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通識課程 /  細胞分子與生命 / 心得報告 / 報告觀摩

報告觀摩

 

無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全部報告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系所年  作者  題目   (文章出現次序乃隨意安排 ,有部份沒有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請注意:所有報告中的觀點都很值得參考,但並不代表本課程或教師的觀點。

雖然已經徵詢過意見,但若有作者不願意公佈姓名,請儘快與助教聯繫。


2019  細胞、分子與生命 (108-1)

2019 期中 8 篇

 

寂寞的魔地佛

戀愛減肥法

材料二  林尚賢

關於形狀

臺大法律 林文彥

人作為一種動物在法律上的價值

設計四 李宥儒

小 雄

電機二 周培堯

智慧生物 

材料二 林威良

一點一滴的入侵

材料二 Loker

那都是過程

  更生人

快樂的力量

2019 期末 3 篇

設計四 李宥儒

活在當下

電資四  于兆良

好菌?壞菌?

材料三  曹翔智

演化,衍化

 


 寂寞的魔地佛  戀愛減肥法   01

「我會全心全意的愛著你。」熱戀期的人們總是這麼說。愛,真的是由心生嗎?與其說是由心所生不如說是由大腦所產生的騙局,為了使你淪陷以及快樂的獎勵機制。對於文學作者們或許是如此,浪漫的想像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書寫出了千古以來膾炙人口的佳話。「羅密歐,拋下你的名;放棄你的姓,玫瑰即使不叫做玫瑰,仍然一樣芬芳甜美。」然而,科學家可不這麼認為,愛應該是源自神經系統控制中心,即是被我們的大腦所控制。也就是說,即使只是那些浪漫的想像,也不過就是科學所能解讀之事實。

戀愛時,大腦分泌的各種神經傳導物質操控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心臟砰砰跳、口齒不清、輾轉難眠、感到焦慮、恐懼、食慾不振...。卻被簡單的歸類成「我喜歡他」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需要正視背後極其龐大的生理機制以及化學反應,懂了其運作原理。

當戀愛時,腦中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和激素的分泌水平都會有些改變,如多巴胺 (dopamine)、催產素 (oxytocin)、血清素 (serotonin) 等,上述三者都會或多或少影響食欲,我想在這對多巴胺進一步探討。

我們的食欲被下丘腦 (hypothalamus) 區域的核團分泌的食欲素 (orexin) 及瘦素 (leptin) 控制,食欲素產生進食欲望;後者通過監控身體的血糖調節分泌量,進而抑制食慾。而進食會造成多巴胺分泌,反之,多巴胺分泌也會影響食欲素和瘦素,而導致進食慾望停止。

由期刊可推理出,「戀愛會使食欲降低」,此處先不論女方 (或是男方) 會為了保持良好體態特意的減少進食量,假裝自己是小鳥胃。因為對於戀愛的慾望造成多巴胺快速分泌,這種與單身時不同的神經傳導物的改變影響了食欲素及瘦素的分泌,抑制了食欲,導致食量的減少,或許這也就是自古來的問題「愛情還是麵包」的由來吧?愛情是真的可以帶來飽食感的!

但既然戀愛可以抑制食慾,那為什麼還有所謂的「幸福肥」呢?或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遞進人體習慣了多巴胺的分泌量,所以戀愛帶來的愉悅感也會逐漸減少,抑制食慾的作用也因此下降。

但享受美食引起的多巴胺分泌是永恆不變的,由此看來,似乎可以成立假說:愛情會背叛你,但食物不會!!

回到目錄

 材料二  林尚賢  關於形狀   02

老師上課曾說在生命科學中,形狀是個重要的要素,形狀會影響許多的反應。舉例來說,因為咖啡因的形狀與腺嘌呤 A 相似,所以咖啡因可以與原本與腺嘌呤 A 能結合的受體結合,進而影響人的睡眠。這讓我聯想到有機化學課剛學到的結構異構物也很看重形狀。

兩個組成成分完全相同的結構異構物,因為立體空間的關係,造成它們有點不同。儘管兩者沸點、熔點、比重等性質都相同,但在旋光性的部分就不同。因此我想也許只有旋光性不同的兩個異構物在身體中的某些反應中可能會有巨大的差別。

上網查了些資料後發現,老師上課教的味精,也就是麩胺酸有一對鏡像異構物。並不是所有的麩胺酸都能產生味道,左式麩胺酸 (如圖一) 是能與受體完全吻合,右式 (如圖二) 則無法,也就嚐不到味道。天然合成的大部分都是左式,實驗室合成的則大約 1:1。

