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 通識課程 / 細胞分子與人類 / 心得報告 / 報告觀摩

報告觀摩

 

無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全部報告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系所年  作者  題目   (文章出現次序乃隨意安排 ,有部份沒有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請注意:所有報告中的觀點都很值得參考,但並不代表本課程或教師的觀點。

雖然已經徵詢過意見,但若有作者不願意公佈姓名,請儘快與助教聯繫。


2011  細胞、分子與人類

99-2a 期中 21 篇

資工一

 

Life

土木二

 

原來「缺陷」也是種美

農經一

陳 懿

為什麼要一直進步?

財金三

薛茵丹

尾巴的幽靈

化工一

辛 璦

在肝臟,找到了一起走過的足跡

政論二

葉冠均

飲酒的公共政策

法律四

Oxana

舞者

人類一

張晉嘉

精卵之間

國企三

 

知足就是福

法律系

葉偉立

他難道不是社會的一部分嗎 - 論基因操作的衝擊

 

秋 棠

生命的誕生 - 精子的義與命

機械系

翁德威

神經傳導與通訊系統

政治系

林佳韻

細胞,人類。

社會系

李明勳

基因科技與同志論述

 

 

對話

 

小太陽

還能再飛的蝴蝶

外文四

林家瑋

從自然主義到人性關懷

工管二

林怡君

讓基因保留一點神秘感

資工一

程至賢

你好,我 - 基因工程的道德倫理

資工四

莊智涵

蜉蝣天地

法律三

楊子瑩

從細胞看人類社會

99-2b 期末 23 篇


 資工一  Life   01

忘了有多久,我忘記了「我」就是「我」。

我知道,給予我 46 條染色體的是我的母親和父親。有一段時間,我以為我的人生,代表著他們的人生。他們總希望我走和他們相同的路,因為他們覺得我有他們的基因。父親從來不認同我社會科學或藝術方面的成績。小時候,只要一拉小提琴,父親便露出不悅的表情。他認為學物理、化學可以對於人類有所貢獻,而藝術和文學不存在意義。相對於理科方面,成績只要有一點起色,父親便會得意的說:「對啊!這才像我的兒子。」而我也多麼奢望聽到這句話,便和理科硬拼了三年。然而,他不懂我為何不能體會物理的奧妙,我也不懂 F = ma 除了與考題相關還有什麼有趣之處。他們認為,我是他們的兒子,就要要喜歡理工。大學過了一個學期,我漸漸開始徬徨,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高中三年追求後真正想要的,我漸漸開始排斥、甚至逃避。然而,我在今天的考試中,似乎想起了什麼。染色體在聯會的過程中基因是會交換的、想起細胞分裂時基因的重組、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上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一種生活態度,叫做熱忱。許多人勇敢的提問,其實讓身為高中三類組的我在背後竊笑。然而,這不也與他們本系課程無關,而他們正積極的探索答案?相較於我自以為有興趣的文科,上大學後我不曾流露出那樣的眼神。今日,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位畫家投入地作畫,而當我湊近一看時,他其實沒有了一隻手。教室裡,同學的喧鬧時常阻礙了老師授課,而老師卻仍投入地解釋細胞間的美妙。我想,這都是熱忱吧!

Homeobox 決定了細胞分化的方向,卻沒有限制人的無限可能。受制於父母親的期待,我雖然不能就此轉舵航向我嚮往的軌道,但我可以學會讓自己充滿熱忱,倘佯在無邊無際的海洋。或許我無法像父親那樣對於科學充滿興趣,但我可以讓自己填滿熱忱,正如那些同學一樣。我想,人類不同於電腦會不停的進步的原因在於每一個世代皆擁有不同的基因,差異讓人類擁有無限可能。基因重組是人類演化的基本動力,我或許能證明其實我有能力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因為「我」就是「我」。 

謝謝這門課,給予我的一些小小啟示,讓處於低潮的我,能再度出發。

回到目錄

 土木二  原來「缺陷」也是種美   02

還記得老師上課放了一段 Discovery 的影片,裡面大致地描述了人類近代遺傳工程上的轉變,以及其對人類未來生活上的影響。其中裡面有一段內容深深地撼動了我,內容大概是講述著由於基因工程上的重大突破,使得我們漸漸地可以讀取身上的基因密碼,知道自己的祖先源頭,並且知道自己身上可能帶有某種遺傳而來的缺陷基因。而這點不禁影響了未來的醫療技術,還有未來人類可能擴張隱私權到自己的基因密碼上,也間接影響到了許許多多的產業,好比說保險業可能會拒絕許多在遺傳上有缺陷高風險的人們去投保,也可能會是未來政治角力的焦點,容易拿來當做攻訐的目標。

還記得小學第一次身體健康檢查時,跟著同學一排排站好,準備給前面用彩色數字書檢查辨色能力的護士阿姨檢查。輪到我的時候,阿姨指著一張張的字卡給我辨色,然而對我來說,那卻只是一張張花花綠綠的圖片,我居然一點也看不出其中所暗藏的玄機 (數字),於是我的健康檢查表辨色欄比別人多了異常兩個字,為此,我成了同學眼中的笑柄「色盲」。之後到了大醫院檢查,才知道那只是「色弱」罷了,是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的遺傳病。並且我從醫師那邊知道了,我眼睛色弱的遺傳基因大概是從媽媽那邊的家族遺傳過來的,因為我外公也曾經為這個遺傳病困擾過一陣子。從此之後,我大概知道自己為什麼只要跟色彩沾上邊的美術作業,我總是不能拿高分。

可是我常常想起醫生當時對我講的一段話,他說人不可能是完美無缺陷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完美,你應該要很慶幸自己的不完美,因為那讓你顯得與眾不同。這段話也許聽起來有些安慰的意味,但我卻覺得是蠻有道理的一段話,因為我的眼睛所以我能夠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也許這輩子注定成不了畫家,但至少不用擔心將來若是發生戰爭,軍隊會使用的迷彩煙霧彈 (笑)。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相信將來會有一天遺傳工程的觸角會延伸到基因密碼的修改上,進而治療人們在遺傳上遇到的重大疾病,這無疑對整個世界是一大福音。然而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也許那些不完美的缺陷有沒有可能會是經由造物主的雙手賜給全人類另外一種對於生命的不同觀感呢?在面對未來天候災變時,會不會裡面有可能藏著什麼不可知的奧妙也說不定,也許這樣的想法很科幻,但是誰說一定不可能呢?

我很感謝有機會誕生到這個世上,讓我體驗到了一般人不知道的世界,感受到了很多不同的異樣眼光,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是一種奇幻的生命旅程,不是嗎?我相信也因為人類有著這些缺陷,我們的社會醫療才會不斷地有動力繼續往前推進,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所以其實「缺陷」也是種美,不是嗎?

回到目錄

 農經一  陳 懿  為什麼要一直進步?   03

在認真觀察環境以及思考前,我對科學是抱持著正面的評價,而且做大部分的價值判斷時是以科學結果為準則。隨著科技進步,大家都說人類的生活品質上升,地球能養活越來越多人口。但是,世界真的有比較好嗎?因為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越發展的都市人口越多);舒適的居家環境是由污染嚴重的工廠營造的;高度的文明帶來大量垃圾。

我讀的科系是農業經濟,當初就是覺得農業是所有行業裡最有機會和環境和平共處 (如果做得適當) 所以選擇它。諷刺的是,目前所有農法裡,對環境衝擊最少,最能達到永續經營的方法,都極力規避現代科技,推崇古早的農耕方式。所以在課堂上,當老師直言完全認同基改作物時,我相當吃驚。

從農業的例子裡,雖然表面上人類藉由科技發展達到提升產量、種植更耐旱抗蟲的作物,發明有效的農藥,使用大型機具降低成本,農業似乎是在「進步」,但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才發現提高產量會降低地力,農藥或是基改作物是會影響大自然的動植物組成平衡,並非長久之計。當人們對於農業的期望不再只是餵得飽,而追求永續發展時,科技顯得相形見絀,傳統農法勝出。這樣子,我們真的是在進步嗎?

