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研究室

到生化社區到共同儀器室 

回 520 研究室首頁

    1998/1/16  
 

     

 
     
  給五二○博士班同學  
     
 

莊 榮 輝

  
     
   
   
 

多謝大家在元月九日的建言,為了不讓這些意見很快成為過雨雲煙,我把它整理出來並寫成文字,可做為我們日後的砥礪之石。 新加坡大學 的校訓令我相當難忘:『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一生應當時時察覺自己的無知,挖出自身的缺點,當下覺悟並且修正之,則永遠不嫌遲也。下面依當日討論的次序,一條條列出結晶出來的心得。

 
   
 

注意博士班新血承續,以免研究工作斷層:

 
   
 

事情要能成功,我一向認為 人才 是唯一的重要因素。 我們實驗室同學的資質,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都非常優秀,這甚至會引起其他研究室的側目與恐慌。但近年來,研究生的來源似有所不繼,已經兩年沒有招入新的博士班學生;去年碩士班甚至沒有人以第一志願選擇本研究室。大家都很擔心,其因素當然很多;雖然我們沒做基因重組是一主因,但研究室之間的競收、選實驗室的時間過於匆促、學生不瞭解各個老師的特性、學生自身的資質與自我期許不夠、自己的專攻生沒能留下來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對於這些原因,可以改善的,我們已經改進 (如多收一些專攻生);不能改變或短期難以改變的,則只好暫時順應之 (如選室制度)。

 
   
 

不過,還得請大家一起幫忙,察訪看看有無具有潛力、且打算留下來唸研究所的同學,可勸他們考慮來本研究室看看。 研究生與實驗室間的關係,其考量是以『適不適當』為首要,講俗一點就是『八字合不合』;因此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目前比較可靠的來源,還是由本系大學部的專攻生進行培養,去年開始我也實行了一帖新的方法,成效似乎不錯。若有外校的學弟妹們,經當面談過,若是不錯的人才,也不要放過。

 
   
 

留在台灣唸博士班的人,約可分為兩大類: 一大部份是很糟的人,無法或不敢到國外去留學,在台灣混個學位比較容易 (雖然到國外混學位的也很多);另一小部份則是非常有自信的人,認為在國內與國外拿學位,並無不同。 我相信你我都是屬於後者,而且對台灣或農化系多少都有些抱負與使命感的。 對於這一群精英土產博士,應該要有一套精進流程,使我們在國內完成博士學位後,更進一步能培養出世界觀來,因為科學界是非常國際化的。

 
   
 

選殖工作要做即可做,但要選定明確主題:

 
   
 

上述研究生不來的主因之一,是學生們一窩蜂搶著做基因選殖,這的確是現今學生的通病。 許多沒有自信的老師跟著跳下去,也不曉得為何要做;到頭來是『上 (基因) 下 (蛋白質) 皆空』而一無所獲;這不是正確的科學態度也。 我們若走到該進行基因選殖工作時,就會很自然去做;到時與其他研究室合作,或找一個學基因操作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甚至自己摸索,相信都可以很快進入情況。 同時若有人以為我們不會做選殖,也是大錯的;我一直相信,只要秉持正確的科學態度,基因或蛋白質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我們也做過許多選殖相關的技術或課程,因此可謂知之甚詳);目前經費似乎是唯一僅存的小障礙。

 
   
 

有一件事實我必須再次提出,就是目前四十五歲以下的研究人員,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蛋白質技術人才,多數人頂多只會用親和法以 tag 蛋白質撈一些表現產物,不敢真的從生物体中純化蛋白質出來。 國內如是,國外也是如此;大家隨波逐流。 殊不知基因若沒有表現出來,是沒有實質作用的 (也不要忘記是何物在控制基因的表現);而人工表現再好的蛋白質,也抵不過自然界細胞的自然產物,尤其是真核細胞的蛋白質。 我們博士班畢業的同學,一定要到國外的 Lab 去做 Postdoc,以自己的蛋白質技術,去交換學習基因選殖技術,則可兩利;若以市場供需而言,你們的蛋白質背景將是非常熱門的搶手貨。

 
   
 

保持實驗室的特色與風格:

 
   
 

