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 > 夏季學院 > 通識課程 > 2010 徵文 

石兆軒     那天你自新生大樓離開

方慧詩     雷諾瓦的吳健雄,兩種文化的交錯

林佳卉     夏雨淅瀝嘩啦

張巧函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學習心得與建議

李羿萱     生命的轉彎處

江旻璇     今年的夏天,很「永續」!

莊亞茜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課程心得

劉桂綸     自由夏日

方信琇     用音樂環遊世界

那天你自新生大樓離開

臺灣大學  中文二  石兆軒

那天你自新生大樓離開,走椰林大道出校門,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天氣是你最討厭的那種,短暫陣雨之後,落下的雨水一接觸飽脹熱能的地表,隨即氤氳蒸騰於空氣之中,形成一陣一陣或濃或淡的厭煩。你不太明白潛意識為何引領你走上椰林大道而非蒲葵道,你一向喜歡蒲葵道的風情更多,椰道通常是為了通過但蒲道是為了停佇。很多片刻你想說些什麼,自言自語也好,但此時你更寧可在腦海中撥放。

就像前幾天最末一堂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和挑戰,你很想扭轉當下那個對科學極為悲觀的結論,雖然你並不是學科學的人。在那個當下你想說,或許每個科學家應該在心裡深刻而虔誠的記得拉斐爾那幅雅典學院,拉斐爾在一幅畫裡跨越時空招魂了所有希臘的思想家,有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幾何學家歐幾里德、天文學家索羅亞斯德以及地理學家托勒密,然而最重要的莫過於透視點上迎面走來的兩位正在討論的老者,左邊是柏拉圖,手裡拿著帝邁歐斯篇,意欲探究宇宙的最終真實,而右邊的亞里斯多德手指地下,懷裡的倫理學表示要將其落實於人間。多麼令你悸動的一幅畫,你確信若將這幅畫所表達的內涵存留在心裡,那科學的前景將不是那麼悲觀的,只是那一刻你真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能力將這幅畫的意思表達清楚。

又或者說稍近一些,你剛上完的自由主義來說吧。你一向敬重林火旺老師,只是你上完所有的課的時候突然有所遲疑,所有的自由主義理論都建立在理性上,可是理性究竟是人類文明的最終也最高的發展,抑或只是如同某個時期信仰巫術一樣,總有一天,將會被拋棄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你是自知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又或者會動搖其信仰的根基,你噤聲,同時感到宇宙之中,人何其渺小的荒涼。

比起理性的人,你是更接近巫一點,這恍若某種命定性的天啟,而你只能接受。你不用上課就已經是個反科學的人了,你與江才健老師的差別只在於你不懂科學也不相信科學,他懂科學但不相信科學。你很早就接受張系國所說的科學的世界沒有真實感但有秩序,而你所愛的文學或許恰好相反吧,沒有秩序但有真實感。你稍稍排斥著自由主義充斥理性光輝的論調,你知道那不是你理解宇宙的方式,更多時候你是與宇宙交感的。你清楚的知道一節一候的變化,或許整個台北,只有你清楚的發現這一周的蟬聲幾乎消失,而上一周的蟬聲卻是最盛。有時候覺得這世界似乎只有你活著,你會為了教室長存的低頻冷氣運作聲而神經質,你發現騎樓間的燕子又遷走了,而你總是孤獨。你想起一個低你一年級的女生,你和她曾在課堂上針鋒相對,你至今仍極不同意她的論點,但她在下課後主動找你攀談,你們遂成了點頭之交,雖然你們連名字都不互相知道。

你想著當初報名夏季學院的理由,那個夏天稍早你也報名了師培學程,你掛記多了二十六學分是否能不要延畢四年讀完大學,正巧夏季學院開課可以減少學分壓力。你毅然放棄暑假歸家與女友相聚的可能,你一半是欣喜的,但一半又是憂傷,作出決定的那晚你填了一闋水調歌頭遠寄,你記得最後三句是「空自笑文名,旅宦居京久,不忍向南城。」而你並不知道你的女友是否諒解,然而諒不諒解又有什麼差別?

你的最後一堂夏季學院的課是台灣美術與文化,上臺報告,當然。你撰寫的主題是失去的美好,並且打算用隱喻呈現。但是上臺前一刻你才發現這不也是這個夏天的隱喻嗎?關於必然失去的美好。雖然你所讀過的傅科早就揚言,教學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權力關係的公開或隱然展現,但這時你毋寧相信喬治•史坦那所說的,透過彼此互動、同化的過程,師徒間能夠教學相長。深刻的對談也會產生最深厚的情誼,而這同時也會包含清析的洞見與愛的不理性。你不捨這些同學與老師,特別是吳嘉陵老師,你知道她開課時適逢父喪,她這麼大的堅強讓你心疼。你上臺而聲音微顫,但這次你清楚說出你所想的:幸好美好必然會消亡,當美好在物質界不存在後,這些美好會更深化於內心之中,成為你獨特行事風格、腔調,以及血緣。而再見了,夏季學院。

你想起剛來上課時的雀躍,因為今年的阿勃勒遲開,留在學校意謂著你可以好好看花幾回,而穩定的讀書生活你亦是欣羨的,你有早起上圖書館隨意讀書的習慣,這個暑假你中意張伯駒詞集,你一首一首的抄錄於隨身的小冊子,然後或去上課,或去游蕩。你在這個暑假寫了以阿勃勒為題的第一首七律:無言盛夏青苔靜,多事南風入絳紗,蟬滿鵑城多綠意,樹夾蒲道正黃花,日長且感單衫重,雨落輕嚐潤物霞,縱有詩心寧默坐,浮雲因念客京華。你一邊走向大門一邊慢慢吟詠著,然後你突然警醒潛意識的自己為什麼選擇走椰林大道,原來你避見雨後滿地的花屍。你的沉重步伐仍然向大門前進,至少是一季知識的重量,你多少有點釋懷,浮雲應念客京華麼?你知道你總算是在回家的路上。回過頭,遠方一虹一霓,一隻蟬在校門口的流蘇上響了起來。