除了麩胺酸外,許多的藥物都跟左右旋有關。藥物在細胞中要能和某些受體結合才會具有藥效,兩種互為鏡像異構物可能呈現截然不同的生物活性。通常其中一個具有藥效活性,另一個則無活性,甚至對人體有害。例如:pentazocine,當它是左旋體時,具有鎮痛作用,右旋則幾乎沒有鎮痛作用,但可增加出汗,使人煩躁。多巴胺則是左旋體有抗震顫麻痺,治療帕金森病,右旋體則無法轉換成活性多巴胺。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成對的鏡像異構物儘管只有旋光性不同,在人體中卻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因為讓我感覺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不過對於藥物來說,這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左旋體與右旋體所有性質只有旋光性不一樣,因此比較容易搞混,或是不容易分離,造成病人服用時可能伴隨副作用。

鏡像異構物只是造成形狀不同的其中一個小因素,卻能在生物體中造成巨大的差別,由此可推測形狀對生物體有重大且不可忽略的影響。之後有機會,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其他形狀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 。

回到目錄

 臺大法律  林文彥  人作為一種動物在法律上的價值   03

法律在大眾的認知中,是艱澀、囉嗦的。法律人總操作著好幾十條的法條,翻閱著厚重的六法全書,似乎距離人們的生活十分遙遠。但事實並非這樣,如法官在判決時,是針對個案的事實藉由法律來尋找答案。然而這個答案並非絕對,藉由法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角度,導向不同說理依據,也就有不同結論,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判決是源自那個法官對法律的認知 (確信),檢察官、律師等對法律的解釋也是如此。必須尋求各項專業的知識做整合,例如醫學、鑑識科學、工程鑑定,讓法律的解釋、適用可以更貼近人民生活。在我看來,法律人的圖像並不是只會操作法條的「法匠」,而是本於公平正義、探求社會真理的「科學家」。法條導出的結論,並非只是結果上正當,說理上更要有所依據。

這門課探討生命的源起以及神經生理上的運作,可以提供對人存在價值的思考。德國基本法第 1 條第 1 款規定:「人性尊嚴不可侵害,對其之尊重與保護係國家各權力之義務」,而我國憲法雖無明文規定,但「人性尊嚴」已經作為憲法上思考的原則,壟罩各種基本權利。從「人性尊嚴」一詞,可看出在人類所形成的社會當中,區分人與其他生命的價值。本文想討論何以人類所形成的社會,特別彰顯人的價值所在,而非與其他生命等量齊觀? (基於本文角度,主體以人類整體觀之,宜稱「人類尊嚴」) 生命的起源的歷程,約略可以這麼排序:大霹靂─地球形成─無生物到生物─演化成人,人也不過是從別的生物演化而來,演化歷程上的祖先為何無法取得與人類相同的尊嚴?人的構造與其他動物 (如貓、狗) 同樣是由蛋白質、核酸、水等物質所組成,僅微觀上組成比例、排列樣態不同 (DNA 序列不同,甚至高度相似),在巨觀上呈現不同樣貌而已,能因為構造不同而評價不同嗎?假設從物質的角度來看,人與其他動物並無不同,同樣都是物質的集合體,並非區分的基礎;若以人與動物樣貌上的不同為論據,則人與人之間的樣貌也不相同,無法證立人類的價值所在;這門課所謂的快樂 (或其他神經生理反應),探討的是在神經細胞所組成的網絡中,藉由神經傳導物質,影響生理現象,進而呈現出情感的徵象,然而動物也有神經網絡,也會有快樂、難過、害怕的跡象,人與動物生理上表徵有所相似,能夠以情感複雜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分嗎?人類又怎能夠探知動物的情感複雜度?本文試圖從法哲學、生物學角度,從人性尊嚴導向人類尊嚴,並解決以上疑問。   

首先,所謂人性尊嚴,指的是個人尊嚴,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康德認為尊嚴是人能自治的結果,人若在基本上應自治的範圍內,仍受他治或他律,即無尊嚴可言,因此若「只是」把人當作國家或社會的手段或客體,即侵害人性尊嚴。在此邏輯下,國家行為的目的本身應為「人」,那麼個人是否比團體 (多數人) 位階更低呢?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認為人性尊嚴是調和個人與團體,並使個人價值不受侵害,並無區分位階 1。本文認為以上定義是闡述保護個人自決、自治的必要性,進而保護個人不受多數人侵害其價值,可以說明為何人與人間雖樣貌、能力上不同,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所在。   

更進一步討論,每個人都有價值,那其他生命為什麼不等同人類的價值 2?諾齊克認為,屬於某集合中的人會尊重該集合中的其他人,是很正當的行為,是基於理性的尊重即構成人類尊嚴的核心 3。康德認為理性能力的展現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此為人類本質 4。本文同意生物社會學的觀點,認為人之所以異於動物,是由於人類所有的利他傾向 5,而此傾向常發生在同類之中,某些動物對於同種生物具利他傾向,部分對其他物種具利他傾向,而互惠的情形幾乎為人類所有,而以此作為人類「理性」、「自律」的基礎,因此對尊嚴的保護異於其他生命。   