我們試著描述 520 實驗室的風格: 獨立性、創造性、不同質 (be different)、嚴謹、秩序、計劃性、活潑、自由 .... 等。 這些風格不是只靠主持教師個人所塑成的,雖然主持人的影響因素的確很大;但實驗室風格的形成,是所有成員所共同凝聚的。 看看現今社會各種大大小小團体,實在無風格可言;事實上,科學界也沒有人在乎你有沒有風格。 520 的風格的確相當強烈,似乎吸引了一批氣質比較近似的人物聚在一起,成就了讓別人一眼就發亮的獨特感受;由來訪各類賓客口中,可知所言不虛。 我想應當保持原來好的格調,並且創新出更好的新風格來,因為創新一向都是我們的重要風格。 但格調太高,對品質的極度要求,有時在社區裡,確實會帶來一些小麻煩,要小心察覺並避免可能的負面作用。

 
   
 

這些年來我們一起做過不少事情,每件事都令人產生十足的成就感,並且鼓舞人心。 從以前 2483 實驗室的建立、搬遷新館與新實驗室佈置、生化共同社區的建立,到生物技術 BCC 班的開辦等都是。 我們帶領創新,幾乎建立了整個生化的電腦軟体系統、蛋白質純化系統、電泳系統、抗体生產系統,甚至每個實驗室的值日生清潔制度。 特別是多年來酵素化學實驗班的穩定發展,各年的研究生也一直共襄盛舉,不遺餘力;由其中的各種教學活動,我們也學到很多研究或教學上的方法,而其所衍生出來的獨特風格更是稀有 (只可惜並非所有學生都能完全欣賞之)。

 
   
 

形成以上 520 獨特風格的事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止於至善』;我們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所能想像的最好結果。 由實驗室的佈置 (如使用 3M Mat) 與管理 (如室長及值週制度)、各位的研究報告 (seminar)、我們所使用的儀器設備 (如各種小用具及個人電腦),乃至於泡咖啡的藝術或走廊庭園的佈置,我們都要求最好的展現。 我是希望大家能因而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能有更為精緻的要求,進而追求可能達到的真善美的極致境界。但這絕對不是鼓勵無意義的奢華,一定要清清楚楚知道錢花在那裡,以及為何要如此花錢。尤其當我們看到一堆堆數百萬元的儀器,無助地躺在儀器室裡,就會更瞭解花錢的技巧是如此的重要。 另外,『止於至善』也並不一定要花錢,我們可以在任何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把事情做得完美;這又是另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了 (像馬蓋先一樣,可以利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最艱鉅的任務)。

 
   
 

實驗室的風格雖獨特,但若僅止於獨善其身,也是可憾之事。 建興早已提出與其他實驗室交流的建議,可惜因種種原因,到目前成果為零。例如本來是建議社區舉辦定期的交流會面,沒想到結果卻質變成年終大摸彩;更沒想到 520 室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也一樣大放異彩,與眾不同。 今年將再想辦法落實,試舉辦兩室連誼性的報告會、或參觀產業界、商界、各名校或試驗所。 另外,國內外若有題目較接近的會議,應多參加;但國內的學會則多流於形式,要小心選擇。

 
   
 

研究結果的整理與發表:

 
   
 

士民提出研究工作如何集結發表的問題,這確是高年級研究生的主要訓練項目。 當你做了一大堆實驗,如何整理出一篇論文? 又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夠發表? 事實上,這不難解決,最重要的還是在你的腦袋 (動腦整理) 與指尖 (用電腦打出) 之間;也就是說你要把所收獲的種種結果,先整理、規納出一個小單元,可以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個故事可大可小,但要獨立、完整;連結數個相關的小故事,可再集成一個大故事,則可發表在較好的期刊。 這種 集結 的工作,一般應由研究生練習整理出來,再交由指導老師修正與認可;而在其未來畢業論文的撰寫上,自動成為其中的一個獨立章節。有時在進度報告的討論後,由老師提醒研究生進行這樣的集結動作。 至於如何判定內容的好壞、故事完不完整,我想你可由各類期刊的論文中得到標準。

 
 

 
   
 

老實說,我們的論文發表尚不成氣候,同樣有許多原因,但都不足引為藉口也;最大的責任是在我身上。雖然如此,我是有相當大的信心,在短期內必有所斬獲;因為我們的研究成果不但不是零,而且不管已畢業的或尚未畢業的同學,手上都握有一些發現與結果。 我已經逐年漸進地排除教學與服務的壓力,很快會有較長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 這也事關我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前途!