 目 錄  

雷諾瓦的吳健雄 - 兩種文化的交錯

台灣大學  生命科學系三  方慧詩

心中掛念著系上要辦的營隊活動以及專題上趕不完的實驗進度,我並沒有特別期待暑假的通識課,但我從沒料到它可以對我的思想造成極大的衝擊。

我為了避免因修不完通識而延畢,得知夏季學院的第一時間立即報名修習「視覺藝術欣賞」與「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選擇這兩堂課的理由依舊膚淺,因為它們同一天上課,於是我每週的前兩天都過著早上探究抽象的美感、下午批判科學發展的生活。

「視覺藝術欣賞」結合許多視覺藝術理論、各種派別的歷史介紹以及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藝術創作,尤其強調藝術帶來的神性與美感對人感官直覺的影響。林國芳老師與助教們準備的教材非常精彩,不但簡報內容豐富,更結合各種媒材帶給學生更強烈的印象。然而身為多年自然組的我,實在無法吸收抽象的藝術理論;我常常反覆思考老師這秒講的話,「…來自神性…」,但無法理透,下一秒又聽見另一句值得深思的話,「…透你的血肉、你的骨…」,依舊難以體會。藝術似乎無法像生物研究那樣,從電泳圖看見某基因表現進而推論生物的生理機制或生物意義;藝術並非由遠到近那樣漸進式地可供我透析,反而給我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在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我是有點沮喪的,因為我身處於一個與科學完全不同的場域。

不過老師似乎也料到這點,為了讓我們以不同角度接觸藝術欣賞,特地安排了兩次校外教學,一次是北美館的費城美術館經典展覽,另一次則是到鶯歌動手彩繪陶器。北美館之旅給我的感動讓我完全忽略課堂上的失落;近距離欣賞大師真跡,畫布上的顏料似乎未乾,或者說畫中的主題活靈活現,我可以感受到畫家下筆時留在畫布上的情緒與我們觀者感動的情緒合而為一,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心靈互動,也許正是老師說的神性?從印象派先驅馬內離經叛道的創作到立體派大師畢卡索將人體分解再組合的創作,我在短短兩小時內收攬藝術史上最輝煌璀璨的成就。我更發現好幾幅雷諾瓦的作品,例如《勒岡小姐》,將年輕女孩的美麗很溫潤細緻地呈現出來,使我更加喜歡也更貼近這位大畫家。

「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主題在於科學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科學的發展,對於我來說是極好入門的課。江才健老師有著非常豐富的著傳經驗,課堂上與我們分享中國居禮夫人 ─ 吳健雄女士的生平,一代大師楊振寧的演說以及許多科學發展上與社會交互的現象。吳健雄女士的故事非常激勵我,一個中華文化教育下的年輕女科學家,稱科學家也許尚早,但也是在中學時對科學有極大的熱忱與感動,聽老師講著吳健雄女士如何在男性主導的高能物理領域中拔尖,我也一邊想著自己是不是能循著她的成功模式闖出路來。

課堂上除了個人得以發表意見外,還有小組依據老師給的問題進行討論以及合作報告;果然依我的背景,我能夠很自得地發表意見,但是老師給的小組討論問題是一週比一週難,不僅問題難度增加,與不同校系的同學一起討論更是挑戰:包括引導不熟悉議題背景的同學發言以及將不同意見集結成單一報告。雖然我們的報告都順利繳交出去,但我事後仍不斷思考這些問題。生命科學的研究是否真的受到物理學微觀研究的影響走到一個死胡同了?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是幫助向上提升還是增加滯礙?我們的科學研究真的夠實證嗎?這麼多我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不斷向我這個「科學信仰者」迎面擊來。

六週來,這兩堂課給我高強度的思想轟炸,我也維持著高密度的思考狀態。上回鶯歌彩繪馬克杯盛裝溫暖的奶茶,我想著吳健雄女士等人積極且具有個人特色的科學家,不斷突破既有的知識,這當中是否有藝術理論的集體無意識存在呢?馬克杯杯面上可看見我當時執著著莫氏樹蛙紅色的眼眶,此刻是前幾週的我與現在的我進行對話。我對於科學的看法有如雷諾瓦一生中經歷的不同畫風,在衝擊與領悟下又展開新的一頁。

 目 錄  

夏雨淅瀝嘩啦 

臺灣大學  會計二  林家卉

夏天的雨淅瀝嘩啦淅瀝,撐著傘,抱著未溼的講義,想著另一端的你,溼透的身軀卻帶著瘋狂的雀躍的心情。

如果不是錯過了第一堂課,我想我們的認識不會是這樣子的。

認識身體律動的課程之後,我急切地問著前一堂課的細節,熟悉的同學讓我恃無忌憚的,不停、不停地發問,形象也許就這樣定型了?我不知道。

初試操縵,我就愛上了古琴。儘管我的指法拙劣,但你的反應總讓我驚奇,互相闡述試著和琴相處的過程,同一門課,看法卻迥異,激動說明自己所思所想,卻越講越不知如何收尾,最後我們都笑了,古琴本是堂沉靜內斂的課。

你說我「長相思兮短相思,短相思兮無窮極」兩句指法太快,難道不該是剔五下九停一會,名十掐起上九停一會嗎?我說我喜歡這樣,古琴實在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可以各自表述。