回答原先疑問,本文認為人與人間的差異存在 (所謂不平等),但因為個人主體性所存有的理性、自治,因此多數人應尊重每個人個體上的尊嚴,是「人性尊嚴」之所在 (法律上平等為人性尊嚴的一部份)。自演化 (也是不同種類的生物了)、構造、物質、基因、情感表徵來看,這些雖代表人類與動物不同或相同之處,但不是彰顯「人類尊嚴」的依據,畢竟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且個體上並無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存在。所以應該採取「是否具有理性」作為區分人與其他生命的標準。在自然法學者認知下,人們藉由理性之光去認識神造的自然法 (或有認為是不待觀察即可感知到的,無關神造),其道德影響法律上的效力,此觀點下,人類和其他生命的差別在於有無理性之光的感知。在法實證主義下,道德不影響法律的效力,法律是人們藉由內在觀點,以批判反思的態度去接受規則,而藉由外在面向觀察規則的規律性,並以描述性語言呈現,此觀點下,人與其他動物差別在於有無批判反思而接受規則的能力 6。本文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均可說明,其他動物並不存有同等於人類的「理性」(如果有,那也應該與人類共同構造法體系)。因此人雖為動物,但異於其他動物 (有生命之物),在個體上享有「人性尊嚴」,而整體上享有「人類尊嚴」。

1 李震山大法官,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 3-12。

2 但並不排斥所謂「動物尊嚴」的存在。同前注 1。

3 邱玟惠,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淺談「人性尊嚴」與「人類尊嚴」。另參 Robert Nozick, About Mammals and Peopl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83 (1983)。諾齊克另舉例若道德上主體為「獅子」時,其他獅子的利害也會被優先考慮。

4 青柳幸一 融合する法律学,頁 50-51,本文簡略轉述。

5 儘管霍布斯認為人的自然狀態是混亂的,觀點不同,不多論述。

6 本人於系上必修法理學,學習上理解能力欠佳,如有違誤,敬請指教。

回到目錄

 設計四  李宥儒  小 雄   04

「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過程。

臨終時,身體是什麼樣的感受?

會很痛苦嗎?很難受嗎?或是像睡著一樣,閉上雙眼,輕輕地就走了?

一直以來這都是人們最困惑、也是最恐懼的問題。

(這邊的臨終是指重病或是年老衰弱的死亡,非意外之死)

這學期我修了一堂課「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學習了安寧療護與安樂死等的相關知識,老師曾提到:一個人在臨終時,早已不吃不喝,因為這些營養身體已經不需要了,此時,大腦會啟動人體的退場機制 ─ 分泌「腦啡」等來減輕痛苦。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腦啡」這個詞,印象深刻。

幾天後,我在「細胞、分子與生命」這堂課又遇見了「腦啡 」。這次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在脊椎動物遇到極大的痛苦後,會由腦下垂體分泌,減緩痛覺並帶來愉悅的感覺,與大家耳熟能詳的嗎啡十分類似。當我知道這件事後,心裡有塊大石頭慢慢放下了…

在我目前為止的生命中,遇到的重要生命逝世有 3 次。其中第三次對我來說,是我心中極大的陰影和痛,離開的是從我有記憶以來一直陪在我身邊的狗狗,他叫做小雄。在今年八月中時,我接到消息,家人說小雄近幾天都不吃不喝,似乎是即將要走了。我立刻把班全部排掉,當晚從 臺北搭車回到嘉義。 隔天到山上外婆家找到了躲起來的小雄,他的模樣令人心疼,骨瘦如柴,全身髒兮兮,和記憶中活潑貪吃的他形成令人心碎的對比。 請來獸醫師後,他說小雄已經不行了,先打了一記讓身體稍微舒緩的針,詢問我們要不要採用安樂死。看著不斷喘氣的小雄,我們的內心十分掙扎。最後討論結果是約了明早的寵物溝通師,告知小雄我們希望他不要再痛苦,所以採用安樂死這個決定。當晚我留在山上陪在小雄身邊,只要我稍稍離開他,他就會發出低鳴聲。整晚我看著他如此難受,只能寸步不離地守在他身旁,在他耳邊不斷重複,我們好愛你,你是最棒的狗狗,我會一直陪著你。

隔天早上,我們這輩的小孩圍在小雄身邊,等待寵物溝通預約時間來臨。我用空檔的時間趕緊洗了澡。就在我一洗完,走到能看到小雄的範圍後,姐姐大叫:「小雄走了!」這麼的令人措手不及。我呆愣愣地處理完他的後事,還是不敢置信。回家後我忍不住抱著媽媽大哭,我好後悔讓他痛了一整晚,直到死前的那一刻,小雄看起來都好辛苦好難受,都是我的錯。

