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通識課程 /  細胞分子與生命 / 心得報告 / 報告觀摩

報告觀摩

 

無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全部報告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系所年  作者  題目   (文章出現次序乃隨意安排 ,沒有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請注意:所有報告中的觀點都很值得參考,但並不代表本課程或教師的觀點。

雖然已經徵詢過意見,但若有作者不願意公佈姓名,請儘快與助教聯繫。


2020  細胞、分子與生命 (109-1)

2020 期中 4 篇

設計四

Nancy Guo

雙胞胎的努力

機械四

張鈞程

恐怖谷

商設四   

沐特 • 黎杏

人體內的工作細胞

營建三

黃怡瑄

憂鬱症

  

皮皮

音樂的流動

資工三

陳彥瑋

受體與假消息

電機四 

野渡無船

記得咖啡因

2020 期末 0 篇

 

 

 

 

 

 

 

 

 

 


 設計四  Nancy Guo  雙胞胎的努力   01

金莎獎,每次當⽼師提到這個有趣的獎勵,總是會搭上一句,我很喜歡吃巧克力,因為會讓心情很好很開心,沒錯,巧克力會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和腦內啡。

我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從小我們就是彼此競爭的對象。台灣的國小國中有些奇怪的機制與特例,比如雙胞胎學生的家長可以要求讓孩⼦在同一個班級,理由千變萬化,但似乎一切都是合理的。母親雖然是個會給予自由發展空間的理性派,但對成績是非常要求的。我們學習各種才藝,我喜歡繪畫、手做、創意思考,哥哥對數字很敏感,快速的反應邏輯總是讓人嘖嘖稱奇,而這樣各自發展有差異的兩個孩⼦在同一個班級裡會發生什麼事?

寫著同一份考卷、同一個老師評語、同樣的教學方法,⽽成績名次卻天差地遠,每當期中期末考,講台最亮眼的位置永遠是哥哥,我只是在台下拍手的其中一個,有時候更拼更努⼒,頂多拿到張獎狀,但程度落差這件事,依然明顯。還記得我們在國小五六年級時,在一間頗有名聲的資優數學補習班上課,他以程度分級為名,用最符合每個學生的能力分班上課,不會因為程度不同而影響學習品質,在每個月底都會有分級考核機制,決定你會升級或留級。

某次考試成績出來後,我升級了,進入到跟哥哥一樣最高段課程,心中真的是百般喜悅,覺得好驕傲好感動,當下課想興奮的好好告訴母親這個好消息時,看到她早就坐在櫃檯跟業務老師交談,在他們還沒注意到我在專注討論時,聽到一句:「妹妹的程度其實沒有到可以升級,但因為原本的課程會調動至另一個分校,這樣兩個孩子除了課程時間與上課地點都會不一樣,這樣太麻煩您了,所以這次通融讓他們一起上課,那也再請多敦促她自主學習加強。」心情像自由落體盪到谷底,而母親當晚也再次告知這早就偷聽到的消息,要我別丟他的臉。但這還不是最糟的,一次段考結束,哥哥又考了第一名,母親當天煮了豐盛晚餐,用餐前告訴我說:「是因為哥哥考得好給他獎勵,你能吃這些好吃的都是沾哥哥的光,要謝謝哥哥,知道嗎?」母親是傳統觀念很深,兩個孩⼦,重男輕女。

一次次的落差,讓自己越來越迷失,高中我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並且成了高職體系的住宿生,立志這三年要好好努⼒讀書,考上最好的科技大學,證明給母親看。這個故事感覺很勵志,一個被母親忽略成長的女孩,成功證明自己。但上了大學後,累積十幾年的鬱悶糾結讓心生病了,很嚴重很嚴重。在高中期間,很幸運的有個很照顧我很包容體諒的男朋友在身邊,埋頭苦讀與自修的生活其實對感情影響很大,我的夢想目標他都知道,帶著鼓勵疼惜的心把時間都給我運用,晚自習送晚餐點心給我,假日捨棄出外約會陪著在圖書館,到我考上大學。這個人在人生中意義重大,但因為大學一南一北,了解對方的想法,我們理性在最美好的時機分手了。我是個精神病患者,無理由恐慌、時間分秒焦慮、數不盡的壓力堆積讓我崩潰,每一次發作,都是淚水潰堤,傷害自己的想法層出不窮。有時候藥物可以緩解,但會盡力去與恐懼情感共存,讓心情變好這件事,我想他是一個說來簡單做來難的事,老師的課程帶出許多分析情感構成的說明,該怎麼做能在發作時能穩定,該怎麼做能預防下一次的到來。