大清早收拾講義、文具,提前到古琴教室練習,我想我從未如此認真看待一門課,課前複習,課後也立即複習,這古琴夏季體驗班實在令我心醉。第一次接觸古琴是當然;第一次在課堂之後的聚會是人數越來越多的;第一次能夠每次與不同的人照面卻不覺尷尬,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第一次體會到上課時「如沐春風」,李楓老師身上閑靜自適的氛圍無一處不適合古琴;第一次意識到通識課程的意涵,一早的哲學討論,林文琪老師的討論課一早就讓我們的腦袋進入備戰狀態,一直到練了琴,才能回到放鬆的假期狀態。

夏雨淅瀝嘩啦淅瀝,我在雨中漫步,望天遙想。

夏雨淅瀝嘩啦淅瀝,你在練琴操縵,對琴傾訴。

每張琴都有自己的個性,彈琴該「如對長者」,但我想我是不敬的。每當要出錯時,我急急地停下腳步;換了張不熟悉的琴,我心裡不住地嘀咕;彈奏流暢時,我對著琴微笑;彈奏出錯時,我忍不住對自己的愚笨發笑;自以為是的把古琴拉入自己的小圈圈裡,當然,還有你。

夏雨淅瀝嘩啦淅瀝,下起了雨,或許並非毫無道理。

該是認識,熟悉,離別嗎?

鍾情於琴,急切的尋找繼續與琴交往的途徑,找到了「古琴社」,也許那是我們的下一步?又或者那只是我的下一步?看著下學期想修的課程,我也開始懷疑。

你說,我說,也許話語不是重點,但字字句句都難以忘懷。

無意說出的粗話,我想收回,但看到你尷尬的笑,我就說不出對不起。

彈琴正坐,面對五徽,琴軫與桌緣約呈一個拳頭間距,九徽下燕足擺止滑墊,毛巾放在一旁,跪坐在板凳上,開始古琴彈奏。

初時我是連曲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的,李楓老師的示範彈奏神態令人心生嚮往,但回到自己的座位,腦袋卻是一片空白,就像看完教學錄影帶之後,若要認識,還是得從紙本開始著手。

琴譜初時像有字天書,除了一二三四等數字,其餘的我都不懂,減字譜減去的太多,剛認識時難以適應。慢慢地把音連成線,把小節連成曲調,慢慢地左右手開始活動,漸漸以為自己也有一代琴家的氣勢。

討論課則是美學的範疇,brainstorming 的流程似乎不太順利,還處於假期模式的我,想抓住上課節奏卻不能,漸漸地專注於抄寫上課筆記,在抄寫的過程裡思考,但反應遲緩的我,在回家之後才能將想法推論成熟;每次寫反思作業都難以起頭,後來找到方法,但也許不合老師的頻率?我不知道。

妳說妳不喜歡〈酒狂〉,那跪指對於左手無名指實在過於折磨。

你彈琴有如武林不世出的高手,那沉靜神態讓助教好奇。

妳說也要彈奏〈湘江怨〉二、三段,那說話神情俏皮。

最後演奏我讓緊張情緒亂了我的步調,散亂的泛音,平時不會犯下的錯誤,曲調似乎崩解了… 我對古琴還不夠熟悉。

欣賞同學的反思心得,試著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門課程,細膩的、平易近人的、令人深思的,作業原來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字句中也可以看出同學的個性。

琴絃發出夏天的聲音,思緒跟著走絃忘了身處喧囂塵世,回頭望向古琴教室,尚未離去的人,尚未收回的心思,時序入秋,暑假的琴聲停歇。

 目 錄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學習心得與建議

灣師範大學  教育系四  張巧函

過去的暑假,往往在倏忽即逝的玩樂記憶下充填歲月,過程雖然歡樂,但每每回首時卻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或許是因為過去許多玩樂的記憶,對我而言不過是每年七月一再重複的戲碼。因此這一次我問著自己,是否應對自己得人生做些改變?是否應該想辦法讓我的暑假生活變得和以往不同?

基於上述理由,我參加了這次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所舉辦的「夏季學院」暑期通識課程,於聯盟中各校所開設的課程中,我選擇師大張子超教授所開的「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作為我的暑期通識課程。我之所以選擇這門課的動機,在於現今環境議題已蔚為全球共識,身為地球的一份子,理應深知地球事,更不可不關心地球的未來。

張教授在課程一開始時,便以鄒奇奇及瑟玟•鈴木他們在的演說影片,提醒我們現今地球上的許多環境問題,皆是過去的人類為追求經濟、科技上的突破,所付出的慘痛代價。然而要付出這些代價的人,並不是原先那些製造汙染的前人,而是他們所留下的後代子孫們。這些子孫們一生下來,就被迫面對與解決前人所留下的難題,他們所追求的並不是更美好的生活,而是從上一代所留下的斷垣殘壁中,勉強構築出得以生存的空間罷了。意識到這種危機的存在,目前存在於地球上的你我,皆有責任阻止。

在張教授的課堂中,我們經由影片、教材、小組討論等多元的教學方式,從絲考自身過去與自然的接觸經驗為始,提到關於永續發展、古巴經驗、土地倫理、環境倫理等議題。每次上課時,張教授在前二小時都會先針對本週議題進行講解,剩下的一小時即做為小組討論時間,讓我們針對上課所提深切反思,並與助教、同儕一起切磋討論,共同為現存許多環境難題找出可行解答。

以我個人上過這堂課來說,我認為這堂課與其他通識最為不同的有三項:環教所參訪、專書導讀以及模擬會議。我們在學習環境倫理時,不但能事先透過相關資料的閱讀具備基本知識,並能以實地參訪、模擬會議將所學付諸實現,不但兼具理論與實際,更能促進我們進行個人批判反省,以下依序針對此三者略提我個人的經驗與感想。

