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基礎 Biochemistry Basics 2008

細胞與分子 Cell and Molecule  投影片  C1 - C2 - C3

回細胞與分子 2

講義下載

   

 

 

 

C2-1

同學們 大多學習過細胞的構造,生化也離不開細胞,因此課本不得不再討論一次細胞的各種胞器與功能;但不同的是,這次請完全以『分子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細胞,可以說是細胞的生物化學觀點。事實上,整本生化課本,也是在討論細胞中各種大小分子的構造與行為而已。

以如此角度,可以討論的課題很多,但目前只能集中在最後一個主題:生物的巨分子,是由基本的小分子單位所連接而成的。細胞內的三大巨分子,均是如此;而其組成並非凌亂地接成長串即可,而是有一定的序列,此序列即造就了生命的基本運作機制。以下將討論這種序列的重要性 (細胞的構造就省略掉了,也可以去選修分子細胞生物學)。

C2-2

自然界 雖然物質是趨向最大亂度,但生命卻是以消耗能量來保持其秩序性。就像人類的文字有其排列意義,一棟房屋有其建築藍圖,生命的巨分子也有其排列法則;這種有規則的序列,是生命的最基本條件。 事實上,這個序列也是基因所傳遞信息 (meme) 的根本。

從大爆炸開始,一直都在進行著組合的遊戲:基本粒子組成質子、中子,後者組成各種形形色色的原子,原子組成小分子,小分子再組成巨分子。巨分子因為能夠複製,開始有了繁衍自己的能力;但並非所有的巨分子都能有效地複製自己,複製能力差的就要被淘汰。因此,好的序列可以有好的複製能力,也就會成為優勝者。演化的巨大力量,在早期地球的分子世界已經殘酷地開始運作。

若你能瞭解上圖的意義,知道細胞的運作以及巨分子的次序,都是如此井井有條,那為何我們的生活環境卻是亂七八糟?

C2-3

細胞內 有三大類巨分子,都是由特定的單位小分子所組成,回想自大爆炸開始,整個宇宙都在做組合的遊戲。巨分子核酸由核苷酸單位組成,蛋白質由胺基酸,多醣類由單糖組成;有關它們的詳細構造及性質,在以後的課程中介紹,在此則說明三者差異。

另外,這些小分子之間,都是以『脫水反應』連接起來的。反之,若要把巨分子分解,是以加入水分子來進行『水解反應』的。

C2-4

核酸 及蛋白質分子中,其序列的變異性都很大,而多醣則較單調;因此前兩種分子,不是帶有信息,就是賦有生物功能,而多醣則主要只作為能量的貯存之用,或是生物體的構造性建材。

請注意,這些組合有很多層次,而且越來越複雜,並且衍生出一定的規則。例如字母組成單字,單字再組成片語,片語加單字組成句子,許多句子組成文章。每形成一個更複雜的層次,就會產生新的機能性,例如質子與中子組成原子,各種原子的性質都不一樣;胺基酸的長鏈組成的蛋白質,後者會有不同於原來胺基酸的功能。

我覺得英文的片語很有趣,有類似前述那種層次的特質。例如,put, up 及 with 三個單字的意思大家都能理解,然而把三個字變成片語 put up with,就變成『忍受』的意思,與原來的字義毫不相干。

以遺傳信息而言,核酸最為神奇,因為它不只可以貯藏,而且還可以複製其所含的遺傳密碼。而核酸所用的基本字母,居然只有四個,然後任取三個字母為一組單字,可以轉譯為胺基酸,進而連接成蛋白質。這就是生命運轉最重要的一條大道,F. Crick 稱之為 Central Dogma (生命的中心教條)。

C2-5

核酸序列 可說蘊藏著生命的祕密,因為所有生命都是由其所含基因的核酸序列,決定將表達出何種蛋白質,然後蛋白質藉著其功能性質,表現細胞的種種生命特質。因此過去十年來,科學家開始對各種生物的基因,進行其核酸序列的解碼工作,人類的基因在 1999 年初步解碼,以 ATCG 為字母,全部共達 30 億個密碼,可寫滿一張 DVD 光碟。植物方面,阿拉伯芥是實驗室最常見的研究對象,也被歐美日的研究團體合作解碼 (2000 年)。