 
   
 

數年來在訂閱期刊上的投資,確有相當的收獲,除了可開擴視野外,也讓我清清楚楚知道,如何去發表一篇夠水準的論文。同時希望同學們也能擁有這種 眼光,但這份功力的培養是假不了的,也無法速成;只能累積以多年的廣泛閱讀,清楚地抓住文章的重點何在,思考該研究或發現的真正價值何在。 我還一直在努力當中。

 
   
 

世宗建議我可以把一些上課講義或文章整理發表,這是很重要的事,而且可獲得一些浮名,對本實驗室的名氣也有好處。 的確在這方面有很多事可做的,不過我是安排在退休後再做,因為目前的第一要務是發表研究成果。 若論文發表順利的話,或可提早進行這些計劃。 順便一提,我所有的上課講義或幻燈片,研究室任何人若有需要,均可無條件使用,甚至做更進一步的改善,得以披澤後生。 諸位畢業後研究題目的繼續與否,我完全沒有意見,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畢竟我們都是寄身在地球上的一群生命,什麼專利或發明,都不是由任何一個人所能獨享的。

 
   
 

世宗也建議,把各人的研究進度或流程圖公開在公佈欄上,以方便討論。 後來想出每個人可在自己的實驗桌附近,貼出最具代表性的圖表;以前翰民桌子附近的牆面,是最好貼的一處。這種動作看似沒什麼了不起,但對結果的討論,尤其是你自己對結果的反思與啟發,有極為正面的效果;不信可試試看,但注意貼出來後要常常去『參拜』它,否則不靈。 以前在樓下 2483 的門口貼有兩張大流程圖,也是做為此種用途;它們像門神一樣站在入門處,給我們留下相當深刻的記憶與懷念 (還有 Pony)。

 
   
 

建立農化系生化社區為一個研究的樂園:

 
   
 

經過這些年來的磨練,我的志向變得很小,或是踏實些: 只求把農化系生化五樓建設成一個很好的研究環境,讓一些年青的學生或助理教授能安心地發揮他們的研究才能,以台大農化系為名發表一些論文在點數 6 以上的期刊,則可含笑而休也。這些願望,在國外的研究所根本只是研究人員的最低需求,在台灣卻變成如此遙不可及的奢望。究其所以,實在是我們的前人並沒有這麼小的野心,也沒有如此平淡的願望。 因為種種原因,我還無法開始執行這樣一個願望,只得耐心等待那一日的來臨。 在此之前,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踏實地建立自己實驗室的研究籌碼。

 
   
 

由於社區內各實驗室之間風格的差異,造成觀念及意見上的落差,因而也可能引起誤解或不滿;當發生如此的衝突之時,應立刻淡化處理,其後並儘量利用機會化解之。 在大家風格不同、觀念不同、判斷也不同之際,也只得互相尊重不同的想法,而耐心溝通與充份諒解是最究竟的藥方;若這些都沒用,那只得安靜等待,勿使事件惡化。這是我數年來在生化社區的經驗,所歸納得到的寶貴結論。不過,反求諸己時,我的確在與別人的溝通上,有所未盡其功,以致於一再地發生事件。再反過來想,這些年來雖然一直受到某類不平的待遇,我們始終未有失去風度,也是不幸之大幸。

 
   
 

520 室還有一特點,即是有相當多的機會去幫助其他實驗室的同學,我們也以此風氣為豪。這可能是我當年在清華讀碩士班時,因蒙他人大力幫助,才能順利完成實驗有關。 我們並不寄望有任何實質回報 (事實上也幾近沒有),只期望受到幫助的同學,將來也能如此地幫助別人。

 
   
 

我應當從多方面照顧學生: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我個性的寫照,喜歡自己躲起來做自己高興的事,常常因而獨自樂樂而忘我;但對實驗室整体而言,則不能如此溺於自我。 大四及碩士班學生的年紀較小,更應花較多的時間引導之;以往都是要看學生本身,如張玉泉比較主動的學生,才會與我有較多的溝通機會。 因此除了應隨時主動找機會與低年級生談之外,可利用安排參觀或戶外活動,接觸他們在科學之外的另一面。 幫忙畢業生找事方面,我確實是較少主動出擊;但有求於我者則是來者不拒,一定幫忙寫好推薦函。 其他老師的作法有其自己的特色,就如當天所說的,我也不用去遷就別人的習氣,只要保持自己的風格,但要時時對所出現的問題反饋改進。 目前的問題是,本研究室的畢業生與我本身並不很親近;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就是當下立即改變我自己的態度與觀念,多用各種機會與學生建立人情關係。 聽起來有點像在競選一樣,不過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正在進行著各種類似的活動?