首先,先提當時在環教所參訪的經驗,張教授親自帶領我們參觀師大分部環教所的生態農園及人工濕地。在該地,我們得知環教所師生透過種植蔬果植物,可以保護屋頂、降溫、吸收雨水以改善排水不良問題。環教所的綠屋頂具有各式的特殊設備,如具水質淨化功能的橘桶、乾濕分離的堆肥廁所、堆肥箱、太陽能烤箱、雨撲滿及中央集水槽等,使得綠屋頂能不斷利用太陽光進行能量物質循環。

張教授對我們說,環教所的人工濕地對於綠建築而言,扮演了屬於「藍帶」的角色。對於建築物內的雨水、排泄物等,都是一個循環再利用的中介帶,透過生態工法,以石堆分離水與淤泥,再以水生植物如水芙蓉等吸收生態水池中的養分,可避免水中優養化的產生。在環教所參訪的經驗,能讓我們親身體驗到在實際情境中,物質能量循環該如何被應用至我們的生活。

再者,是專書導讀部分,這堂課的專書導讀是以組為單位,各自分配不同的書目下去閱讀,期末再上台做口頭報告。

以我個人的組內所分到的書目是 Thomas L. Friedman 所寫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書中作者以簡潔有力的筆觸,點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三大緊急現況:熱、平、擠,而形成此三大現象之原因在於全球暖化、全球市場化及人口爆炸。隨著目前新興國家崛起,大量中產階級人口增加,但是由於過去美國式的大量消費型態生活方式,使得有限的地球資源面臨了空前的枯竭危機。

當我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由於有每週一小時的小組討論時間,因此每當我在閱讀時遇到任何困惑、難解之處,我都可以與我的組員們一起討論、分享。也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學校,因此更能匯聚不同的想法,在我看來原是無解的難題,透過大家的群策群力,竟能激盪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答案。這種新奇性與突破性,也正是解決現今地球上各類難題時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動力之一。

最後,也是此堂課的一項重頭戲,各組同學必須模擬有如哥本哈根會議一般,各自扮演不同的國家角色,針對全球碳排放的問題提出自身見解,並對他組成員提出問題與評論。我們這一組抽到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平常組內成員必須各自收集資料,於網路平台上分享,並於各堂小組討論時間提出問題,再擬訂我們要在會議上發表的內容。透過一個像這樣角色扮演及構思,到最後呈現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組織該如何在全球性的議題上保持自己的定位,另外也要學習如何與其他國家的互動,如同真正在國際會議般地進行討論,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很珍貴的一項體驗。

在這堂課中,我對於張老師能將環境倫理等重要概念,以上述各種多面向的教學方式呈現給我們,實是我過去受教經驗中甚為難得寶貴一次學習機會。透過這次的夏季學院通識課程,我們不但有機會接觸一些與我們周遭切身相關的話題,學習如何更愛護我們的地球;另外,我在這短短六星期中,也認識了許多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地方的好朋友,也是我這次在夏季學院中所獲得的美好收穫。

 目 錄  

生命轉彎處

世新大學  中文系三  李羿萱

夏天,好像真的來臨了。

 站在欄杆前,我凝望著一重又一重的綠色山林,眼底收進一叢又一叢「知名」又「不知名」的花花草草,耳邊的蟬聲、人聲,一次又一次在我的耳畔徘徊,殊不知我正為未來兩個月的夏天,想著該如何去消磨和排遣。有時,我會羨慕那些花花草草,牠們不必想著明天該怎麼走、未來該怎麼辦,而人,總是要為了要填飽肚子,不得不去和生活對抗,花開、花謝,一切都這麼樣的美好自然,春夏秋冬的四時運作,使自然界的景觀呈現多姿多彩的繽紛世界,花草動物在自然界有牠們的地位,那麼「人」,又該擺在何處?

 行走在紅磚道上,身旁不斷來回穿梭的人群將我的身影逐漸模糊在這座名為「大學」的城市中,當我低頭思考時,眼尾飄進藍白混色的旗幟,我回頭望向那屬於夏天的顏色,上面大大印上「夏季學院」四個大字,有沙灘、涼椅;有藍天、白雲,感覺好像「夏天」的意象就該如此,佇立在走道兩旁的旗幟,隨風飄揚,而在意過的人,又有多少?或許,也都像我一樣吧,停留幾秒,便選擇「擦身而過」。

 期末考過後,大家開開開心心、歡天喜地的討論「暑假」該如何度過,有人提議去南部玩,也有人選擇參加營隊活動,不管他人討論再熱烈,我還是只有微笑對其他人說:「我要工作。」我依然選擇將一切社交的選項,拼除在外,因為「我要工作」,這樣,不好嗎?我問我自己,心中的秤子,只會傾向「現實」,而「理想」卻像是易碎的玻璃球─不堪一擊。我在通往圖書館的樓梯間,無意間發現那個我曾經「擦身而過」的旗幟,不,現在變成海報,結結實實的吸附在牆上,依然的「夏天」,我看了看,決定用「上課」來填補我的空白。我的空白,會不會在上課的期間,多了點色彩呢?我把問題,拋向未來。 