我個人的解釋是「我們覺得自己在進步。」在那個當下,那個時代,實驗結果或是社會發展使我們認同自身的發展。這時,課堂上的生命演化想起的問題剛好和這個想法可以互相呼應。「我們稱生命是在進化,從單純的單細胞,演化為現在複雜的人類,不過,高等生物就有比較好嗎?」(在這裡好壞的判別,是指對生物自己的好壞,畢竟生物自身追求進化應該不是希望世界大同或是地球和諧美好)

或許進化就是生物的本能,追求生存追求更好,那麼,當我們自認為的進化無法變得更好時,為何還要進步?生物上的進化以目的來說,的確是成功的,畢竟人類可是充斥在這個世上。但是,科學上的發展卻總是有些令人詬病。比如說:上個世紀的綠色革命,在現在看起來根本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毒瘤;許多農藥現在被禁用;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驗結果證明,常常在幾十年後甚至幾個月後就有人反駁…等。

科學被應用在許多的面向,它的確是有它的貢獻,但是,就我關心的範圍「農業」而言,為什麼傳統以前的方法更適用於現今的科技?(“養活更多人”是慣行農法最強而有力的論點,但是,剝削資源看起來維持了龐大的人口數,卻可能帶來生態浩劫 vs 有機農業的少量卻永續的方法,也是大家可以深思的議題) 如果樂觀地看待科技,我們可以說,它總有一天會找到最適合地球的方式,當然,我也很樂見其成,但是,還要多久?在那之前,我們還要付出多少代價去追求「進步」?我很希望哪天大家能夠停下腳步,不要再盲目地追求,好好靜下來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

(順帶一提,個人小小的意見:我比較喜歡低等生物,畢竟在能量的應用上比較有效率嘛)

回到目錄

 財金三  薛茵丹  尾巴的幽靈   04

 之前聽老師上課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不是什麼至理名言、也不是什麼感人肺腑的話語。那句話是這樣的:「你不覺得,有時候站在高處往下看,會有想要用尾巴抓住什麼的感覺嗎?」老師講這句話的時候笑笑的,我看周遭的反應也是以聽了有趣的反應居多。但聽在耳中,卻如有一記猛雷落在心坎兒底的感覺。這或許回答了我長久以來一些無可言喻、難以言明的…嗯…「衝動」。

從很久以前開始,每當我站在高處往下看的時候,總有一種想要跨出欄杆、飛向天空的衝動。別誤會,我覺得人生非常美好,也沒有對未來感到絕望-那只是單純的一個衝動、一個彷彿來自血液中古老獸性的呼喚,呼喊著想要一躍橫跨過整個天際的衝動。很奇怪,在我眼中,地面似乎沒有我想的那麼遠,地面上的景物彷彿是一伸手就能觸碰的距離,只要我真的伸出手的話…。而那寬廣無涯的景色,看似無語,卻散出一種瘋狂的誘惑、吸引的磁場。它反覆而專注的說:「過來吧…過來吧…」。那訊息太強烈、太誘人了,讓我無法直視。只要再看久一點就真的會被吸走吧….我只能倉皇離開。

這種奇妙的衝動我一直狠狠的壓在心裡,畢竟連我自己都覺得這不甚正常。但那天聽到老師的話之後,我反而有一點釋然…或者這種想要張開雙手、躍入天空的衝動,真的是來自於血液中那古老的、已不復存在的回憶吧…就像斷肢的幽靈、退化的尾巴,就算現實中已經不存在,但身體從荒野時代就傳承下來的記憶,並不那麼容易就被抹滅,只要時點對了,就偷偷溜出來,持續擾亂著、迷惑著我們的思考。

在鋼筋叢林中,我們的猿猴先祖的餘念被桎梏在高度進化的軀體之中,唯獨在偶然往高樓窗外望去之時,才能如鬼魅般悄悄的浮現出來。透過我們的眼和心,永無止盡的思念著那不復返的遠古美好。

回到目錄

 化工一  辛 璦  在肝臟,找到了一起走過的足跡   05

在博雅大教室上課的感覺很好,有種毫無壓迫的自由感,好像有足夠的空間讓夢想翱翔。博雅館很新、很美、很氣派,似乎連許多想法都變得綺麗,多了好多綴飾用的花邊,裝飾那個心裡原本樸素的夢。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一頁頁彩色好看的投影片在眼前展現,而影片也總是吸引人:講台上口沫橫飛,講台下聽得入迷。「醇氧化變醛,醛氧化變酸。」像擦淨了蝕刻板上的灰,刻痕頓時展現,記憶的底片瞬間再次曝光,猶新;「請問,箭頭旁邊那個氧有兩個,為何只多了一個?」心裡不禁莞爾一笑,對於自然組出身的,這是一道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問題,如此卻能構成一個疑惑,之於沒學過化學的人,腦子還在運轉的同時,也聽到了老師緩和地解釋著,有條不紊、耐心地慢慢講解。我想這就是為何這門課如此熱門的原因之一吧!因為,在這裡有平等受尊重的感覺,不管有什麼問題,都會被解釋清楚,沒有嘲笑輕視,只有不斷學習的舒適感。課程隨著時間推進,日趨精彩,而我的腦袋也隨之越轉越快,但是,卻安靜地不運作了,在肝臟。

我深深地墜入一段回憶裡,輕輕地卻有點刺刺崁在心頭:是一段有肚皮,有雙手,有針頭的回憶。那時的自己懵懵懂懂,看世界的眼光總是帶著欣喜,似乎連淚水都帶著甜味,所以並未有太多的恐慌,只是有點疑惑。小學四年級上學期期中,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母親一個人擔下絕大部分的家事,一個人辛苦的買菜洗衣服拖地,還要設法煮出一餐健康美味的食物,再一個人洗碗倒垃圾完成所有雜務。是父親一場高燒之後,母親變成超人。一般健康的中年男性是不會因為區區一個小發燒,而變得虛弱不堪;但是很不幸的,父親年輕時騎摩托車曾被闖紅燈的警車高速撞飛,雖無外傷,卻是全身內出血,需要輸血治療;原本以為這是一種有助復原的行為,沒想到卻導入了另一個夢靨,感染了 C 型肝炎。不過幸好當時年輕體壯,憑著藥物與己有的體力便暫時壓制住欲發作的病。但這病也只是被暫時壓制住,好比強迫游泳選手暫時休息,總有復出的一天,而這天就這麼來臨了,在喝了一杯母親事後認為不乾淨的珍珠奶茶後,大大的發作,差點奪走了父親的命。記得當時父親與母親奔波於各大醫院,母親的眉頭深鎖,父親的眼神則經常迷濛,或許都是被突然又發作的重病嚇傻了吧,或許又是被許多醫生的一籌莫展弄得更加無所適從,有點徬徨,有點絕望。但生命都會有他的出路的,就好比當上帝關了你一道門,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就在求醫四處碰壁之時,有個即將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的藥物:干擾素,也因為如此,父親展開了與針頭為伍的日子,慢慢地,慢慢地控制住了蓄勢待發的兇猛病魔。而也因為如此,自那時之後,家裡對於飲食與生活作息都會特別注意,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也算是一種塞翁失馬吧,縱使父親那時候的肚子至今仍很清晰的烙在腦海中,令人心疼。

冷氣絲絲滲入肌膚,有種沁涼的舒服感覺,不只身體更在心頭。我想,真的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要自己去經歷了,才會有所感觸,才會所擁有更加珍惜,而在回憶時,有種甜蜜湧上心頭。就好像當上了細胞分子與人類,講到肝臟,當我不小心被吸進了記憶的漩渦,迎面而來的不適哀傷懊悔,卻是有種劫難過後彼此手牽的更緊實的感受,因為我知道,全家,曾辛苦地一起度過。

回到目錄

 政論二  葉冠均  飲酒的公共政策   06

打心得報告前,我參考了許多往年的報告範例,發現範例中絕大多數都是寫跟基因改造、基因科技有關的議題。這使我嘗試從其他章節中找出可以引申的想法,發現肝臟與酒精代謝這個主題,似乎有不少議題可以延伸。 

新聞報導及學者研究,一再指出「飲酒過量」是造成原住民平均壽命遠低於漢人社會的重大原因。前幾天在家裡整理過期期刊時,看到一兩年前的遠見雜誌有一篇的標題寫著:「花蓮卓溪鄉 平均壽命 46 歲 被酒侵蝕的社區」由此可見酒精就像是無形的殺手,對原住民社區的傷害難以衡量。1950 年代至今,台灣原住民的酒癮盛行率從極低的 0.11%,在 1980 年代後期飆升到 44.2%~55.5%,讓人怵目驚心的數據使許多人開始關注原住民的酗酒問題,但往往只關注現象的表面,只看原住民愛喝酒的結果,忽略原住民酗酒背後的真正原因。 

由生物的角度而言,原住民酒量好與生理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酒精進入體內時,細胞色素 P450 進行一連串的代謝反應將酒精毒素排出體外;然而,酒精過量將使 P450 濃度隨之過量,讓人體的酒精耐量上升。生理因素或許會影響個人對酒的嗜好,但當整個族群都被冠上「嗜酒」的標籤,背後的因素往往是由環境所建構的。我認為這些原因可歸納為原住民本身的經濟狀況、媒體影響、以及酒類商品化的後果。 

在漢人宰制的社會下,山區原住民無法取得相等的教育資源,無形中讓求職蒙上難以克服的障礙,就算謀得一職,往往也是一些體力粗重、藍領階級的勞力工作。這不只影響青壯年一代,經濟困頓甚至影響了下一代原住民青少年的教育及社會資源,使原住民的社經狀況在世代之間惡性循環。在酒類商品化的時代,取得酒精的管道越來越多元,酒類隨著市場經濟進入原鄉部落,易得性高的情形下,求職受挫的原住民以酒精作為調適及抒發的管道是不難預料的。最後,大眾媒體提及原住民時,主持人、記者一再地將原住民與酒精連結在一起,加深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原住民也可能因此習得「喝酒是我們的天性」之類的概念,更讓酒精在部落社會中無止盡地蔓延,取代傳統的飲酒文化,破壞酒在部落中的象徵意義。 