在前些課程上讓我體悟很多,也盡力吸收,希望接下來能學習到更多有幫助的行為想法。

回到目錄

 機械四  張鈞程  恐怖谷   02

化論一直以來,都有不少的科學家不斷的對於演化論的條文逐步的探討, 也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於演化的過程有許多的推論,例如外星創造論、虛擬世界等等,不過目前就以演化論為大宗,畢竟就其他的論述來說,就只是推論而已,而且跟演化論比起來,推行的時間還遠遠不足,況且教科書上多教授的理論為演化論,使得演化論較為根深蒂固且廣為流傳。

演化論是觀察生物種群發展通過遺傳改變,對應於在改變生物可觀察到的性狀,遺傳變化包括由生物體 DNA 的損壞或複制錯誤引起的突變,由個體間相似的變化來推斷,生物體是由進化而慢慢不斷的演化出來的,再由物盡天擇說加以說明被淘汰的 DNA 因子。然而,許多學家開始好奇,怎麼到現在仍尚未發現兩種生物體間的物種,以人類及猿人為例,兩者的差別光是從外觀上,就能輕鬆的看出明顯的差異,並沒有發現長的像猿人又像人類的生物體。因此有許多學者以這個觀點出發,認為生物不應該是由演化而慢慢轉變來的由此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而最近看到恐怖谷理論,而「恐怖谷」一詞用以形容人類對跟他們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機器人的排斥反應。而「谷」就是指在研究裡「好感度對相似度」的關係圖中,在相似度臨近100% 前,好感度突然墜至反感水平,回升至好感前的那 段範圍。

因此讓我連想到,會不會是當演化發生時,因為兩個物種長的過於相像,導致兩個物種發生衝突,但這才衝突是屬於一對一的,並不會導致任一方的物種滅亡,使得彼此互相競爭,而當經過演化的一方再次演化時,就會再產生另一個與演化方相像的物種,但又與原物種有所相差,以至於不會互相厭惡,最後導致演化後的物種,在原物種與再次演化後的物種兩方面夾擊下而滅亡,導致我們平時並沒有觀察到兩個相似物種之間的物種。

回到目錄

 商設四  沐特 • 黎杏  人體內的工作細胞   03

最近,觀看了一部動畫片,叫做工作細胞,想透過觀看這部動畫,來寫下我對於人體細胞的一個知識增長心得,也希望可以推薦給教授,我覺得是一部很不錯且富含教育性的動畫,內容講述著人體內的細胞,他們的工作職務為何?血球與細胞的不同,甚至於,這些血球或細胞有分好多種類,管理的區域與功能也不同。   

對於一個不瞭解生物知識的我來說,可以透過這部動畫,去簡單了解到人體內其細胞的多樣性與功能,像是了解到細胞裡,有分血球、免疫細胞與一般細胞,在血球中,紅血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要運輸氧氣給一般細胞與心臟,動畫裡很有趣的把紅血球這樣運輸功能的特色,給擬人化成為了一個物流送貨員,而白血球則是有好多樣貌,大多像是軍人或警察這樣的感覺,在觀看此動漫前,一般認知的白血球是一個好血球,他是捍衛病毒並保護其他細胞的一個細胞,而在動畫裡也是這樣,但是白血球的眾多種類,讓我對於這個血球的知識大大的增加,對於白血球的功能,除了知道最基本的殲滅細菌的部分,還了解到他們其他的功能,像是能在細胞壁遊走、偵查雜菌、記憶病毒並提供抗原特徵或培育白血球和紅血球的幼體…等不同種類白血球的功能。   