坐在電腦桌前,我看了一下開課表以及相關問題,決定選擇我尚未選修過的學科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乍看之下,感覺就是一般的自然科學,而距離開課的時間,還有幾個禮拜,而我還是在想「暑假」該拿什麼來填滿我行事曆上的空格。每天的每天,我還是在工作,等待著「開課」給我的驚喜,我在等待中度過,而我又失去了什麼,在「等待」中流失,那是看不見的消逝,時間、金錢、以及青春,洪流滾滾,我抓不住任何一塊浮木,只能順著往下流,只能… 繼續往下走。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ppt 上打著大標題,開宗明義的表達意圖,就是要我們認識「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老師很用心的幫我們解說其背後重要的意義,「永續發展」是一種生活態度,在現今的生活中人民不只要活得好也要活得健康,更不能破壞我們踩踏的土地。坐在一間寬敞座位中的我,看著老師、助教,有種感覺,就是他們很熱衷於所要傳達的教育理念,在課後還安排我們可以閱讀的書籍和「模擬會議」,以及認識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讓我感到很特別,或許,我也該試著讓自己走到人群中,感受一下「群體」的洗禮。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種彼此衝擊以及不斷演變過程的結果,而人和人相處應該也是如此吧!彼此將問題、看法提出,交流你我的意見,分享自身的感受和經歷,沒有分別、沒有階級,只有想把事情做好的心。

 我們這組所選的書目是:《從搖籃到搖籃 ─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這本書是用橘色的書皮包裝,上面用粗體白字寫上書名,感覺上就跟其他書籍不太一樣,果然很有「設計」的風格,作者是一位德國人和美國人,他們共同將理想付諸實現,他們關心消費者使用產品的狀態和過程,關心工業對環境的傷害,他們讓我看見我們正處在一個有毒的環境中,我在未看到這本書之前,不曾想過我身上穿的這件衣服是如何被製造、被使用和被回收,我也不曉得一個產品的設計會對環境和往後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這本書所說的「設計」不單單只是設計樣式,他們還加入了對於化學成分的考量,以及此產品的使用年限,完完全全的替消費者做考量,而且書中也提醒我們要學會「櫻桃樹思考」,這個就是說明環境本身有一個自己的循環,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又能滋養其他生物,使其達到一個自給自足的狀態。 

老師在課堂中也教導我們環境和人民的關係,以及身為一個公民該有的素養和見識,對於土地的認同,我始終是個都市孩子,面對農民的生計工具,我其實不甚了解,他們所在乎的土地,已經超越我太多太多,他們對土地的尊敬,也比我這個「失去山林的孩子」還要敬重千倍,有許許多多的大財閥、集團,不斷的徵收他們生計的工具,讓他們無家可歸,面對這樣惡質的人,我們社會上的公平正義去了哪裡?地球上也有很多地方像這裡一樣,所謂的「公平」在哪裡?「正義」呢?每一次老師提出的問題,我都有如當頭棒喝一般,讓我不再只是想想自己,也會想想他人生活、生存的利益,反思我們到底都做了些什麼,我們該關心的不只有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更多的人文關懷。在課程中,我們還去參觀了「永續校園」、「人工濕地」,老師和助教們都很用心經營,他們用心打造一座花園在都市中,使其他居民也可以了解「永續發展」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也可以有效利用來做為課程的教材,真是一舉兩得。 

上了這麼多堂課,其實,人也是動物的一份子,只不過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排除在「動物」之外,只因為我們擁有比其他生物更多的思考力,我們能說話,目前的我們,主宰這世界,那更永久以後呢?我們是否也該向其他動物學學,學他們的謙卑,和順應「自然」的特性。在空無一人的環境中,我會想到如果我是一顆小草,我得知於天,當我死時,我也要還諸於天地,人,其實沒有那麼偉大,偉大的是其它生物願意讓出他們生活空間,讓「人」居住,就像「風中奇緣」所說的一樣,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不要再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其他不同於我們人、事、物。 

其實,課程結束後,我很幸運也很開心,能選到這門課,看來我的暑假增加了很多不同的景致以及感受,不曾在意的小花、小草,如今在我眼裡都是令人欣喜的事物,學會用感恩的心去對待我所處的世界,對於自然環境,也會積極的去保護它、愛惜它。面對人生和生命,也會有了更積極的作為。

 目 錄  

今年的夏天,很「永續」!

台灣大學  外文四  江旻璇

因緣際會之下,選修了夏季學院開設的「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原本對於這門通識課的想像只是坐在教室內聽老師講解環保概念等相關議題,抄抄筆記即可。沒想到,實際體驗課程後,才發現這門課不只如此而已,它所給予我、啟發我的還要多太多了……

貼近自然 ─ 自然經驗的反思

在課程一開始,授課老師張子超教授讓大家先反思自己曾經有過哪些和自然接觸的經驗,或是自己是否已經許久未接觸過大自然了。有人回憶起騎車環島看到美麗風光的驚艷,有人以生動的筆觸描寫與家人到平溪看螢火蟲的感動,也有家住埔里的同學述說自己從小至921地震之後的環境變化,而我,則分享每年過年假期,爸爸總會將家裡的貨車 DIY 改裝成有上下鋪和折疊餐桌的休旅車,載著全家人到台灣各地感受環境之美。印象中最令我感動與震撼的莫過於墾丁冬日仍舊沁涼的海水、溫暖陽光和夢幻白砂,還有夜宿小野柳時仰望那璀璨、沒有光害的星空了!