身為政治系學生的我,也許該想想如何遏止酒精這種慢性殺手繼續殘害國人健康。頒布禁酒政策是一項作法,但若以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則不全然可行。公共政策的擬定一般而言會考量效率、公平、自由以及政策可行性四大面向。效率面表示政策的總效益是否大於總成本;就效率面而言,會飲酒但未上癮者可以因此根除飲酒之行為,保有完好的肝功能及健康的身體,是禁酒政策下的受益者。但對於成癮很深的酗酒者而言,可能反而因此購買到不合法的酒類產品,假酒橫行於黑市使酗酒者健康更為惡化。若由公平面的角度來看,酒類無法再在市面大量生產,酒精的取得必須透過特殊門路,花費大量金錢。酗酒者往往是經濟收入較不穩定的中下階級份子,當飲酒變成一件奢侈而非法的事,如何有足夠的能力支付?美國即在 1920~1930 年代頒布禁酒令,起初酒的消費量確實下降,但後來又慢慢回升,甚至導致組織犯罪的猖狂、假酒出現惡化民眾健康、酒精成癮者賄賂警察及法官等副作用。故以效率面及公平面而言,禁毒政策反而無法解決酗酒人士的健康問題,反而會使他們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 

由肝臟對酒精的解毒作用讓我想到原住民酗酒導致種種慢性疾病,進而影響平均壽命的現象。對於這類酗酒者的健康,公共政策的拿捏是一大難題,就像 P450 幫助人體解毒,但當 P450 過量則有害於人體一樣,公共政策像是一把兩面刃。在探討基因科技對道德衝擊成為主流議題之際,不應忽視其他與人體健康相關的重要議題,因為這些議題的影響層面往往大於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影響一個族群在多元社會下的位置,弱勢可能因此而更加弱勢。

回到目錄

 法律四  Oxana  舞者   07

「舞者的一生都在學習,因為舞蹈的過程,就像生命一樣,是不斷在進行的。控制身體的努力,並不是可以當成『已經學會了的東西』就隨即忽略的,而必須持續不間斷,一如呼吸,天天找到新的經驗、更新過去的經驗。每個嶄新的動作經驗,無論是自先前的經驗產生,或者是由當下身體的行動產生的初始印象,都必須被最大限度地發現、感受、且產生意義,才能充實舞蹈的記憶。」- Merce Cunningham [1] 

我拿著消炎藥和骨骼肌鬆弛劑走出醫院,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在學生生活之外,我是認真的習舞者,經常在標準舞教室徹夜不歸,沈迷於每個細微的動作,耽溺於雙人共舞的畫面,那份執著的死心眼甚至超越了對課業的追求。

而在不斷催著身體努力的過程中,受傷,是最要不得,卻又免不了的情況。

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 醫師的各種診斷對非專業的我來講只有一頭霧水的份,我只曉得一旦牽扯到受傷的部位便引發劇痛且愈發嚴重,我必須休息,暫停許多規律的練習,眼睜睜看著同儕在身邊繼續努力精進;如此,陷入深沈的沮喪,也只是理所當然。

帶著疼痛的腿和腕關節走進莊教授的課,老師正談起肌肉。那聲光效果極佳的肌肉影片,如雷光閃爍的神經衝動、膜上每個盡忠職守的鈣離子接受器、成束的肌纖維、莫名氣勢磅礡的配樂,引發了教室內一陣又一陣的笑聲。不知為何,這段與以前在生物課堂上或在科學節目上看到的影片迥異、完全沒有一個字加以解說的片段,竟深深感動了我。

或許,就像孔子說過的那句吧,「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體的種種運作本來是美得懾人的事情,若不細加瞭解,則無從體會生命的神奇與奧妙;可埋頭書本勤勉不倦,腦中被種種機制與化合物名稱不斷堆積的學生,更是常常忘了如何從繁複的細節中抬起頭來,見樹也見林,重新看到無須言語也能體會的感動,看到生物本身純粹的美。

透過這份感動,我在與同學一起發笑之餘,更看見了莊教授選擇這個影片的重大價值。

接著,隨著老師細細解說神經控制肌肉收縮與放鬆的過程,以及互相拮抗的關係。我回想起跳舞的過程,別有趣味橫生。我知道每個舞蹈動作都是好幾條肌肉同時收縮、好幾條肌肉同時放鬆的結果,即便搜索自己整個大腦的知識也不知道它們究竟在哪兒、肌腱連結哪個骨骼、叫什麼名字。然而,某種程度上,我的身體又是清楚「知道」的—在經過反覆練習,終於完成動作的時刻,由我大腦下達的命令畢竟還是實實在在地控制了它們。

神經系統和肌肉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微妙吧。無疑地,對於骨骼、關節、肌肉的結構和原理而言,我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跳舞。可是,光是能夠知道肌肉的位置、名稱、互相的拮抗關係,也絕對不足以完美地控制它們、成為優秀的舞者。畢竟,一般人實在無法透過下達「比目魚肌收縮!」、「腹直肌放鬆!」等等解剖學式的命令就控制肌肉,即使清楚知道它們的解剖位置也是一樣。

控制必須透過練習,反覆的練習。因為神經與肌肉的協調整合如此重要,因為不是「記得」就有用,一旦鬆懈荒廢,就會減損倒退。

我想起文章開頭引述的那段話,一段我再也同意不過,也一向引以為鑒戒的話。又低頭看著開給我的骨骼肌鬆弛劑,它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讓我的肌肉可以放鬆、讓受傷的部位休養生息。

心裡仍然是五味雜陳。然而,與走進教室以前相較,我看自己身體的方式已經不太一樣了。我看見,除了在追求完美表現的信念以外,我的身體仍然是由一條一條的蛋白質組成的,我撫摸的每塊肌肉都是一條一條肌絲在滑動,如此精細,如此脆弱;而這些組成正在發炎,它們遭遇了危機 (學醫的同學告訴我,發炎的組織像是被炸彈轟炸一般)。我必須放下執迷而心急的態度,和身體那些隱而不顯的、我以往總是看不見的結構妥協。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老掉牙的一句話。可這是我唯一的選擇。 

[1] 原文:The dancer spends his life learning, because he finds the process of dance to be, like life, continually in process. That is, the effort of controlling the body is not learned and then ignored as something safely learned, but must go on, as breathing does, renewing daily the old experiences and daily finding new ones. Each new movement experience, engendered by a previous one, or an initial impression of the action of the body upon time, must be discovered, felt and made meaningful to its fulles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dance memory. - Merce Cunningham

回到目錄

 人類一  精卵之間   08

生物的繁衍,在精卵相遇的瞬間,創造了美的永恆。

自然的法則背後總有真理隱藏,在我修過了系上的人類學課程後,我忍不住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類學的關係。生命的意義在於繁衍,一個女人終其一生只有短短二、三十年的光陰可生育,且每個月只能產下一個卵子,然而男人有了生育能力後,就可一直產生千千萬萬的精子,那卵子與精子是否有珍貴之別?從男人與女人在社會上的階層地位與文化層面來探討,是否有無相關性?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給以明確的規定。然而在現實中並非如此,「一夫一妻多妾制」成為了常態,許多高官權貴都坐擁三妻四妾,其實從生物層面而言,一個男人可同時讓許多女人受孕,加上男人的慾望在權勢的推波助瀾下自然形成了這個結果;從心理層面而言,慾望的滿足是一種漸進式的過程,更是一種不斷強化的心理;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古代嚴重重男輕女的觀念造成了一種男強女弱的概念,認為女性需要男人的庇護。然而,社會的現實也確是如此,古代女性沒有做官機會,甚至也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只能等待嫁做人婦,在現今的世界,印度與阿拉伯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另一方面,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妻多夫制」與「走婚」,在中國廣西雲南一帶少數民族就有這種文化,由於當地環境負載力低,為了控制人口數不得不發展的一種文化,靠著女性的的生理機制,降低人口數爆增的機會,到了現在還施行的只剩西藏某藏村;無論走婚還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種週而復始的內部迴圈和平衡,它們維繫了一個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數。在這種社會中,女性地位相對上就提高許多,甚至有高於男性的趨勢,而且與傳統中國社會觀念相較,似乎也沒有傳統女性忠貞的觀念,簡而言之,環境影響著文化,文化影響著觀念。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男性與女性的地位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藉由田野調查與實地參與觀察,參考民族誌,以全貌觀俯視,並以比較觀點發現其中的共同點與相異點,可發現許多人類行為、文化與生物上的有趣關係。儘管對生物性而言,一個卵子就只能與一個精子結合,一位女性一次就只能受孕一次,而男性卻可到處使人受孕,感覺起來似乎卵子質重於量,而精子量重於質。其實,就像老師上課所說的,每個精子受精前都是經過一道道困難與重重障礙後,才有幸與卵子結合,每個生命都是經過精挑細選下的瑰寶。因此,我們應該慶幸,更要珍惜。

回到目錄

 國企三  知足就是福   09

教授在 4 月 7 日所講授的有關 DNA 的課題使我受益良多,也是我認為最有趣的議題。DNA 的全名是去氧核醣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他是存在於所有生物細胞之染色體上的雙股螺旋狀的遺傳物質。在一個人體細胞內有 46 個染色體,其中 23 個染色體是從爸爸那邊來,其他 23 個染色體則是從媽媽取得。

