩種代謝物 (CTP 及 ATP),及其動力學結果。在動力學上 ATCase 顯現出一種不同於傳統 Michaelis-Menten 公式的 S 型曲線。

正效應物 ATP 會增加 ATCase 的活性,表示細胞中有相當充足的能量,可以供應合成 CTP 以進行核酸合成,而負效應物 CTP 會降低 ATCase 活性;也就是說,當下游產物 CTP 太多時,除非細胞中也大量堆積著上游的基質反應物,否則酵素沒有必要達到正常程度的活性。

要造成異位脢這種調節效果,具有多元體的構造是必要的。而主要的關鍵在於,當此多元體中的任何一個次體接到基質時,會稍微改變其分子構形,並且把此變動傳到其他次體,也誘使其他次體構形的變化,因而使整個酵素分子的活性改變。

E6-40

S 型 曲線有其特別意義︰ 在 S 曲線上的轉折點 (也就是整個線條的中點),代表 ATCase 的活性在此點之上很快變成活性型,此點之下則保持在非活性型。有點像一個負責開關的關鍵濃度,當基質的濃度到達此點,酵素的活性迅速上升;反之若在此濃度之下,酵素的活性保持著較低的活性。因此,異位脢可以說是具有感受環境中基質濃度的能力,藉以調節其活性的大小。

正效應物 ATP 會增加 ATCase 的活性,其動力學的 S 型曲線則變回原來的傳統式 M-M 拋物線。而負效應物 CTP 會降低 ATCase 活性,雖仍保持原來的 S 型曲線,但會往高基質濃度位移,亦即需要更高的基質濃度來維持其正常活性。

E6-50

酵素 的構形不是固定的,會在活性型 (relax) 與非活性型 (tense) 之間變動 (上左圖);當酵素與基質或其他分子結合時,會因構形的改變而影響本身或相鄰次體的構形,因而造成整體酵素活性的變化,稱為異位現象 allosteric effect。

異位現象因為細部機制的不同,可以有相當多的不同方式,我把其中部份例子以圖示整理如上。最上圖是當一個基質分子 [S] 與酵素結合後,影響另一個次體的酵素結合區,稱為 homotropic (因為是活性區影響活性區)。中圖的正效應物 [A] 結合在活性區之外的位置,可以直接改變該次體的構形,使得基質更容易結合 (+),也可以間接影響另一個次體的構形;因為是 [A] 效應物結合區影響到不相似的基質結合區,故稱為 heterotropic。而這兩個次體的構形若是同時改變,則成為 concerted (協同式);若是先改變一個,接著再改變另一個,則稱為 sequential (順序式)。最下圖的負效應物 [I] 則在活性區以外的位置結合後,反而使基質不容易與酵素結合 (-),並且也影響到另一個次體的結合。[A] 與 [I] 都結合在活性區以外的位置,稱之為 allosteric site。

請注意在各種情況下,動力學曲線的改變情形。正效應物 [A] 通常都會使各次體都轉變成 relax form,與沒有異位現象的酵素一樣,其 S 型曲線都會回復一般 M-M 公式的拋物線。 而負效應物 [I] 會降低酵素活性,雖仍保持原來的 S 型曲線,但往高基質濃度位移,亦即需要更高的基質濃度來維持其活性。

E6-51

肝糖磷解脢 的重要性可由其複雜的調控機制得證,幾乎囊括所有重要的調節方式。因此異位脢這種細膩的蛋白質調控方法,當然在肝糖磷解脢也有,而且效應物種類繁多。 (E6-30)

肝糖磷解脢的各種調控機制可以整理成為兩大類,其一為共價性修飾,就是 Ser 14 的磷酸化反應;另一則為非共價性的修飾,正向的活化物只有 AMP 一種,要特別注意並不是 cAMP;而負面的抑制劑則有許多,例如葡萄糖、Glc-6-P、ATP 與咖啡因。這兩大類效應物真是壁壘分明,例如 AMP 與 ATP 的能量狀況恰好相反,血中的 AMP 濃度高了,表示需要能量,因此活化了肝糖磷解脢以便進行磷解反應,取得能量;反之,若血中充滿了 ATP,則關掉肝糖磷解脢活性,不須再降解肝糖。注意肝臟與肌肉兩種 GP 的構造有點不一樣,只有肝臟 GP 才會受到葡萄糖的抑制,而只有肌肉中的才受 ATP, Glc-6-P 的抑制,都是為了調控活性。

上圖的右半部需加說明,在磷酸化之後,肝糖磷解脢很快由 T 轉換成 R,因此往下的箭頭較粗。但是即使有磷酸化,當加入負效應物時,也會由 R 轉回 T 而失去活性。

注意兩邊的 R → T 變化 (請看兩條向上的虛線箭頭),左右兩邊的非共價修飾物質不太一樣,左邊有四種而右邊只有兩種 (Glc, caffeine),想一想為何會這樣?。

E6-52

AMP 對肝糖磷解脢的作用與 Ser14 的磷酸化其實很像,其作用位置也很接近,都是在靠近 N-端以及兩個次體鄰接的地方,如此可以方便同時影響兩個次體。 AMP 在肝糖磷解脢的插入處如上圖所示,與同一分子上的 Arg242 結合,也引來另一次體上 42 及 45 胺基酸位置的相互作用。

E6-53

血紅蛋白 的四元體與異位脢一樣有異位調節作用,能夠感受環境中氧分子的濃度,而做出改變分子構形 (R/T) 的反應;注意血紅蛋白也有 S 型反應曲線,與異位脢的行為完全一樣。

本網頁最近修訂日期: 200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