刺激人類基因解碼的科學家 C. Venter 後來又自創 J. Craig Venter Institute,挑戰人造生命形式,嘗試轉殖整個微生物的染色體,並在 2007 年六月的國際會議發表初步成果。早先在 2002 年紐約州立大學 SUNY 科學家 E. Wimmer,由網路下載病毒基因序列,經郵購得到合成的基因,再依照一般程序把病毒組合起來,注入病毒的小鼠立刻痲痹後死亡。

請參考新聞 Science (2002) 297: 174;原始論文 Science (2002) 297: 1016

C2-6

人類 的染色體總共約有兩萬四基因,存放在 23 對染色體,每一對分別由精子與卵子而來。因此每一條都有一條對應染色體,含有對應基因,互稱同源染色體,故一般人體細胞核內共有 46 條染色體。染色體平時是一長條核酸,散佈開在細胞核中運作;當細胞準備分裂時,此長條染色體先複製成為兩條,並捲繞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染色體模樣 (X 型)。

若把人體細胞核比擬成電腦硬碟,則所含共 24,000 個檔案,分別存放在 23 個子目錄中。然而這 23 個子目錄,每一個都有一對應子目錄,兩者所含的檔案類似,檔名也相同,但內容可能有點不一樣,有時只會使用其中的一個檔案 (顯性基因)。而這兩套子目錄,是分別由兩個不同的來源 (精子及卵子) 所得到的。

體細胞分裂前,46 個子目錄先複製所含的檔案 (上圖右側 X 形染色體),每個 X 形染色體由中心粒分裂成兩半,其中的一半移到另一磁片;因此新的磁片也將含有 46 個子目錄,與原先的磁片沒什麼不同。

但是產生精子或卵子時,當所有檔案複製後,相對應的同源染色體之間,先互換其檔案或內容;然後每一對同源染色體,只選取其中之一,因此新磁片中的染色體只有 23 條。精子與卵子的染色體數目,只有一般細胞的一半,稱為減數分裂。

C2-7

人體 基因序列解碼是一浩大工程,共有三十億個鹼基序列,在 2001 年已完成初稿,是一部蘊藏著人類生命奧祕的『有字天書』,也開啟了『基因體學 genomics』及『生物資訊學 bioinformatics』的時代。

除了紅血球沒有細胞核,以及精子或卵子細胞只含有一半染色體,我們身體上每個細胞,都攜帶有上述的完整遺傳資訊,理論上都可以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個體。但只有遺傳訊息,還不能啟動發育,以形成完整的生物體。染色體上的基因,要有種種之調控系統,以協調並組織生物體的正常發育。

這有點像你擁有一片光碟,裡面有 46 首音樂,但必須放在光碟機中播放,才會產生音樂;光碟機可以啟動光碟,並有解讀資訊以轉換成聲波的功能。只有一張光碟,你是聽不到任何音樂的。

基因序列剛解碼時,所得到的序列都只是初步的草圖,並且有許多地方無法定出。 除了要仔細比對確認序列,並且耐心檢查核酸序列的意義。例如找出每個基因的首尾,確定其 intron/exon 位置。 如此經過定義註解後的序列資料,對科學家才有進一步的用處,可以開始使用電腦進行種種序列上的運算與比對,這就是生物資訊學的範疇。

C2-8

比對 一些不同動物的基因後,發現基因的大小有很大差異,但卻都能行使完整的生物功能,顯然那些染色體過大的動物細胞中,含有許多『不必要』的核酸。河豚的基因令科學家極感興趣,因為它的染色體大小約只有人類的十分之一,但是卻含有相似數目的功能基因。初步瞭解是河豚的基因比較不會任意『複製副本』,也就不會做出一大堆功能相似的基因,或者無用的假基因,佔據著染色體。

Science (2002) 297: 1301 (Perspectives)。

染色體所有密碼中,最後只有 1% 是會表達出蛋白質的基因,而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有 99% 是相同的,只有 1% 差異 (但 2007 年研究認為可能差異更高,也許相差到 6.4%)。