我是家中排名第二,上面有個姊姊。從小姊姊就算很少讀書,但是在功課上就一直是名列前茅,直到到了大學拿獎學金出國讀書。另一方面我拼了命的讀書也一直都無法申請到去國外的大學就讀。我一度因為這樣對自己非常的沒有自信,常常怨恨父母為什麼沒有把我生的聰明一點。為什麼姐姐讀 5 個小時就可以拿第一名,我讀 15 個小時卻永遠沒有辦法有那樣的成績。因為種種對世界的不滿和憤怒,我在上高中的第二年險些患上了憂鬱症。

聽完教授的講課後我不再鑽牛角尖了,我了解到人一生下來很多方面就已經被 DNA 所決定了,這不只是外表,可能還包括習性和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和無法被取代的優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快樂的力量中的「人類生而不平等」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像是愛因斯坦一樣的聰明才智,因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找到我們自身的定位和專長,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像 Tiger Woods 專長的是高爾夫,而 Michael Jordan 則是籃球。有誰會想要讓 Woods 的籃球技術變的很厲害然後去打 NBA 嗎?答案是不可能,因為也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在「生命的目的」中達賴喇嘛十四世提到了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斷的在追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當我們因某些事情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而覺得洩氣時,憤怒好像確實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動力和決斷力;所以,看起來似乎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沒辦法確定他的結果究竟是好、或是壞,因為它把我們思想中最重要的『理性』給遮住了。如果一個人憤怒了太久,就會造成損人不利己的結果。你會每天都在怨天尤人,在永遠都不滿意的現狀下度過。

我明白到了大家都有不同的優點和可取之處。可能我在學業上不是最好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從小就非常的會烹飪、音樂、畫畫。所以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珍惜自己所有有的天分。如果世界上的人全部都有著一樣的專長,那這項專長就無法被稱為是專長了,不是嗎? 這樣同質性的世界一定是很無聊和灰暗的。聽完教授的課之後使我產生了要惜福的心情。我發覺到雖然我沒有像我姐姐一樣的金頭腦,但是我有健康的身心,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要惜福。有時候對自己過份的要求是無益的,也會帶來無窮而不必要的煩惱。

回到目錄

 法律系  葉偉立  他難道不是社會的一部分嗎 - 論基因操作的衝擊   10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是由仲間由紀惠主演的 Untouchable,內容大致上在描述有一個瘋狂的組織欲以各種方式影響並且改變這個社會,其中一項手段就是採集優秀父母 (如大學教授或者專業運動員) 的精子和卵子,藉以作出一個相當聰明或者有某種天賦的小孩,作為將來接棒組織以後要接掌國家的下一代接任者。

我對其中某一個橋段很有興趣,就是某一個優秀人才被威脅「你的精子做出來的小孩在我們手上,如果想要他的安全就要乖乖聽我的!」我其實當下看這個橋段對於為何那位男士會因此屈服感到不解,那個小孩明明就和他沒有任何的關聯,純粹只是一個基因上的關係罷了,他卻肯為了那樣一個不是自己扶養長大的小孩而聽命於人…。

但是和朋友討論了一下,如果剛生出來就送人養的小孩,最後血緣的父母都會覺得希望能夠重新見到小孩或相認,那這個情況不就和用你自己的基因做出來的小孩很類似嗎?如果只有生育之恩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了,提供基因的「父母」是不是也會有一樣對小孩的感情呢?我認為會有一樣的結果,也許必須重新思考這類的問題。倫理道德上,我們如果最後走到了基因做出來的人類的地步,那基因提供者、操作基因的科學家們,對於做出來的人類,你又是他的誰呢?

操作基因雖然似乎只是一個科學的操作,但是我們仍然必須想到他畢竟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東西,終究要讓他回到社會裡的,那從此衍生出來的問題可能就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感情上,提供基因者也許可以說是他的父母,或許製造者也可以被認為是他的父母。但是在現實的法律層面就會出問題!目前台灣的現行民法是認為小孩和母親之間一定有血緣關係,所以只要和母親有血緣不用認領也不用收養,直接被認為是他的母親;爸爸就不一樣了,由於小孩不是被爸爸「生」出來的,所以如果有真實的血緣關係可以認領,如果沒有血緣關係可以收養…,甚至小孩或母親可以打生父認領之訴,王永慶先生就有此官司在案。種種法律途徑,為的只是要確定一件事──誰可以繼承父親和母親的遺產!

製造小孩可以很簡單,但是社會定位卻會變得難以想像的複雜,如果以我們現在的民法而言會造成上述的結果,就算我們有辦法修法承認那一個生命是一個無父無母獨立的生命,那又得面臨多少的挑戰才有辦法!雖然法律的確是人在訂的,但是如果人類已經開始出現了非自然的方式製造生命的話,除了老掉牙的誰可以決定一個生命的開始和結束以外,本篇我想討論的重心就在「一個被製造出來的人類,他的社會定位是什麼?」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東西?他有沒有任何我們一般人應該要有的權利?...這些問題觸及了現今人類社會最核心的問題,只有人有權利嗎?我們是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平等?...諸等問題想必層出不窮。

我認為,物質的改變是很容易,但是一個社會制度以及想法的改變才是最困難的,基因改造或者基因工程面臨最大的挑戰想必就是這個部分了,我覺得大家也許太依賴科技進步和太依賴未來,這些問題現在就已經看的到了。但是大家總會說,十年以後如何如何,二十年以後如何如何,對一個學習社會科學 (法律) 的我來說,這些數字可以告訴我們的只有物質改變也許會照著科學家的預言走,但是社會風氣社會制度的改變絕無可能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就有長足的進步,畢竟人類的文化是慢慢形成沉澱出來的,有些事情也許現在就可以先想一想,即便最後我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最好的答案,但是至少,在這樣高度道德爭議的基因改造遺傳的議題,我們可以在現行的社會體制下給他一個比較好的定位。

回到目錄

 秋 棠  生命的誕生 ─ 精子的義與命   11

  在課堂上看了 NHK 關於生命誕生的影片,清楚拍攝了整個受精的過程,令人不禁感動莫名,才了解到原來生命的誕生是那麼艱辛的一項挑戰,是需要突破重重難關才得以存在的奇蹟。片中,微鏡頭從人體的排卵開始追蹤,大而圓的卵子順著纖毛的蠕動,和緩而輕柔地向前移動;另一方面,數以億計的精子則在子宮頸口奮力游動,試圖突破黏膜層的考驗,活力不足的精子在第一關便遭到淘汰,然而,也並非游得快的精子就是勝利者,只有碰巧走了捷徑的精子,才能搶先接近卵子,幸運奪得受精的先機。

這讓我想到中國儒家思想中的「義命說」。義,是道德、正義,是人可以掌控的範圍;命,則是命運,泛指客觀環境的限制。試觀生命之初,上億個精子在爭取受精機會的競爭過程中,哪個不是使盡渾身解數向前奮進,因為這是一場殘酷的生死戰爭,若不能成功抵達卵子,便只能淪為遍地無用的屍體,沒有活下去的權利。所以精子個個都用盡全力,擺動著尾巴衝鋒陷陣,要讓自己的 DNA 活下來成為新生命,這是他們不可逃避的責任,是他們應該要去做的事,我想這就是精子的「道義」之所在,他們天生就被賦予這樣的使命,所以只能奮不顧身去做。然而,即使是擁有相同優秀條件的兩個精子,他們都付出了同等的努力,但最終還是只有一個精子能夠成功受精,這就是這些精子所不能操控的,「命」的客觀限制。在路程中的精子並不能預知前方情況,他們都只能選擇認真地向前游,至於哪個方向可以最快到達卵子所在的地方,那就只能交給命運的安排了,成敗得失,並不是他們所能了解或者控制的,此乃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天命。然而,人只要明白了自己的道德正義之所在,了解自己應該做的為何,確立了價值是非的判斷,便無須著眼於最後的成敗了。

宿命難以預測,即使全心付出,也不見得能有好結果,我們也許必須軟弱地承認義命之間的衝突。然而,換個角度想,那些沒能成功的精子,也都是整個篩選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從更高的角度觀照,其實這是一場完全的勝利,因為每一個精子都為這個新生命的誕生付出了一己之力。

回到目錄

 機械四  翁德威  神經傳導與通訊系統   12

本著對於科學探索的好奇心,在大學生涯修了許多領域的課,不經意發現有時彼此經常存在著不可言喻的共同點,好似一些科技技術的發展和生命形成的機制,默默地有著關聯性,有人說是巧合,但我更相信宇宙運行中有著無形的規律,每每在學習中印證這點,總是令我驚喜且讚嘆不已。 

當這門課上到關於肌肉運作的機制時,我曾懷疑:為何大腦需要發送神經訊號刺激鈣離子的釋放,進而使肌動蛋白拉近肌肉產生收縮?為何不能直接送出指揮肌肉運動的訊號就可以了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類演化成多細胞生物的角度來思考。當我們進行運動、思考、消化、排泄是由各種不同細胞間分工完成時,彼此間必定會產生無法溝通的情況,意味著不同系統的細胞傳送與接收信號彼此之間的語言並不相同,舉例來說:根據高中的知識,神經衝動利用神經細胞上鈉鉀離子的進出造成電位的改變,因此能將訊號一路透過神經細胞傳送下去,然而負責運動的肌動蛋白因為細胞分工的關係,只能理解簡單刺激,生理上便利用鈣離子連接兩種系統上溝通不良的缺失,聯絡機制上便會形成這樣有趣的關係。