透過這樣的心得分享,老師和助教們幫助我們這些久坐在大學課室裡的學生喚起對於自然的記憶,也做為引導我們深入探討環境倫理及永續發展的一個切身的切入點。

體現自然 ─ 參觀師大永續校園

除了對於自然經驗的反思還有課堂上對於環境倫理及永續發展概念的講授之外,老師更帶我們走出教室,實際探索永續發展的概念如何在師大校園中有前瞻性地體現。我們看見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師生如何以永續發展的觀點,重新思考與再造一棟將近有四十年歷史的行政大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用以處理大樓汙水的人工濕地和別有一番洞天的屋頂農園了。當我一聽到人工濕地是用來淨化大樓所產生的生活汙水,當下立即的疑慮是擔心「會不會很臭很噁心」,但實際走訪後發現一點也不臭,反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而且排放出的汙水經過礫石區、水生植物區等層層淨化,整片濕地簡直就像是座自然的汙水處理廠,讓我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奧妙。另外,原本我對於屋頂農園的想像只是在上面種植了很多很多「盆栽」,頂多搭個棚架種些攀藤類植物而已,沒想到原來是實際上堆填了 40 公分厚的土方,讓屋頂真的變成了塊農地,並透過有機的方式(如堆肥廁所和雨撲滿),保持土壤的肥沃度以及整塊農田的生態平衡。而在農園角落擺放著的太陽能鍋告訴我:原來烹煮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天然,很簡單,也讓我不禁想像自己化身為屋頂農園的農夫,在一陣「農忙」之後採摘下自己辛苦的成果,再利用太陽能鍋烹煮,大飽口福,那真是最原汁原味的感動!

閱讀人與環境 ─ 小組讀書會

這門課程豐富而多元的內涵不是只靠著老師和助教單方面的講授,還有很大一部份是必須讓同學自己在吸收知識之後主動地產出成果。老師指定了八本課外閱讀書籍,並將全班分組,每組閱讀一本書,於期末上台發表導讀報告,將書中概念介紹給全班。因此在每週的討論課,除了討論當天的議題之外,我們這組總是討論地欲罷不能,甚至已經下課了還繼續留下來討論書中的概念和構思上台報告的呈現方式呢!

思辨現狀與永續發展 ─ 公聽會

整門課程最後的高潮就是各組模擬台灣、日本、美國、海島國家、歐盟、石油輸出國家、中國、綠色和平組織等八個國家及組織開「溫室氣體盤檢」公聽會,探討溫室氣體排放及永續發展對策。經由一個學期下來各組成員同心協力的前置資料蒐集和準備,各國代表在會議中捍衛自己的立場,並與他國交換意見。所有人都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更加了解「京都議定書」的內涵以及各國對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實施現況和未來發展。

滿懷感恩的大豐收

最後,感謝北二區教學中心讓我很幸運地在今夏能夠參與「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這門課。也非常感激老師和助教群用心安排課程及認真教學。

很高興能藉此課程認識對於環境教育抱持極大熱忱的老師和助教,還有一群一起學習成長的好夥伴。

今年夏季,我對自然、對環境倫理、對永續生活有了全新的、綠色的體悟!

 目 錄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心得

灣大學  外文一  莊亞茜

 今年夏天,參加夏季學院的課程,是最值得紀念的一件事情。

暑假,本應是出遊放鬆身心的好機會,可是,我選擇參加夏季學院的課程,一開始只是因為家裡並沒有安排旅遊的計畫,所以就想趁這個機會快把學分修完。於是,在抱持著只想拿到學分的心態下,我報名了夏季學院的課程;結果,這個夏天因此而改變 …

選課的時候,其實很猶豫到底要不要選「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這一門課,因為我住在台大宿舍,而這門課要到師大上課,又是早上九點上課,從台大騎腳踏車到師大約要十五分鐘,雖然時間不算長,但是我很怕自己缺乏毅力,每個星期二跟星期四早上騎腳踏車到師大上課,可是因為我缺少這一個領域的學分而且也沒接觸過這方面的課程,所以還是毅然決然的選了這門課。

我依舊記得第一堂課老師分享的三個影片,尤其是第三個影片 ─ 哥本哈根會議的開幕影片,“Please save the world!” 透過小女孩的口中說出,產生的衝擊之巨大,始終還讓我無法忘懷。實際接觸到老師的課程後,我才深深體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也是因為上了這門課,讓我主動去了解國際性議題及國內的議題,讓我養成主動關心事物的習慣。

這門課分成三個部分:全班一起上課、分組討論及報告、個人專書的閱讀。一起上課的時間,老師多半是主題性的講解,除了很專業的投影片解說外,搭配相關的影片,及有趣但發人深省的小故事,這麼多元的教材加上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從來不曾接觸過相關過程的我,也能聽得興致盎然,六個禮拜下來,對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也接觸了不少,更深知環境保護必須從自身做起,才能幫助我們的地球。

而在小組討論的時候,除了認識一群很棒的夥伴跟助教以外,對於跟課程相關的問題,也能在小組時間討論得更深入,尤其是在準備最後一個禮拜的專書報告跟公聽會的時候,更讓我們團結起來準備。在蒐集公聽會資料的時候,自己也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演講稿,對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為是公聽會,所以不僅僅只是準備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資料,或多或少也看了其他國家的資料,去了解各個國家的立場及實際狀況。8/12 舉行的公聽會真是一場精彩的會議,各個代表的聲明都非常清楚,而且條理清晰,到了指定提問跟自由提問的時候,同學們也都提出很精闢的見解,這場公聽會真的讓我眼界大開,不僅具有專業的內容,也能有輕鬆的氣氛,真的是一場精采絕倫的公聽會。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是我選擇閱讀的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面向也很廣,為了準備專書報告,組內早已訂定好一個人必須做兩個章節的摘要,並向其他組員簡單做個報告,告訴其他組員這兩章的內容,雖然一個人只負責兩個章節,可是如果只讀自己負責的兩個章節就太可惜了,因為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主題,而每個主題之間是環環相扣的,結構十分嚴謹。從這本書中,我清楚的知道了地球現在的危機有哪些,而這些危機是如何產生的,同時,作者也提出了解決之道,及未來願景。在準備專書報告的時候,實在很令人頭痛,因為書的內容非常多,很難決定要去掉哪一個部分,雖然最後報告的時候仍是沒有辦法全部講完,但是至少我們讓大家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有多麼豐富!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老師還安排了一次戶外教學,讓我們到師大環教所去參觀,一進到會議室就有很不一樣的感覺,與一般的會議室不同,這裡得會一是不用開燈開空調就很舒服,簾子上的樹影搖晃,給人置身山林的感覺,非常幽靜。