動畫裡面,讓這些細胞都變成擬人化,以人類的視角來闡述這些細胞所執行的工作,也讓這些細胞就是人類一樣會產生互動,讓觀眾了解細胞之間互動所產生的效應和一些有趣的畫面,甚至這些細胞可能也會有個性特徵。這也不禁讓我在聽課時產生一些腦補的幻想,比如說:教授在講述課程時,我們人體透過視覺和聽覺接收到訊息,而這些訊息可能變成,由某個細胞來去執行傳達訊息到大腦,在中間所有的那些複雜的訊息,就讓我覺得這些動作在傳達時,是不是這些細胞他們,可能也會像動畫裡這樣有有趣的工作畫面或互動。   

其實,動畫不只是提供娛樂,也可以在富含娛樂的宣傳下,達到教育性的推廣,如果我沒有去接觸到這部動畫,我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去認識到這些細胞,去認識到他們的存在,竟有這樣的一個偉大的功能,動畫裡還有介紹到,許多人體常碰到的病菌,他們的特徵,傳染途徑和症狀,也會藉機的讓人意識到病菌的可怕,因而去導正人體對於健康的觀念重視,工作細胞,顧名思義就是一群為人體內所有在運作的細胞。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工作細胞

參考資料: Juang’s Web / 細胞、分子與生命 / 報告觀摩

回到目錄

 營建三  黃怡瑄   憂鬱症  04

憂鬱症看似很遠,卻又很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共有超過 3.5 億人罹患憂鬱症。很多人認為憂鬱症不是病,而是一種情緒管理不佳的行為,通常大眾認為會得憂鬱症的人就是爛草莓、抗壓性不足、愛鑽牛角尖或是對自己太嚴苛之類的,在眾人對憂鬱症不了解的形況之下,就已經有這麼多負面標籤了,造成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了,因此從未尋求治療。

在過去,憂鬱症被認為是大腦內化學作用的不平衡所造成。科學家相信特別是人類體內的神經傳遞介質-複合胺 (又被稱為令人愉快的神經傳遞介質) -的缺少所引起。然而這項說法的唯一證據是,某些憂鬱症患者在使用提高複合胺的藥物後減輕病症的狀況。但腦中的化學變化可不只有這麼簡單,這個說法還未完全掌握憂鬱症的複雜性

近年來,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腦細胞間互相的連接性,可能在影響憂鬱症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們觀察憂鬱症患者腦內構造後得出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病患的海馬迴比一般人的都來的小,雖然大腦中其他的區域也會有所影響,但海馬迴主要掌管人的記憶與情緒。研究顯示情緒低落所持續的時間越久,海馬迴就會越小,使得細胞間的連結惡化。壓力被認為使得這部分大腦神經元減少的元凶。事實上,研究結果得出,如果能讓海馬迴的細胞增生並刺激這部分的神經元,就能讓狀況改善。

有趣的是,現代許多抗憂鬱的藥物,包含提高複合胺的,都有間接使腦細胞增生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藥物能改善某部分患者的症狀。但這並不是唯一改善的原因,這些藥物還能提升某些化學物質的釋放,讓神經元的生成更旺盛,所以有某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對抗憂鬱症應該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開發能直接對神經元形成有所影響的藥物。

也許在神經元中的化學物質扮演了影響情緒的主要角色,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其實基因也有可能是憂鬱症某部分的成因。某個研究發現,複合胺轉運體基因的突變,可能是使得個體容易得到憂鬱症的影響因素:每個人類個體都會有兩種基因,一段來自母親,一段來自父親,或長或短。在歷時五年追蹤 800 個年輕的成人後,發現帶有一長一短基因的樣本個體容易在經歷巨大壓力的生活事件後得到憂鬱症,帶有兩段短基因的個體則比前者更容易得病,而帶有兩長基因的個體則較不容易情緒低落而致病。

儘管憂鬱症真正的致病因素還未正式的確認,甚至還有更多病因還未被提到,但我們應該要有的認知是:憂鬱症是一種疾病。

它不只有生物學上的基礎,更在心理學上多被提及,真實社會中也確切存在,絕對不只是某人需要克服的難關,或一般人能給予建議而痊癒的。就像心臟疾病及癌症,讓大眾意識到憂鬱症是種重大疾病,是現階段募集資金與研究人力重要的關鍵

回到目錄

 皮皮   音樂的流動  05

記得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提到,希望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分享「流動」的例子。我想,我也來分享一個雖稱不上專業,但也小有研究的領域。我想分享的是「音樂的流動」。