這與我在通訊系統課程所學的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大眾使用的手機、廣播、藍芽等裝置,彼此間傳送訊息並不像大家所想得這樣簡單,硬體之間同樣存在著溝通不良的問題,或是訊號直接傳送實行上並不容易,因此通訊上必定經過調變 (modulation) 的過程,我們會將訊號調變後注入載波 (類似神經細胞的角色),成為適合傳送的波型,接著於接收端進行解調 (demodulation),還原或轉換成接收端可以理解的訊號。兩個經典的調變方法為 AM (amplitude modulation) 和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分別為利用訊號振福和頻率的改變,改變載波的特性。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聰明的人依照不同的訊號,發明了許多新的調變方法,且逐漸由數位取代類比,傳送上能得到更清晰的訊號,通訊系統上的改變,實際上,無形地正在改善我們的生活。

人體內部細胞間的溝通有時也反映了現實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有些毒蛇的毒性屬於神經毒,常有機制使神經的發接收端對於訊息感到混亂,因此產生抽蓄口吐白沫的現象。在通訊上,我們也常有機會同時接收到多個訊號,例如開車經過山與山之間,可能同時收到兩個基地台發出的訊號,我們可同時聽到流行音樂與政論演講,然而科技上出錯可以修改,生理上細胞之間的異常行為引起的後果,恐怕就不是如工程上事後調整就可以解決的。 

在我看來,人體一直存在著最奇妙的機制分工運作,且具有學習性保留最好的方式給下一代。然而目前科技上尚無任何通訊方式以化學或生物的方式運作,且無法使用任何方式取代人體中的通訊行為,換句話說,現有的通訊系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它們沒那麼聰明。實際上,生物體中還藏有許多神秘的運作機制值得我們去學習,科技界透過模仿生物界的運作模式,也許可以發現不同的角度、拓展更廣的視野,以發展出更具有智慧性的通訊系統,屆時,想必可以造福更多的人類,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福祉。

回到目錄

 政論三  林佳韻  細胞,人類。   13

在課堂上,生物課本要我們記得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各種構造以及功能,以致於我們容易把他們當做無機質,如同機器忠實的履行功能,沒有思想亦沒有自我。單細胞生物如阿米巴原蟲,或許大家會記得它是個動物,但絕不會有人認同牠如人類擁有複雜的社群及意識。但我們往往卻忘記,或許只是不願想起,細胞會集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連結系統、而系統串連起人的一切生理機能。細胞的群像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人和你我一樣會跑會跳,會哭會笑,有自己的人生,更有許多愛她的人。 

海拉細胞,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人體細胞。1951 年,美國科學家蓋伊自醫院病患的癌細胞樣本,找到了第一個可以成功在體外培養、繁殖的人體細胞,此發展讓醫療科學突飛猛進,科學家得以用最接近人體的實驗環境,找出疾病造因、研發疫苗、了解 DNA...等。 

但在偉大的眾多科學背後,卻少有人關心豈這個細胞的主人,以及她的家人。海莉耶塔拉克斯,年輕黑人女性,居住於美國南方的 1951 年 1 月被診斷出子宮頸癌,那時她 30 歲,最小的第五個孩子才剛出生。她的健康在癌細胞的攻擊下迅速惡化,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與世長辭,她的人身隨著棺木埋入地底,但細胞,在實驗室的培養下仍有活力的持續繁殖。從某個角度來看,有部分的她仍存在於這個世上。 

芮貝卡史克魯特,一個白人女性科學作家,被課本上唯一一張海莉耶塔的相片吸引,讓她開始思考,她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捐」出細胞?後來她怎麼了?以好奇、疑惑為起點,幾年之後芮貝卡踏上了發掘故事的旅程,這條路長達十年。她跨越了種族的藩籬與文化的隔閡,用最真誠的同理心進行訪問。而今日,海莉耶塔的故事,在『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一書中,傳述給世界各國的人們知道。 

於是,我們才知道殘酷的現實。 

原來,那是個種族隔離仍是平等的年代,是個有色人種遭受歧視的年代;原來,上醫院治病是十分不易,而醫病關係中資訊的不對稱甚是嚴重;原來,實驗需經受試者同意的基本觀念當時尚未建立,蓋伊從海莉耶塔的腫瘤切片取得細胞,在其死後讓先生糊里糊塗簽下同意解剖書。用嚴重一點的話來說,其實輝煌的科學成就都是建立在對弱勢族群人權的侵奪之上。 

所以,海莉耶塔的家人們直到 20 年後,才知道母親的細胞仍舊活躍於實驗室的器皿中,才知道海拉細胞對科學的貢獻有多大,才知道生技公司用孩子們的母親海削了多少鈔票。但始終沒有人和他們解釋一切,沒有人告訴他們為什麼細胞會在實驗室中,沒有人告訴他們海拉細胞做了什麼。只能透過報紙,看著聳動的標題,在有限的科學知識下,只能想像如科幻小說般的情節:細胞老鼠細胞結合是不是母親變成老鼠?與其他細胞「性交」是不是和人性交一樣?,細胞複製又複製那是不是有無數個母親?他們是害怕的,因為未知而害怕,但始終沒有人同他們解釋一切。 

這本書記述的與其說是海莉耶塔的一生與海拉細胞的發展,倒不如說是芮貝卡與海莉耶塔的小女兒黛博拉一同找尋真相,讓黛博拉了解自己、面對自己的心路歷程。母親的早逝與海拉細胞的特殊,讓黛博拉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不是她能夠理解處理的複雜問號。在科學成功的表象下,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其背後的這些故事,忽視科學背後之「人」的重要性,忽視了這些人旁邊的家人朋友需要社會關心與關懷。 

想起了這堂課的課名,細胞、分子與人類。或許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的界線本來就不是清晰的,而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吧!

回到目錄

 社會二  李明勳  基因科技與同志論述   14

基因研究顯然已經成為當今生物科技中的顯學,幾乎每個國家都在這波潮流中跟進,政府為此也投入大量資金來幫助相關生物科技團體從事基因研究,希望能在生物學的發展上有一些驚人突破,也能從中替國家掙得國際上的發言權與能見度。在這股全世界的基因研究潮流中,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可謂是成果豐碩,比如說基因改造、生化武器和複製人等,但也衍生出許多的問題。而有關於基因對於生命的神奇發現推層出新,以致於有很多人因而認為每個生命的每個特徵都是由基因來決定的,膚色、身高、智商、性別等,當然性傾向也不例外  (1993 年,Hamer 聲稱發現了同志基因!)

在同志是否為先天?後天?的辯論當中,往往會提到與基因之間的關係。而 Hamer 聲稱「發現」同志基因,看起來似乎是個驚人的發現,但當我們以文字背後的意義來分析,即會發現一些既定的假設。「發現」某種程度即再說明同志是先天本質決定的,此為在做研究之前即先形成的前提。暫且不以其研究成果對生物科技的貢獻和其研究動機來做討論,一種文化論述的型構,勢必要探討與這個社會結構脈絡之間的關係。

在目前社會上對於同志的論述有很多種說法,有些異性戀對於同志議題的論述往往認為同志是傳染的、是被別人影響的,因此只要不要跟同志有太多的接觸,就能維持自己身為異性戀文化霸權的既得利益,這種論述認為同志是一種傳染病,但沒有討論到是怎麼形成同志。而有些人往往認為同志是可以被治療的,只要施以適當的治療,同志是可以被矯正回正常的異性戀,這兩種論述都較傾向於同志傾向是後天社會建構出來的。另外,有些人則認為同志性傾向是無法改變的,儘管施以壓力、藥物治療,都沒有辦法矯正其性傾向,這種論述則比較傾向於贊同同志是先天本質決定的,由於認為同志是先天的,也常以基因決定同志來作為證據佐證。

然而,在此我要強調的是先天與後天的論述並沒有對或錯的分別,主流異性戀社會對於同志議題的排擠與成見,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的論述,都可能成為多數霸權壓迫少數的一種欲加之罪的託詞。雖然 Hamer 的發現引起了社會、道德、法律方面的諸多疑慮,但就自我認同性傾向的角度來看,儘管這並未形成相當的共識,但在尋找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之前,同志應當正面接受自己的性傾向,而不是藉此論點逃避社會道德約束。基因科技與同志議題的相遇產生了許多的回響與質疑,但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複雜而獨一無二的,與其分析「為什麼」形成同志的問題,不如先探討如何改善同志目前的處境才是當務之急,就好像儘管我們了解遺傳基因對膚色的影響後,但黑與白的種族歧視並未因此消失,唯有人們彼此間互相尊重、包容,才能放下成見去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同志亦凡人!