屋頂上的農地是另一個驚奇,各種植物在這裡蓬勃生長,能源循環利用的系統非常有趣也很神奇!而生態池裡面也是處處有機關,讓各種能源能在其中被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對環境產生的衝擊。這是我第一次參觀像這樣讓能源永續利用的地方,其實只要我們多用一點心,其實也可以創造能源循環利用的環境,不僅讓自己生活的地方更舒適、更貼近自然,同時也是對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六個禮拜的時間很短,但是我真的在這一門課裡學習到很多,不僅是課堂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中的常識,這堂課也用了各種方式讓我們從中學習,包括:影片、校外教學、公聽會、上台報告…等,這些經驗是十分寶貴的,雖然短短的暑假課程已經結束了,但是從課堂學到的東西是不會忘記的,會繼續在生活中實踐,而且也因為這門課,讓我開始關心環境議題,學習如何幫助地球,很感謝這門課,謝謝老師、助教,及同組的組員們,讓我這個暑假過得很有意義!

 目 錄  

自由夏日

台灣大學  藥學二  劉桂綸

 艷陽當頭、暑氣蒸騰,標準的台灣夏日氣候總令人慵懶、散漫,只想無所事事一整天。但今年夏天,是我進入台大後的第一個夏日,我不願再像往年般閒到發慌,而選擇了充實提升自我的生活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參加「夏季學院」。

 從眾多課程中,我決定修習林火旺老師的「自由主義」,一半是因為想好好聆賞與瞭解林火旺老師的言論,一半是因為想一窺已融入我們生活的「自由主義」,她的來源、內容,以及為何對於我們如此重要。究竟「自由」的意義是不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經過「自由主義」這堂課的洗禮後,我瞭解到「自由」絕非「為所欲為」,自由主義立基於個人主義,重視的是個人能自我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任意妄為,因為干擾甚至傷害他人可能會造成自己不幸福,更是不道德的,故並非自由的真諦。實際上,構成幸福人生的兩大要素:一是個性,即找到自己;二是道德,即想到他人。一如老師的著作《道德 ─ 幸福的必要條件》所明示:有道德不一定保證幸福,但沒有道德就一定不幸福!簡言之,言論自由是為了真理,而非隨便說說;行為自由是為了追求自我,而非恣肆放縱。老師以清楚的言辭、生動鮮明的例子,引領我們進入「自由主義」最真實的殿堂。

 除了澄清自由的真正意義,「自由主義」的整體概念、來龍去脈、影響與實踐,更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也正是這堂課的用意。課程的脈絡井然有序,第一節上課的導論簡述了課程內容與目標。內容分為三大部分 ─ 古典自由主義、當代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與公民德行,這樣的課程設計使我們能夠確實掌握「自由主義」的核心。另外,課程目標有二──解讀自由社會的能力、具有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在我修習完整堂課後,我益發能領悟此堂課的用意,像是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拋出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政治這麼糟?制度不夠好嗎?」完成課程後我得到的答案是:「台灣身為一個自由民主社會,不是沒有良好的制度,我們有的。良法美意,若沒有遵守法律、具備公民素養的人民,良法即是空談,政治因而糟糕。」我很高興能夠獲得如此的觀點、激發深層的思考。由此亦可知,課程的前兩大部分藉著兩位代表性大師 ─ 彌爾 (John Stuart Mill)和羅爾斯 (John Rawls) ─ 的經典著作引導,讓我們知曉古典與當代自由主義的論點之後,第三部分著重於在自由主義之下,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尤其最後終將回歸思索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此即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瞭解與吸收上課內容後,最令人有成就感的莫過於有能力自己詮釋概念,也就是回答考試題目。此課程的考試方式為申論研討習題,我們要想像自己正跟一個沒修過「自由主義」、不懂哲學的人解釋,讓他明白論證主張與內涵,換言之,如何陳述觀點、說明看法,以及舉例的適切性皆是很重要的。當每次考試寫完滿滿三大面試卷、證成了題目所需的答案、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我也感覺到心滿意足。

 仔細聽老師教課的內容,我發現處處都有驚喜。較為嚴肅正經的課程講解與相關例子之外,更有如雋語般的人生哲理、生活省思,勉勵我們如:「理性的做法是:延遲今天的享樂,以準備明天。」;提點我們如:「不要以為上大學還跟家裡拿錢是理所當然。上大學若是自主的開端,那真正自主不是拿爸媽的錢然後自己做決定。」;甚至關於大學必修學分 ─ 愛情:「二十初頭的你們也許還不知道誰才是真正合適的,因為連自己都還沒完全認識自己。清楚自己之後,才會知道甚麼樣的人是跟你相契合的。」、「如果談戀愛是鬧著玩,那就隨便了;如果要找一輩子做伴的人,那就很嚴重了。」更建議我們以團體互動的方式去認識一個人,透過朋友間的相處瞭解較為真實的他/她,而不是急切地陷入「非他/她不可」的兩人世界。我認為,「狹隘」根本上即違反了自由與多元。所以,以一顆自由的心靈開放地與不同人接觸,而後發現某人與自己相互吸引,「越來越愛」的可能性也隨之增高。想不到修習「自由主義」也能練習自由戀愛。

一個多月的「夏季學院」、六週的「自由主義」,帶給我許多的成長與啟發,感謝老師的教導與助教的用心,讓我有這個機會練習真正的自由、學習深刻真誠的公民素養。這樣的夏天,我名之為「自由夏日」。