我自五歲半起開始學習鋼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時光了。國小時期我積極參加各項鋼琴比賽和檢定,甚至出國比賽,贏得不少肯定和榮譽。而現在僅能在課餘時間到鋼琴社練琴,一方面是維持興趣,以免琴藝生疏;另一方面彈琴也成為我在繁忙課業下抒壓的管道。我想,這篇報告的孕育過程將是期中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刻中,那盞最耀眼的明燈了。

回歸正題,有關音樂的流動部分,首先我想從音樂之父—巴哈的作品談起。巴哈所在的年代為巴洛克時期,當時普及的樂器是大鍵琴。然而,大鍵琴無法像現代鋼琴般彈奏出流暢的旋律。因此,當現代人在演奏巴哈的音樂時,通常也希望能演奏出有如大鍵琴般的彈奏效果,如:不可圓滑彈奏,但又要讓音樂聽起來是圓滑的、有流動的感覺。這裡我就以巴哈經典的二聲部創意曲來做流動的比擬。顧名思義,二聲部代表有兩組主旋律同時進行,若要完美呈現就需要技巧了,因為要兼顧兩股「流動」,就好似一心二用的感覺一樣,必須設法讓兩條旋律線都很優美。

只是不同於大鍵琴,現代的鋼琴已經可以彈奏出連續且圓滑的音樂線條,為了追求旋律的優美,在彈奏鋼琴時也會適時加上踏板的輔助,讓原本各自獨立的音符能像渲染般地融合在一起,這又是所謂「流動」的更高境界了。此外,隨著彈奏曲子的難度漸深,演奏者一定能發現,其實在每段流動的旋律中,並不是每個音符都需要施予同樣的觸鍵,而是要依主旋律來調整手指彈奏的力道。這也正是巴哈二部創意曲的技巧所在,除了雙手的獨立性外,也要兼顧音色控制和音準的掌握,才能讓兩組聲部的主題清晰不模糊,又能融合出優美流動的旋律線。

最後,想順道提及老師在課堂上所述胎教的重要性這件事。據家母所言,我在她肚子裡時,家裡隨時播放古典樂,因為母親喜愛古典樂,尤其喜歡馬友友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或許是潛移默化吧,從小我就對音樂感興趣,常常在鋼琴前敲玩琴鍵,並主動提出想學鋼琴。學習鋼琴後,我又陸續學了小提琴、直笛、陶笛、長笛等樂器。只是我竟然對學習大提琴沒有興趣,而且也沒有特別喜愛巴哈的練習曲,反倒喜歡炫技的曲風—如李斯特的作品,這應該出乎母親的意料之外吧!儘管如此,音樂在母親與我之間,早已形成最優美、也最動人心弦的生命流動了。

回到目錄

 資工三  陳彥瑋  受體與假消息  06

在快樂的力量中,老師說明了神經細胞的傳導機制,我們的神經細胞在受到刺激之後會因應收到不同的刺激而產生出各式各樣的神經傳導物質並且將他們釋放出去,當這些傳導物質被其他神經細胞接收到了之後就會刺激這個新神經細胞來產生更多的傳導物質並繼續地將這個刺激傳播下去。而在這個傳播過程當中,有一個東西常常會被大家所忽略,也就是我要講的主角-受體。

受體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它就像是細胞的守衛一樣,物質只有經過它的認可之後才能跟細胞產生作用,而通常要能夠通過這個受體是很困難的,物質的形狀必須要能和它能夠結合才行。但是,很困難並不等於不可能,像是老師在課程講過的腦啡和嗎啡的例子一樣,受體只有檢查它們「部分」的形狀是不是一樣而已就直接放行而不是仔細的檢查每一個部分,這樣就導致細胞會誤以為自己接收到的是腦啡而跟嗎啡發生作用,也進一步受到了嗎啡的副作用。

換一個角度思考,我們人類也是像是資訊的受體一樣,會去看說這個資訊的「外觀」比如說文字資訊的文義、聲音資訊的語調、速度等,並且我們會針對這些外觀來判斷這個訊息對我們是有用的、無關的,抑或是為了干擾我們之類的,並且我們會根據判斷做不一樣的事情,比如說接收到有用的資訊我們可能會去接受它相信它、無關的或干擾的我們會不接受然後就不理它。