 
   
 

在研究工作的交流上,目前與碩士班同學每週定期討論,已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博士班方面則不特別約定時間,不過因而討論的機會較少;希望博士班同學一有進度或問題,即前來討論,不用客氣。 近年來我一直提起,我們實驗室的進度報告會相當精采,具有高度的創造性與教育性;希望大家能繼續此一習慣,尤其博士班同學更應帶領風騷,一同引發討論契機與氣氛,這也的確是本研究室的另一種私房風格了。

 
   
 

另外,建興也建議發揮我們實驗室風格中很強烈的『表達』能力與技巧,這確是最容易達到教育與宣傳效果的一招。 我們當從大四開始,按步輔導初級生的資料整理及表達能力,以期訓練出思緒有條理、表達順暢,並且能作周密思考的研究人才。中、高年級研究生則更要求創造能力的表現,希望在其書報討論中提出對作者的價值評論,在其本身的實驗進度報告中提出創見。 則在這樣一條『先有條理、再求創見』的訓練管道中,我們將得以看到一個年青科學家的成長;由阿德的例子,可見證這種成效。

 
   
 

我們也談到某老師可以恩威並施,在施加以嚴厲的暴風雨後再給予溫暖的春風,則令人感到特別溫馨與充份的關懷。 我的腦中從來都不曾閃過這樣的念頭,也做不來,這是完全不同的人格特質。 我總是認為會來 520 的人,都是對科學有高度興趣,也是勇於挑戰自己的人,因此很信任學生的自主行事與獨立判斷能力 (我完全不過問採購與報帳,同學有十足的決定權)。 這樣看來似乎有點放任,但與我從小如何被教養長大,應有很大的關係。 我還是會照著我的風格行進,不過應該時時在各方面給予學生懇切的建言,以免流於空有一些格調,而沒有實質的行動。 畢竟,一個人越來越年長後,就越少有機會聽到別人對你的良心建議了。因此,我真的很感謝這次博士班同學們的建議與意見。以下也就我這些年來的片面觀察,對博士班同學一一提出看法。 你會發現所謂的優點與缺點,經常都是一体之兩面;也許偏頗,更是主觀,引為參考而已。

 
   
 

給建興的意見: 

 
   
 

建興勇於任事,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大志,並且能把事情做得力臻完美。他能主動且不吝地指導後進與外人,的確是無私的人格;亦是看清了天地為一的大自然法則。同時建興對事物的觀感也較敏銳且謙虛,從不放過任何值得學習的方法或事物;對事件的計劃與流程的規劃,乃至於實地執行,都有一套。假以時日,必成為一個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的人,因為他在乎的是治事的根本方法。因為如此,或許也是天將降大任,他所進行的研究題目,乃屬非比尋常的高難度。不過,越是這樣,就越要保持『清醒』;小心不要迷在局中,要時時跳出來看全盤,反省有無一直上當而沒有發覺的陷阱。 抑或是憂天下之憂,建興的人生基調雖不致極度悲觀,但比較不那麼樂觀開懷;是故,達致人生常樂,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可能是將來所要精進的境界。

 
   
 

給士民的意見: 

 
   
 

士民可以長時間持續而穩定地追求一個目標,並且在平凡的過程中找出創意,殊為不易。對於計劃完成的任務,都會盡己之力達成。在性格上也相當平和,易於相處。在我們實驗室可能因為人材濟濟,看不出其主導性的強力作為,但若變換時空,也許馬上會秀出其暗藏的領導個性。 相對於上述穩定與盡己的優點,士民可以在思考與行動上更為積極,多一些冒險與想像的空間,使自己的選擇更多樣而活潑,則人生的發展腹地將會擴大。由平日進度報告的整理,與他在上面所提的研究結果集結問題,顯示他自己已有這樣的認知與努力。

 
   
 

給世宗的意見: 

 
   
 

世宗是個快樂少年郎,成長於承平而開朗的時代。他挾著新世代的自信與自有的才能,能夠獨力在未知的領域中找出活路,是天生的獵人。敢於嘗試,習於新事物,是世宗的特質,這對研究創新的工作有相當大的助益;加上他的領悟力高 (對期刊論文的內容或實驗結果的詮釋),將可掌握得住未來的探索方向。 但若在幽默與才氣的潤滑下,能夠加上執行事務時的堅韌度和硬度,以及與人相處時肝膽相照的豪氣,則其在各方面的成就將更不可擋。 也因為如此,我才敢把新的題目交給世宗,也寄望他能開出一條大道來。

 
   
 

以上這些文字,請以私人函件方式處理;若有任何意見或想法,歡迎隨時來找我談談。

 
   
 

一九九八年一月十六日

 
   
 

後記: 520 畢業的第一個博士陳翰民此時正在服役中,因此沒有參加討論。

 
   
     
     
      

TOP 

  修訂日期︰ 2004/03/17 - 內部傳閱,請勿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