 目 錄  

音樂環遊世界

東華大學  中文四  方信琇

在接觸這一門課之前,「音樂」這個名詞,對我而言,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要取得音樂來聆賞也非一件難事,乍看之下,現代音樂的種類和形式多彩多姿、隨處可及,然而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從某個角度而言,一般民眾對於音樂的想像空間和接收範圍,受到現代社會所謂的主流音樂而逐漸被局限。其實音樂的世界很遼闊,卻因為受限於音樂市場的包裝與行銷,使得我們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只是廣大音樂世界中的冰山一角,如同我單方面的以為,所謂音樂,即是我目前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那樣而已。「全球音樂文化」這門課,像是一艘環遊世界的船,這個暑假我決定把握機會,握緊手中的船票登船,準備大開「耳」界!由陳峙維老師負責領航,身為船客的學生們,隨著陳老師的掌舵、乘著一朵朵音樂的浪花,我們引吭高歌,在炎熱的暑假裡,展開為期五週的音樂國度探險之旅。

既然是高掛「世界音樂」的旗幟,航行的目標自然不在於西洋古典、歐美日韓流行、華人或台灣原住民音樂等範疇,在啟航之前,船長陳老師先教授我們一些基本的海上生存能力:首要條件就是要放鬆心情,以開闊的胸襟去聆賞不同地區、民族的音樂,「欣賞」和「尊重」是每一位船員都應具備的基本態度。音樂是航行時的重要媒介,此時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音樂是不是能夠在全世界暢行無阻的語言呢?這時船員們紛紛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我當下閃過的第一個念頭覺得:「音樂當然是世界性的語言啊!」然而陳老師的說法,馬上修正了我這個理所當然的想法,他說:「在了解不同地區、民族的史地背景和音樂習慣之前,音樂就如同其他語言一樣,各有其規則和用法。」又說:「音樂是一群人在特定的時空下所發展出來的。」因此,音樂可以是 "universal language" 前提是需要經過適當的指引和認識,有了陳老師身兼領航員和引水員的雙重職責,我們才能夠順利進出各個陌生的港口、正確登岸。

對初學者而言,要進入音樂世界最好的入門方式便是從聆聽著手,所以在第一堂課時,陳老師便由淺入深地教導我們正確的聆聽步驟,當一段旋律進入耳中,經由各項音樂特徵的判斷、分析,聲響在我們的耳朵中被消化之後,音符的躍動慢慢地在腦海中渲染出一幕幕獨特的地區風貌和民族風情,這是一個用音符、旋律、節拍等聲音元素所建構出來的音樂世界,人們在此尋求彼此心靈上的共鳴,而在這裡,其本身亦具有使精神穿越時空的魔力。

在這五週的航程中,一路從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最後到大洋洲,見識到了不同地區和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然而,隨著歷程增加,發現其實也有不少地區、民族的樂器和樂種經過族群遷徙或歷史流傳等各種因素,彼此有著地緣和一脈相承的緊密關連,雖然形制或演奏形式可能隨著時間而產生了變化,但仍有部分特徵是有跡可循。因此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不盡然全都存在著差異,這種情形也證明了,音樂是流動的,儘管時空變遷,它仍持續以不同的面貌存在,代替了語言和種族之間的隔閡,使人類透過音樂或音器有了交流,隨著使用者的不同,重新賦予它嶄新的生命力和意義。

每次抵達目的地之前,陳老師都會以一張繪圖形式的作品作為本日主題的代表圖,圖中標幟著該地區或民族的音樂文化及特色,使人一目了然。課程中除了以圖像、影音資料欣賞之外,必要時還會輔以電腦軟體,像是在介紹音階時,就會秀出「陳老師的小鋼琴」來作示範,生動有趣之外,也有助於同學的理解。另外,有別於平日的上課模式,陳老師會安排二至三次令人期待的「特別課程」,根據當日的音樂主題,邀請專業的藝術表演者進行現場示範演出,像是旅台日籍 tabla 鼓演奏家若池敏弘以及「迷火佛拉明哥舞坊」團長林耕都有精彩的表演。專業表演者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與表演者近距離的接觸和現場提問,這些難得的機會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也能親身體驗那股現場表演的震撼力,不得不提!

課程雖然是以該地區或民族的傳統音樂形式為主軸,但在每個單元的最後,陳老師會以宏觀的角度,討論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受到現代音樂工業影響的傳統音樂在面臨延續發展、文化保存的議題時,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作抉擇,而這勢必是每個地區、民族的音樂人所要面臨的問題,亦是目前音樂市場和傳播媒體日漸關注的焦點。面對這一波波無法避免的音樂轉型潮流,音樂人是否能夠適當地轉化、融入其他地區民族的音樂特色或現當代的流行音樂元素,分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差異與和諧共存亦是「全球音樂文化」這門課程所探討的重要一環。

五週的課程不長也不短,一個禮拜上課四天,每次兩個小時,我覺得非常密集和充實,除了課堂講授之外,課程網頁上面還設有「課後加分題」、「學習心得與資訊分享」、「音樂會資訊」等看板,鼓勵同學積極回答課程延伸問題或發表文章,是很好的資訊交流平台,另外,老師和助教也將課程相關的影音、書籍資料整理上傳至課程網頁,供同學打包下載,因為上課的時間有限,透過這些豐富的課後活動,不但能夠提升同學們主動學習的意願,還能爭取加分的機會,一舉兩得。

今年夏天,感謝夏季學院送給我一趟值回票價的世界音樂之旅

 目 錄  

2010 年徵文2011 年徵文

TOP

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