請參考新聞 Science (2007) 316: 1836

C2-9

地球上 的生物,小至病毒、細菌,大至人類、鯨魚、杉木,所有生物的基本運作,都基於 Central Dogma。 因此當動物吃了植物,把植物的核酸、蛋白質、糖類等巨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就可被動物吸收利用;而當動物死後,也會被細菌等微細生物分解吸收;事實上在這個大循環裡,誰都沒有佔到太大便宜。

巨分子之間,會有互相指引的關係,例如 DNA 指引 RNA 的產生,RNA 再引導蛋白質合成,蛋白質的功能也會調節 DNA 或 RNA 的表現。三者間互有分工機制,如此應用各種巨分子的不同特性。

另外引發了一個問題,假如真有外星生命,則構成此外星生命的分子形式將如何?也就是說,他們是否也是以 Central Dogma 來進行生命機制? 是否也使用 A, T, C, G 四種鹼基? 也是利用我們所用的二十種胺基酸? 這些問題目前無法明確回答。但是推論外星人可能使用相同或類似的原子,相信是較為確定,因為整個宇宙都由週期表上的原子所構成;但它們所使用原子的種類與組成,則可能與人類有差異,因為不同的星球可能有不同比例的蘊藏元素。

C2-10

Richard Dawkins 的巨著 The Selfish Gene 引起了相當的震撼,因為他明白地指出,人類或萬物不過是基因利用來繁衍基因自身的一種工具而已;以生物或演化的角度看來,事實上確是如此。基因的所有行為及目的,都是以其自身的傳遞為第一優先。這個概念使得人類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產生極大的懷疑與恐慌。

更令人驚訝的是,本以為基因繁衍的是 DNA 這種分子,我們出生、成長、及結婚生子、死亡等過程,全在傳遞我們細胞核中的那長條 DNA 分子。但在發現地球上最早的分子可能是 RNA 而非 DNA 後,大家又對所要傳遞的東西是否真的是 DNA,開始感到懷疑。因為假如 RNA 真的是最早的傳遞分子,為何會被 DNA 篡位?

因此,生物所要傳遞的,也許不是物質層面的 DNA 或 RNA 分子,而是其上面的分子序列;也就是說,是 DNA 或 RNA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所攜帶的信息。若物質的 DNA 是以一種叫基因 gene 的單位來傳遞,那麼上述這種信息傳遞,也好像可有一種單位,Dawkins 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叫做 Meme (迷因)。 Meme 寄生在基因中,以基因為『肉身』把自己一直傳遞下去,而此肉身可以是早期的 RNA,也可以是現在的 DNA,甚至是電腦光碟。 Meme 的概念事實上無所不在,例如我們到處散佈教條、傳播觀念,我們都要別人聽自己的想法,否定別人的想法,這是微觀的 meme 的鉅觀表現。

若有興趣,天下 有本書的翻譯本『自私的基因』可以一讀。

C2-11

另一觀點看,不管是病毒或鯨魚或是人類,都是使用相同的四種核苷酸、二十種胺基酸、若干種主要單醣類。各種生命形式間,都是可以互通的;因此各生物間只有複雜與簡單之分,而無所謂高低善惡,因為能夠歷練演化過程而存活至今者,都是相當奇妙。

而生物間的相互殘食,可看成是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不見得只是無意義的消滅對方;就整個地球看來,並不會因某一物種的壯大或消滅,而有所增減。甚至表面上敵對的雙方,真正卻可能互相有所依賴。例如病毒一向寄生並危害人類,但若人類把所有的病毒一舉消滅,則人類可能在短期內也漸漸滅亡。因為某些病毒可能刺激人類的免疫系統,幫助誘發人類對環境的抵抗力。

你的人身,也是各種奇妙生命活動的組合,其中蘊藏著所有生物學大發現的根本。雖然一般人並不確知細胞如何運作,但他身上所有的細胞,卻是孜孜不倦地工作著;該呼吸的呼吸,該心跳的心跳,二十四小時維護你的舒適生活,毫無怨言。 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感謝身上所有的細胞,並且努力且有意義地活著。

我常常覺得,我們身上細胞本能地努力工作 (有彼良能),而我們卻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與貢獻 (無此良知)。

本網頁最近修訂日期: 200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