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 現代科舉與科技八股文 |
|||
|
|||
念中學的時候,寒 中國科舉制度以文才取士,本來是很好的用意,可自民間招得賢才,進用為國家官吏服務百姓。至於科舉是否被皇帝用來控制讀書人,並成為壓抑自由思想的工具,好像與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科舉取才的唯一方法是大作其文,並且依照非常窠臼的格式來寫,那就是 八股文。 不知怎麼搞的,百年來的科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我發現『科技』與『科舉』居然變得有點相像,而且用與八股文相當類似的科技論文格式,來評斷研究成果。八股文整篇分作八段制義,其間的起承轉合有一定的規矩,考生通常要遵循先聖先賢的義理,不得有自己的看法。現代的科技論文,剛好也有八段制式的寫法: (1) Title (題目) (2)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作者與機關) (3) Summary (摘要) (4) Introduction (序論) (5) Material and Methods (材料與方法) (6) Results (結果) (7) Discussion (討論) (8)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科學家們終日汲汲於科技論文之撰寫,並遵守所謂的『published or perished』的宿命,夙夜匪懈努力發表。 發表的成果,可分為『質』與『量』兩方面來評估。先說量方面,每年若有個兩三篇論文發表,大概不愁計畫經費會被砍;若能夠發表五篇以上,如此累積五到十年,則在著作表上一字排開,那種浩瀚氣勢實在令人讚嘆。至於每年如何能完成這麼多研究工作,如何能夠寫出這麼多論文,以及是否能產生某些科學或應用上的意義,就不用再討論下去。 在質方面的評量,那就更細膩了。美國有一家叫做 ISI 的公司 (台大校內連結),每年會以期刊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次數多寡,算出每一種期刊的『衝擊指數 impact factor, IF』,當然 IF 的數字越高越好。一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高,表示它被熱烈討論,其實 IF 這個名字就清楚地告訴你,它只管『衝擊』的大小,並非論文本身的品質,更糟的是它只算文章發表後兩年內的引用次數;的確大家熱烈引用或討論的文章,一定是比較重要的研究結果。若古今的科學家能夠對這個制度表示意見的話,我想 孟德爾 可能會選擇『非常不同意』,因為他的劃時代遺傳學論文,是在發表後三十年才被發現其價值。
摩西:『汝當遵從 Impact Factor 為唯一真神!』 Frankenstein:『吾等信受奉行,至死不悔。』 目前 IF 最高的期刊中,最有名的就是 Nature 與 Science,已經飆到 40 以上,若能夠登上這兩個期刊,那真是比范進中舉還更令人興奮。大部分期刊都在 1 到 3 之間匍匐前進,發表在 5 或 6 以上,就是算很恭喜的了,可說是中了秀才。期刊的 IF 如何變動,科學家們就跟著起舞。整個地球的科學家們都這樣在玩,有點像『國標舞』一樣。大家踩著同樣的舞步,雖然表面上說是有公平標準,但裁判有很大的自由心證,而裁判大多是先進國家的選手自己兼任,這叫『同僚審查 peer review』。而同僚之間的花樣、心證、競爭、阻礙等事件,也是層出不窮,有非常深奧的次文化在控制著。 這種 IF 制度起源於美國,推行到全球,台灣也不後人,並且更加發揚光大,規劃出很複雜的計算方式,作為評鑑科學研究成果的客觀標準。說良心話,我覺得還算公平,而且頗具創意。然而把論文發表及 IF 計量,作為大學教師整體評量的 唯一標準,就失之偏頗;足球隊若只以進球數為考核標準,那就沒有人願意當後衛或守門了 (參考 這樣的球隊可能贏球嗎?)。 中國古代除了科舉制度之外,好像也有『孝廉』或其他管道,進士門路不只一途。 很多主管會反駁,教師的評量標準很多,哪裡只有算 IF? 何況用 IF 還是最客觀而可評量的標準。話是如此沒錯,但大家心知肚明。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最令我愕然的事件,不是學生的怪異行為,而是來自學校的一紙公文。台大前幾年開始要為傑出老師『立傳』,其用意是相當正面。首先,當然是挑出一打『傑出研究教授』,專人專訪整理專文出書,以為全校師生的標竿。出版了『 傑出研究』教師後,又要開編『傑出教學』教師專輯,但必須由眾多曾獲得『傑出教學獎』的教師中挑出;台大採的方法非常簡單,只發一紙公文,要我們這些『傑出 教學』老師,把五年內的論文清單列出,以便挑選。我面對那紙公文發呆了半天,最後填下一行字︰『本人近年因戮力教學,以致於研究成果乏善可陳,因此自動放棄。』實在是相當詭異的因果描述。 最後,令人相當不安的,就是論文為『可拋式 disposable』。一篇論文的『賞味期限』只有三或五年,時間一到就自動失效,不計入你的『有效』研究成果;其實也還好,至少比牛奶的有效期長很多。當然,這也可以引申為科學是如何地日新月異,新的發現與成果不斷出來,舊的報告自然就沒有用了。我曾聽說有一個很大生物技術機關的最高主管,勸他屬下把成果數字 弄 得漂亮一點,反正『十年後沒有人會管你這些研究數據。』真是灼見。 那科學家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
|
||
|
|||
|
200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