回到目錄

 對話   15

老師開的這門課雖說是為了讓完全沒有生物背景的人有接觸生物這個領域的機會,而在講課時用很淺顯易懂的詞彙和以影片為輔的方法來教學,不過我想來修這門課的同學應該沒有真的是這樣的人吧,因為或多或少從國中到高中其實都有生物課,連我這個身為文組的學生都覺得有些知識是以前就學過的,不過也因為如此,我覺得我能夠很快就進入狀況,還能進一步思考以前沒有想到的延伸問題,而且這堂課老師很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抒發自己對生物的看法與跟自己本科的連結。這讓我很雀躍,因為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往往能激發出許多可能性與更多的面向。

以我所學的人類學來說,人類學家在面對一群與自己文化相異且較原始的部落人群時,是以參與觀察、土著觀點與全貌觀這三大原則來了解這個部落的文化,除了單純親自出田野到當地與當地人生活,了解當地人的語言、生活方式、各種制度和信仰等,也要輔以其他科學知識,像是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外在因素,這樣就可以為其所撰寫的民族誌提供更完整的背景,和為後續進一步探討所做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譬如要研究同一座島上處於不同地理環境下的部落有什麼樣的差異性。所以我想人類學家或多或少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這樣更進一步去收尋資料時就不會毫無頭緒。而我本身對生物滿感興趣的,希望自己擁有這方面的學科背景,因為我相信不同人種擁有的不同身體特徵和生理結構會影響到其文化的發展,這雖然也跟為了要適應當地環境而有關連,也和歷史背景有關聯,所以其實要考慮的面相真的很複雜,不過至少可以由某個觀點去切入再延伸。

但是對於性別角色於生物學解釋下的強化我就不以為然了,因為我本身有點女性主義,我認為不應該以這樣的解釋全面概括世上每一個民族所發展的文化模式。在某一堂上課時老師說中國南方有一個民族是屬於母系社會,我想老師說的應該是摩梭族吧,這引起我很大的興趣,不過當下我想到是上學期讀過的一本書《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作者是瑪格莉特-米德。在這本書中探討在新幾內亞島上三個原始部落,分別是住在山上的阿拉佩什人,男女氣質都文靜、和平、感情豐富;沿河居住的蒙杜古馬人,男女的氣質以西方的觀點來看都是非常男性化的;而傍湖居住的德昌不利人,男女氣質剛好跟西方社會相反:男性溫和退縮,女性則積極進取。米德的研究呈現出這三個民族的男女氣質跟西方社會的差異,證明男女氣質並非自然的生理現象,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是由文化所塑造的。

所以,以其他學科知識輔助的話可以拿來支持本科的研究也可以拿來被本科的研究推翻,這就是一個對話,或者更像是一場辯論,不過由於有這樣的一個過程,真理才會越被彰顯出來,或者說更能產生更多可能性,我覺得這是件有趣的事情。

回到目錄

 小太陽  還能再飛的蝴蝶   16

她得了紅斑性狼瘡,她那年 11 歲。

是冬天猖獗著,很冷,請了假的星期三下午,長庚醫院的候診區格外冷清,她的爸爸和媽媽全都嚇傻了,因為就在踏出門診的前一刻,醫生看著驗血報告平靜的宣佈:「對,確定是紅斑性狼瘡 (SLE),現在開類固醇給妳,以後都要按時吃。」

只有她,還以為這並沒有多嚴重,只是必須每天早晚吃一顆「類固醇」來減輕那一陣子手腳指甲都會發紫、關節有點痠痛的症狀而已,然後每月抽血回診,就這樣而已,生活沒什麼太大變化。查了奇摩知識家,心想:上面寫的臨床症狀未免太嚴重了吧!除了吃類固醇出現的「月亮臉」症狀,常被同學笑是大餅肥臉,其他的部分,還不是能夠每天上學像正常人一樣呢?

升上國中,凡事要求完美的她,開始覺得自己很胖,又去了奇摩知識家,查了怎麼減肥比較快速,噢,原來是節食,還要搭配運動。於是她每天中餐不吃,早晚餐吃五分飽,有時甚至不吃,放學就和爸爸去騎腳踏車,這樣子持續了快一年的結果,結果,得了厭食症。

她覺得自己很不快樂,因為一直有嬰兒肥,於是瘦到了 36 公斤的時候,依然覺得自己很胖,看著鏡子的自己,忍不住哭了起來,因為吃也不是,不吃,又會繼續掉髮和胃痛,她想著:難道就要這樣斤斤計較熱量到死為止嗎?

她覺得好累好累,胖的時候被笑,瘦的時候又被念,不是一直都嚮往著在餐桌上別人對自己說:你太瘦了多吃一點,的情景嗎?為什麼真正發生了,卻一點也不開心?

服用了醫生指示的百憂解之後,心情似乎果真有些緩解了,只是頭髮掉到看得到一整片頭皮,這時候的她又開始難過了起來,偷偷吞下了百憂解,想逃避鏡子中不堪的行屍走肉的自己。

半年後依然開心不起來,一天傍晚,和爸爸騎完腳踏車劇烈運動後,突然發現她的踝關節又痠又痛,應該是運動過度,泡了熱水過後心想應該沒事了,連晚餐也不想吃就去睡覺。隔天早上起床驚覺…她無法走路了…即使是一跛一跛的前進,踝關節仍然隱隱作痛著,那天她在家哭了一整天,沒去上學。

再來還是要上學,於是向每位老師和同學說,是跌倒。但他們一定知道跌倒不可能這麼久還沒好吧,他們一定在猜測她有什麼怪病吧,他們一定覺得她很奇怪,他們…她很在意他們對她的看法,以為瘦了就能夠獲得自信,但是卻更自卑,覺得自己是異類。

她忘了之前網路上看過的,SLE 的病人應該均衡攝取營養,定時定量,生活規律,保持愉快心情,否則更容易發病,但她忘了,只記得要減肥就要節食。醫生說這是關節腫大惡化,必須吃更多劑量的類固醇來壓住症狀。她的母親哭了,是心疼她如此年輕就開始吃類固醇,照這樣高劑量下去,肯定不到 30 歲…就因骨質疏鬆…得用輪椅代步…

由於國三了,大家都有參加晚自習,但關節的痛,愈到晚上愈是嚴重,舉步維艱,無法走路。她的父親,索性在那陣子的晚自習結束後,背著她到校門口的車子,載她回家。在父親的背上她悄悄流下了自責的眼淚,瞥過頭去避開校門口同學們的眼光,她好討厭這樣的自己,為什麼一心想減肥,卻把自己的身體搞壞,然後又花家裡一筆醫藥費的支出,還有自己的尊嚴?腳踝上灼熱紅腫的痛,似乎延燒到手肘的關節,全身無力,心,也好累了,她不只一次想過要自殺,但…也許只有睡著了,才是最快速又實際的解藥吧……

那是她一直不敢唱出來的一段,走音了的青春之歌。那陣子她每天與自己在心中掙扎,走不出青春亮麗背後的黑暗之牆。是心魔,將她緊緊關在象牙塔裡的那張書桌,整天和體重與課業還有思想,奮鬥了將近一年半,透過醫生與家人的支持,才揮走心理與生理上的陰霾。

紅斑性狼瘡是關於免疫系統的疾病,起因目前不明,但多指向遺傳基因之因素,好發於年輕女性,症狀不一,多為蝴蝶斑、關節酸痛或輕微掉髮體重減輕等等。我認為,一旦患有此疾病的人,變像一朵溫室裡的花,不能曬太多太陽、不能熬夜、不能太累、不能吃芹菜或苜宿芽、不能營養不均衡、不能…但也因此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一點點小感冒或臉部過敏症狀,就會馬上提高警覺,反省自己是否最近有不好的生活習慣;相較於那些健康的人,以暴飲暴食夜唱夜衝來枉費自己有如此天生麗質的健康身體,真是令人羨慕又擔心。畢竟好的生活習慣是人人必須的,只是不免感嘆起,那些忘了健康有多麼重要,不懂得珍惜的人的作為…所以這是我的小小希望,我希望那些擁有健康身體的人,能夠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把握住那些別人花去看病或承受病痛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

最近看了一部 YouTube 的影片,是哈佛大學最熱門的幸福課上課實況,我覺得可以與莊老師課程內容「快樂的力量」有所呼應。影片中那位教授說,人們會不快樂,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追求快樂的行為很自私,於是就在自我追求與不快樂之間和自私的定義拉扯徘徊,陷入了低潮。事實上,自己擁有快樂的那一瞬間,幸福的能量便已開始在發散了,快樂的心情即刻感染給週遭的人,自己努力得到的快樂,也能讓別人快樂,何嘗不是一種功德呢?我們擁有愛人的天賦,但是愛自己呢?我們總學著如何當別人的朋友、別人的女兒、別人的職員、別人的伴侶…人生有好多好多角色,但是我們獨處時卻總忘了,要學著當自己。成長的人生不代表一定要汲汲營營追求著什麼,不代表要壓力十足,不快樂的。有一種成長是慢慢的,卻飽滿而自足快樂,像貝殼裡的珍珠溫潤而圓滿,懂得什麼是最簡單的幸福。

