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科學期刊不是只有研究論文 |
|||
|
|||
通常剛入門的學生都以為科學文獻只有一種,就是大家一般所熟悉的研究論文。沒錯,原始的研究論文的確是所有科學文獻最基本的,也是最具原味的觀察結果與記錄;然而還有很多其他形式的科學文獻,其重要性也不比原始的研究論文低,甚至研究論文本身也分成好幾種。 例如,科學論文中有一種較短形式者,通常稱 short paper 或 communication,供快速發表重要的發現,以爭取時效;其內容較單純,只針對一個主題的單一確實結論。 另外,醫院的臨床研究有很多病例報告,也寫成類似的短文。 除了這些原始論文之外,有一類很重要的 review 形式文章,通常由該方面最熟悉的專家,儘可能蒐集當時與其主題有關的原始論文,做整理與消化的工作後,再寫出具體的介紹性報導。這種文章最有名的是 Annual Reviews 系列,由最早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開始,到目前已經七十幾年了,每年出版一本,並蔓延出幾十種不同研究主題,涵蓋生物醫學、生理、社會科學等重要範疇。其網站 也建構得很好,可以上網搜尋所有的文章,但要下載完整文章則需要訂購 (在台大校內可以直接進入)。 因為 review 性質文章的作用很大,因此二十多年前由國際生化聯盟 IUB (現為 IUBMB) 委託出版一本 review 性質期刊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TIBS),每個月出版一期,很有趣的也是以生物化學為主題,每期有五六篇『當令』的文章,非常受到歡迎。結果,到目前也衍生出數十種 Trends 系列的期刊,價格也都不便宜。連 Nature 前幾年也開始出版幾類 review 專刊,合稱為 Nature Reviews,其種類一直在增加中。 Review 對剛想踏入研究工作的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理解該研究領域的一個輪廓,有個通盤瞭解後,才容易深入。因此,當你接到一個題目後,趕快上網去找找看有沒有最近的 review 文章。當你做某一專題報告時,除了所選的那一篇文章外,也應該先念一念相關的 review。有時資深的研究工作者,因為本身研究有新發展的引導,必須涉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他就必須去找一些 review 文章來念了。 著名的 Scientific American 也算是 review 性的期刊,雖然其目標是高中到大一學生,但是很多老科學家也都還是忠實讀者。如果注意看一下這本期刊歷年來的作者,不乏諾貝爾獎得主,還真的會嚇死人。不過,文字都已經被修改過,一般學生是絕對可以念得懂的,怪不得美國的基礎科學力量還是那麼強大。在台灣有中文版稱為『科學人』,應該多去翻翻。 Review 性質的文章當然是很重要,但是在寫 review 時,其題目多已經相當成熟,對於正要萌芽的最新研究題目或進展,大多還沒有 review 式的整理文字出來,這時就要靠『科學新聞』式的報導來獲取,而這種新聞絕非一般報章雜誌上的消息。最可靠的是 Science 及 Nature 每週期刊,在正式的科學論文前,有相當大的篇幅報導科學新聞及評論,非常值得遛覽。但一般的科學報導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英國 BBC 的科學消息就很深入,其網路上也有 中文 的科技報導。 上面所說的 Nature 及 Science 都還有一類介紹性的短文,把當期幾篇重要的論文,做一簡要介紹與評論,都會很體貼地用非常簡明的圖表,把該論文的基本背景先做簡單介紹,再把這論文的意義清楚點出。在 Nature 稱為 News & Views,在 Science 則稱為 Perspectives。另外,很多專業期刊 (如 Cell) 也會在每期前面刊出類似的介紹短文。這類文字非常有用,尤其當你對該領域還不是很熟悉時,更應該常讀。 由於科學期刊數量大量膨脹,每種期刊的價格也一直上漲,導致大學或研究單位嚴重不滿,開始有抵制期刊出版商的呼聲。有人甚至提出完全廢除紙張式的傳統期刊,因此有了電子期刊的先驅 BioMed Central,呼籲全部在網路完成投稿、審查、出版、列印及閱讀,避免透過出版商。此一電子化趨勢可能無法抵擋,現在在台大校內已經很少人特地去看紙本期刊 (除了少數像我一樣的頑固份子),絕大多數的文獻可以透過終端機查詢、並以 PDF 列印,幾乎不必到圖書館。這整個變化轉移,我目睹它在短短五年內完成;至於未來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則還難以想像,不過將會有巨大變革,是絕對可以預期的。(你還記得 33 轉的黑色塑膠唱片以及卡式錄音帶嗎?) 人生還真的是無常。 |
|
||
|
|||
|
200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