但是,假如我們在看這個資訊的外觀的時候真的像是細胞的受體一樣只看一小部分就直接選擇接不接受的話,那我們就有可能選擇接受無關的甚至於干擾的資訊,也就會去相信這些干擾用的詐騙資訊並且照著指示做,就像是接受嗎啡一樣接受了詐騙資訊的副作用,最終導致悲慘的結果。

此外,假如我們像是類似神經細胞的角色會把資訊再傳播給其他人的話,如果傳播的途中沒有人打斷,就會讓這個錯誤資訊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錯誤資訊成為了謠言、假消息,這樣就會影響許多人的判斷及思考準則,像是西元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很多中間選民就受到劍橋分析公司製作出來的假新聞影響而選擇投票給川普。

現今是一個快速的網路時代,我們每天接受的資訊量越來越多,根據統計,我們每天會接收大約 34 GB 的資訊 (1),其中當然包含了許許多多的錯誤訊息,而也因為資訊量太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基本上也只會稍稍看過一下資訊的外觀就必須快速選擇要不要相信它,這也是為什麼現今會有比較多詐騙以及假消息的緣故。 假如我們要避免自己成為詐騙案的主角或是成為假消息的推手的話,我們不能跟細胞的受體一樣只單單看一點點的資訊就急忙地做判斷,必須要完整且仔細的檢視過其他的外觀比如說資料原始的來源之類的才能做出判斷並行動,才不會最後 節省了這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卻換來更大的損失。

(1) 數位時代 (2017.03.28) 資訊爆炸時代中「意義」成為高價商品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3784/meaning-entropy-ifs-meme)

回到目錄

 電機四  野渡無船  記得咖啡因  07

 我小時候,了解的「咖啡」兩個字是負面的詞彙,咖啡成癮,會對於身體不好、骨質疏鬆、危害心血管健康充斥在當時的環境,經過了很多年,越來越多的期刊研究表示覆蓋在過去負面詞彙上,不管是咖啡因能夠使得預防抑鬱症、有助於減肥、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預防阿茲海默症癡呆,咖啡似乎一下大翻身,從壞食物區移到了好食物區。但這些研究目前有些證實,有些還是存在著很多疑問,不是任何情況都適用於所有人。

一般人喝咖啡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為了提振精神,而提振精神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老師上課所說的抑制「休息訊號」,身體內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核酸的小分子「腺嘌呤核苷 adenosine」,當神經元結合後受到刺激,會對身體產生休息的訊號。咖啡因與 adenosine 的分子很像,大量引用後會抑制 adenosine 與休息神經元的結合,阻止了『休息』的想法,讓喝完咖啡的人持續地清醒。

那喝咖啡除了使人持續清醒之外,是否也會讓人喝了更興奮呢? 腺嘌呤核苷被抑制後也會造成多巴胺傳導作用,所以也會造成興奮的作用。

上了大學後,對於很多過去無法嘗試的事,都嘗試過甚至習慣了,像是我以前覺得咖啡很苦,不懂為何大人要喝,但我卻在一轉眼也變成了我過去不懂的大人,我總是跟朋友說可能因為領悟了人生比咖啡還苦,因此喝咖啡是在對未來更苦的人生做個緩衝,有時還會回甘,讓心情愉悅一點,說是這麼說,但是當我成為每日一杯咖啡的人後,我的體悟是咖啡能讓我放鬆、對於專注力有所提升,彷彿是在甦醒我一天的能力飲料,我也嘗試在為了熬夜喝咖啡,但也許是年紀未到,我依然倒頭就大睡,只有在白天時,才能感受到咖啡的幫助。

了解完咖啡因後,我想到很多人早上都會吃 B 群提振精神,那它跟咖啡因的差別是?後來查詢 B 群與咖啡因是不同的,並不是神經系統興奮劑,而是一種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將人攝取的營養素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它只是輔助的角色,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天天補充 B 群也起不了作用,才了解原來我認為 B 群對我沒用是錯誤的認知。到目前為止,咖啡確實對我有提神功效,至於成癮我把它視為是種習慣,任何事物都不能過量,當自身沒有什麼身體疑慮,詢問醫生沒問題的話,咖啡確實是生活的小幫手。

回到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TOP

 本網頁新修改時間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