回到目錄

 外文四  林家瑋  從自然主義到人性關懷   17

第一堂課,老師只用簡單一句話就攫住了我的心。「學這門課最大的好處是甚麼呢?是你會學會對自己比較寬容。」原本鬧哄哄的教室瞬間靜寂了一大半。

老師繼續往下解說:「學了生物的好處就是,在很多時候你會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反應,或是一些有點難為情的生理反應,然後你就會漸漸學會接納自己身為一個生物的特質,更接受自己。」這番話對台下的我重重地敲了一記 - 原本認為生物學和文學是兩門風馬牛不相及的我,被這句話猛然點醒,彷彿在人聲嘈雜的教室中,聽見了無比清亮而截然不同的一個聲音。

身為臺大外文系的學生,在各堂文學課中閱讀各系各派的文學作品與理論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這些作品或理論中,不乏許多對人性質疑、甚至批判的論述,赤裸裸地將人性的弱點一個個披露在字裡行間。的確,文學本身最重要的用途之一,便是其不可替代的警世作用:作家肩負的是社會觀察家的沉重使命,他們將世界不為他人所輕易言說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或是讓世人透過筆下的世界能有所反思。事實上曾風靡一時的自然主義 (Naturalism),其發展和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為生物學和遺傳學的重大突破,而產生了自然主義風格的寫作方式:以生物、環境和遺傳的種種自然角度去探討人的行為和面對各樣事物時的反應,同時因為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大躍進,作家們得以將許多疾病的生理症狀、或精神疾病症狀的描寫大量用在小說寫作上,如西方文學巨作〈包法利夫人〉便是自然主義的一大代表作。自然主義者相信,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特質等,會因著他的周遭環境以及其本身的基因決定其發展成一個甚麼樣的人,其理論基礎有很大部分受到達爾文的演化論影響。自然主義最大的特徵便是其中明顯透露出對人性的失望,自然主義小說多半都瀰漫著悲劇色彩,對人心理的變態、特殊人格散發出的氣質等,也都有張力十足的描寫。同時自然主義力求客觀的論述,也為後來演變的現代主義提供發展的基石。可以說,現代文學無疑是從自然主義中汲取創作傳統而得以發揚光大的。

雖然許多人對自然主義陰暗的寫作風格及悲觀的人生態度感到不以為然,我卻以為自然主義為文學提供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很多人認為自然科學與文學彼此水火不相容,實在是不太恰當的想法,因為不就是有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文學各式各樣的角度,文學才真正能發揮其最重要的功能和使命:讓世人能從文學作品中去省思生命的意義與自我價值,才能真正發動文學無法被任何事物取代的警世作用。我認為,正是因為生物學影響下的自然主義書寫,我們才更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不論是哪一種生命,都應該以寬容的態度溫柔以待,而人與人之間,也更應該體認到每個人作為生物不時會遇到的無可奈何之處,如此一來每個人定能更謙卑、更寬容,社會上的氣氛也就會變得更加祥和了。

回到目錄

 工管二  林怡君  讓基因保留一點神秘感   18

自從華生與克瑞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 DNA 開始,直至已慢慢解讀 ATCG 密碼的現今,人類不斷的探究自己的過去,試圖從四個英文字母的序列發現自己的未來,一大堆儲存在細胞核中的祕密,人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來探究,是機率與統計的結合,透過塔羅、星座或是八字一窺自己的未來;是科學的依據,透過基因解序挖掘隱藏在 DNA 裡的祕密,不論透過甚麼方式,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想要一窺究竟,但是,作一位「先知」又有什麼好的呢?或許原本擁有的好心情,在看過自己本日運勢只有一顆星之後,整個人沮喪不已;或許原本個性極為契合的兩個人,算過命後發現八字不合,便毅然決然的分手;亦或許原本健康的人,在看過自己的基因序列後,發現有癌症基因,而喪失了生存的意義。算命沒有必然性,基因亦是如此,而我們又何須為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愁雲慘霧呢?讓未來保留一點不確定性,增添其神秘感,不正是生物與世界之所以迷人之處。

「最想要知道每個人基因密碼的,是保險公司」第一次聽到老師說出這句話時,不得不表示贊同。一如前段所敘,人們總是期望看透事情的真面目,一窺未知的世界,他人的隱私也不例外,人們心中的惡魔就在與利益牽扯的當下展露出來,也許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的進步,身為人類的我們,即使能藉由生物科技加強自己的抵抗力,也會因為生物科技使我們變得更為「赤裸」吧!

46 億年前的碰撞,撞擊出現今美麗的地球,35 億年前小分子激烈的撞擊,就這麼產生了最原始的細菌,2011 年的今天,又有誰能想到現在能如此活動自如的我們,是從那些小小細菌演化而來的呢?若將人類細細地分解,亦不過是一大群的水、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組合,就算把全部的構成放在一個大大的燒杯當中,也無法誕生一位有思考、有行動能力的人類,我想這就是生命的奧妙之處吧!自然界的本身是一個科學的世界,卻又同時充斥著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同樣的,幾百年前的虎克與生物學家們,又怎麼會想到現今的人類開始做起了「上帝」。記得看過一部電影《絕地再生》,敘述人們開始複製自己,將複製人藏在地底之下,使得生病或發生意外時,有與自己相同的器官得以移植,在複製人發現自我並非唯一存在之後,而決心反抗結束這種自私自利的複製行為。源自於生物的基因變成了無生物,變得可實驗、可複製,甚至可交易,人們在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變得自大,擁有著主宰的傲氣,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基因,不須花費整形讓自己變得更為美麗,不須花費補習,因為天生就有 IQ 180 的好腦袋,甚至某天人類也可以不必吃飯、喝水,變成真實「自給自足」的物種,這樣的世界是否變得無趣,而沒有所謂的物種多樣性,失去了多樣性的我們,也同時變得脆弱,一旦有突變的細菌襲擊,全體人類就這麼的因一個小小的細菌而消失。日本大地震到衍生出的核能問題,讓我再再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平衡關係,相對於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人類,不過是一種稱為 Homo sapiens 的物種,又有什麼權力得以主宰其他物種的生命以及地球呢?也許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該學著謙卑。

基因的解密,究竟可以解密到什麼樣的程度,人們使用的尺度又該如何拿捏,這一切都可以回歸到最核心的問題?道德問題,究竟該不該讓當事者知道其擁有某種疾病基因,究竟該不該進行基因的解序與建檔,又該不該讓其資料流出,在科技不斷更新的現代,人依然無法躲避身為人的道德思考,我認為只有不斷的反省自我與檢討,才能讓事物得以往正向的道路延續,才能驅使人類不斷的進步,若是無法增進人類福祉的研究與實驗,就讓未知依然存在,讓基因保留一點其小小的空間,保留一點神秘感吧!

回到目錄

 資工一  程至賢  你好,我 - 基因工程的道德倫理   19

某一個清晨,我一如往常地起床,但今天的早晨卻透著一絲詭譎的氣息。此時,我聽到老媽正在跟一個熟悉的聲音說話,這聲音是那樣的熟悉卻又那樣的陌生,我猜大概是我剛睡醒,腦子裡還一片渾沌,所以就沒有多想便一如往常地走向廚房,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走進廚房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一個人,他不僅外觀像我,連舉手投足都跟我一模一樣,莫非他就是我!如果他是我,那我又是誰呢?

目前對於基因工程,某一部份人覺得這實在無比重要,對於基因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後,或許未來可以剔除所有不良的基因。例如基因所造成的家族病史等等,而經過基因工程之後,未來的人類會更為強壯、更為聰明、外貌也可以更突出,甚至是複製人的技術,這樣未來就不怕沒有器官可以換,人人都可以有一套跟自己原本一模一樣的器官,也可以把一些優良的人複製下來,像是複製更多的愛因斯坦,使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更加清晰,種種的論點都認為基因工程是無比的重要,這樣一來,人類又接近上帝一步了。

雖然發展基因工程有許多好處,但也可能會發生很多現在人類無法想像,也無法控制的情況。如果有野心家複製好幾個自己,那這個世界是不是會被野心家搞得天翻地覆。就倫理上來講的話,因為現今複製人的成功率並不高,勢必犧牲很多胚胎,那這樣算不算是摧毀許多小小的生命呢。而如果你的基因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的話,那別人勢必先以基因看待你這個人,等於說你的基因就註定了你這一輩子的成敗。倘若複製人的存在只是為了備份你個人的器官,那複製人到底算不算是人,如果複製人也是人的話,那我們又怎麼可以隨便取走別人的器官,但倘若他不算是個人,那到底怎麼樣才叫做人呢。再從複製人的技術面來看,現今的技術其實是不需要男性的,只要有孕育胚胎的女性即可,倘若持續發展下去,那男性是不是沒有存在的必要,那許多宗教的教義會因此而崩壞,這個世界的善惡會不會因此重新定義。最後,讓我們再從最重要的精神面來看,你的複製人,是你嗎?如果他是,那你又是誰?又如果他不是,那他到底又應該是誰?這是我們現在想都沒辦法想的問題,不論怎麼想,都無法被現在的人們所接受,我們的思想無法接受有一個人跟你完全一模一樣,倘若如此,每個人將變得不再獨一無二,沒有人是重要的,因為只要有基因,就永遠有人可以來替代你,那人類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當人類存在的意義崩解了,那整個世界也隨著崩解,從此個人的存在變得沒有意義,那又要上哪去尋找意義呢?

綜合以上觀點,在還沒有制定一套完備的、可接受的制度前,複製人的存在似乎是不可行的,但人類總是畏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畏懼未知是人的本性,就好像在完全黑暗中會感到恐懼,而當初電發明的時候,我想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會不會是讓世界走向毀滅的發明,但現在我們所存在的世界證明了這一切,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順其自然總會使大家慢慢地接受,也說不定到時候的基因工程已經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了,所以不能因為害怕,就限制了科學家探索這個世界的權利。

回到目錄

 資工四  莊智涵  蜉蝣天地   20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的前赤壁賦裡道盡了人類的渺小。在廣闊的大地上,人類不過是飄零的蜉蝣。和時間的長河相比,人類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罷了。

在這學期的課程內容中,老師提到了一些關於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議題,其中尤其以人類基因的數量只有兩萬餘最令我驚奇。就基因的角度來看,人類和其他生物比較起來,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人類的基因量只跟果蠅差不多,蛋白質也和黑猩猩幾乎完全相同。由此看來,我們並不是經過什麼特殊設計的生物,相反的,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只是演化的一種結果而已。人類透過對週遭環境的觀察來認識這個世界。從前的人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都要繞著地球轉,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個大錯誤。接著又以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的天體都要繞著太陽轉,結果發現太陽只不過是銀河中一顆不起眼的恆星罷了。然而,直到上個世紀初,人們仍以為銀河系便是整個宇宙,最後才發現,其實銀河系也不過是宇宙億萬個星系中的一員。人們心裡總是希望自己能與眾不同,希望自己所在的位置能佔有什麼重要的地位,卻沒想到我們居住的地球在整個宇宙中是個完全不特別的地方。現在,隨著人類越來越了解自己,就連基因上,在整個生物界裡也不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這令人感覺到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在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顆平凡的行星;在地球上,人類只不過是一種平凡的生物而已。但是為什麼人類的生活形態和其他生物如此不一樣呢?人類現在在地球上的生存充滿著優勢,為什麼在漫長的演化中其他時期的優勢物種沒有所謂的文明發展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特別?這使我開始思考人類與其他生物不一樣之處。

有些人說,靈長類動物的雙眼都在同一面,立體視覺有助於辨認遠近。有些人說,人類從四足動物演化成直立行走,使得兩隻手可以空下來做其他的事。有些人說,我們的拇指演化出可以跟其他指頭對合,有助於拾取或抓住物品,進而能夠製作工具,並使用工具來保護自己或改善生活。以上幾點都是很重要的原因。然而,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和我們的記憶有關。有些動物有記憶與學習能力,可以利用過去的經歷從中學習生存下去的方法。以小白鼠為例,或以課程中提過的蟑螂為例,我們在訓練其他動物的時候,往往是利用一些工具,若牠們的選擇是對的,便給予甜頭。若他們選擇錯誤,則給予苦頭。藉這種方法來訓練其他動物。這種學習方法不只被用於實驗動物上,也藉由某些形式使用於人類的教育上。

現在是資訊時代。隨著資訊量的增加,大量的資訊處理起來也越來越費力。於是,有些人開始進行人工智慧的開發,有些人設法讓電腦也能夠開始學習人類的行為。相似的訓練方法也運用在電腦身上。我們可以先讓電腦認識某些東西是會加分的,哪些東西是會扣分的,再要電腦盡可能的去達到高分。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先給一百個正確的例子,也給一百個錯誤的例子,讓電腦去抓取這些例子中的一些特徵,從正確和錯誤的例子中發現某些共通性,使電腦以後可以對一個沒看過的例子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了達到這種訓練的效果,一個是抓取的特徵必須選擇很具有決定性的性質 (強度),一個是用來訓練的例子必須夠多 (次數),和課程中所教的 CREB 促進神經連結的兩個要素相同。人類對於某些抽象概念的學習過程,不也是如此嗎?先看過幾個整齊的房間和散亂的房間,才能建立整齊的概念。先用手碰過燙的東西,才學會滾燙的鍋子不可以隨便觸摸。也許我們很難對碗有明確的定義,但是一旦我們看到一個碗,我們便可以很容易的辨認出來。要電腦學會什麼是碗,便給予它很多碗的圖片。只要給的例子夠明確,例子的數量足夠,電腦即使不了解抽象的碗的概念,也可以在一堆圖片中找到碗的圖片。類似的學習方法已經使用在許多辨識軟體上面。語音辨識、手寫輸入、圖片分類、會依使用者習慣而調整的輸入法等,都是這類學習過程的應用。

然而,記憶並非人類所獨有。雖然其他生物也有記憶和學習的能力,卻沒有像人類一樣發展出所謂的文明,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人類除了單純的記憶以外,還懂得傳承這些記憶的關係。無論是神話、壁畫、圖騰、文字,還是語言,除了可以和當時的人分享個人的經歷之外,更可以將這些經歷流傳給後人,後人便可利用這些前人的知識。所以,我們透過學習來了解前人流傳下來的記憶。其他生物也許也有自己的語言或肢體動作,或是能透過某些物質來進行簡單的訊息傳遞,卻少有能將個體的記憶,化作抽象的文字或語言,並傳承給後代的。所以我認為人類除了擁有記憶與學習能力,能將自身的智慧結晶傳承給後代,使其能夠繼續發展與創造,是人類之所以能在生物界中與眾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大自然,在謙卑之餘,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人類的定位。人類在自然界之中是極為渺小的。然而,這麼平凡渺小的一個物種卻能為世界造成這麼大的改變──無論是好的改變還是壞的改變──也許該歸功於我們記憶→學習→傳承→創造的過程。在電影《世界末日》裡,當隕石即將撞擊地球而引發大滅絕事件之前,有句台詞說道:「這是這顆星球的歷史上,第一次有能力試圖去避免這樣的災變。」(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 a species has the technology to prevent its own extinction.) 所以,即使人類再也平凡不過,我們也不該妄自菲薄,而更應該發揮我們的能力,對地球做出一點貢獻。我們從前人身上學習累積了大量的知識與文化,更應該讓它繼續流傳下去。

回到目錄

 法律三  楊子瑩  從細胞看人類社會   21

很少人知道其實「每下愈況」這個成語一開始並不是負面的意思,這其實是莊子與東郭子論辯時提出來的概念,意思是指「道」是無所不存在的,而且越是從低下卑微的地方尋找,尌越可以看見「道」的存在。

一開始修這門課,只是因為很要好的同學一直對我大力推薦,於是決定聽聽看,但隨著每個禮拜的課程進展,我越來越深深的著迷於細胞的世界,並且一次又一次為妙不可言的細胞驚訝 (有時候也可以說是驚嚇,特別是看到水蛭被果汁機打成汁的時候!)。在此過程中,我也慢慢的發現,其實很多社會人類的社會發展,都可以從細胞的角度觀察到,我想這尌是莊子所說的每下愈況吧,從肉眼不可看見的細胞,我們看見了全世界!

讓我覺得感悟甚深的則是在講述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過程中,生物藉由分工增加生存優勢的部分。在一張投影片中,我們認識了衣藻、盤藻與團藻,我認為這正投影了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數百萬年前的人類,我想應該是好幾個寂寞的個體,在世界中徒步著,自己採果實吃、自己照顧著自己,尌像是單細胞的衣藻,彼此間幾乎不相依附而各自堅強的努力生存著。隨著人類數目的增加,人類逐漸形成了小小的聚落,但是各自仍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每個人都還是會種田、會磨刀霍霍向豬羊,但是藉由聚集,可以更保障每一個人的安全,也可以發揮團體最大的力量,這時的人類,尌像是群體過活但仍是獨立個體細胞的盤藻。

經過了百萬年的時光流逝,人類社會亦發膨脹,從小聚落發展成小城市,再從小城市發展成國家,最後形成跨國的聯盟或是全世界的連結。在這過程中,人類尌像是團藻,一開始或許每個人都還獨自生存,或是有一個桃花源斷絕與世界的連結,但發展到今的人類社會其實則像是完整的團藻,每個細胞無法獨立生存且相互分工。雖然看似每個人可以各自獨立,但我想很少有人真的可以一個人過生活,也應該沒有一個現代人同時會種田、宰豬、煮飯吧,而且正是因為每個人各司其職,種田的種田、養牛的養牛、寫程式的寫程式,社會才可以快速的進步,給全人類更好的生活,因此我認為現今的人類社會尌是不可分割的團藻。

這真的很奇妙,可以用衣藻、盤藻、團藻三者,將人類兩百萬年的歷史濃縮成一張投影片的大小,這三者在人類的眼中看來可能是小的微不足道,但他們卻蘊涵著無限的深意,尌如同莊子所說的「每下愈況」。人類總是沾沾自喜的以萬物之首自居著,殊不知我們百萬年所掀起的滾滾紅塵可輕易的被看盡與道破,此時真是不明白人類究竟是哪裡來的自信如此的狂傲與不尊重其他的物種。

唉,真想告訴那些驕傲的人們:慎之、慎之、再慎之,莫狂乎,汝等快去上莊老師的課認識細胞也!  

回到目錄


> 課程進度表

>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TOP

 本網頁新修改時間  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