我抱著後悔愧疚的心,繼續生活,盡量讓自己不再想到他。然而就在我遇見「腦啡」後,這些回憶一下子湧了上來。小雄那時承受的痛苦,是不是也有腦啡的出現,幫助他緩解痛苦?當時他的低鳴是不是在安慰我?他也是守了一整晚陪著傷心的我。我忽然想起,隔天早上下了大雨,雷聲轟隆作響,小雄最怕雷聲了。小雄一離開後,天空奇蹟似地放晴,陽光露臉,風雨都過去了。寵物溝通師說,不論小雄最後怎麼離開的,他心裡深深的愛著我們。 我很感謝我的童年有小雄的陪伴,慢慢地,我不再害怕想起他,他是燦爛幸福的存在。

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釋懷,而理性的科學卻神奇地讓感性的我得到了安慰。生命的逝世令人傷感,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好好珍惜,不論是身邊的人、動物亦或是自己。

小雄 -2019/8/15 10:29

回到目錄

 電機二  周培堯   智慧生物   05

  編輯中 從古至今,人類對其他行星是否存在外星人,他們以及他們的文化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一直只能在猜測、想像、研究與探索徘徊。雖然對外星和 UFO 的目擊報告在現代社會中是屢見不鮮,但依舊缺乏了絕對的證據能證明。

地球的大小適中,剛好可以吸住大氣層以穩定環境;地球有適中的衛星,能引起的潮汐與地殼變動,使生態更多元;地球核心具融態鐵與放射物質,能產生磁場防禦太陽風暴。在各種「剛好」的條件下,才造就出了能夠孕育萬物的地球。

現今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直徑約有 900 億光年,共有約 1000 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內可能包含著約 1,000 億到 10,000 億顆恆星,因此宇宙中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數量應不下萬億。單論我們自己的星系-銀河系,據估算,就算只有千分之一的類地行星適合生存,銀河系中也應該有不少於 100 萬顆行星上有生命存在。此外,銀河系已有約 130 億年的歷史了,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之內,理應外星文明有足夠多的機會發展壯大,但如今還沒有任何的證據,也沒有收到任何的迴音。難道地球上的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

而人類也從未放棄尋找星球外的智慧生物,好比說在 1974 年 11 月 16 日,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電波望遠鏡─直徑 350 公尺的阿雷西博天文台 (Arecibo Observatory) 向著相隔 2 萬多光年以外的 M13 星團發射了「阿雷西博信息」。

若外星智慧生命接收到它,共由 1,679 個 0 與 1 組成的信息可以拼成一幅長方形的圖案,分別表示:

(1) 二進制的數字 1-10。

(2) 人類 DNA 包含的 4 種元素,以及 DNA 的基本結構。

(3) 人類的圖樣,以及平均身高、1974 年全球人口數量。

(4) 太陽系各個星球,以及地球的位置。

(5)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圖樣,以及它的口徑大小。

1977 年發射的航海家1號上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內容包括用 55 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也企圖向太陽系以外的外星生命以實體的方式傳達訊息。

而中國也不干示弱,2016 年於貴州落成的「中國天眼」,便試圖在廣大星海中微弱的電磁信號,期盼在其中能得到來自外空朋友的訊息。

費米悖論指出我們對地外文明存在的估計值非常高,但始終缺乏應媲美估計值的證據,兩者之間為一大矛盾。從宇宙悠久的年齡與龐大星體數量來看,除非地球是特例,否則地外生命應廣泛存在。而唯一解開費米悖論的方式就只有找到外星智慧生物。

智人只在地球生存了 5 萬年,而真正有歷史的只有 5,500 年,開始探索外太空甚至不到 100 年,就宇宙存在的 138 年來說,實在只是九牛一毛,相比來說就只是一剎那罷了,或許外星生物早已拜訪過,只不過是在百萬年前。外星生物也不一定會以人類所需的生存條件來生活,也許他們能耐百度高溫、以二氧化碳為養分,以至於搜尋的方向錯,所以沒有找到。也或許是科技差異,他們也許使用的是量子通訊,甚至是中微子通訊,我們也才沒有辦法在星空中接受到他們所發出的信號。

儘管現在對外星生物的存在還是抱持著相當大的疑問,而地球的存在告訴我們,智慧生物存在的概率大於零,這也就是促使科學家邁進的動力。究竟地球是不是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星球,透過日以繼夜研究的科學家們,我想,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的。

回到目錄

 材料二  林威良  一點一滴的入侵   06

上課講到的 1~10 的警覺,是追求快樂與躲避恐懼, 而那時候我想到的反而是以前有點相信,長大後開始不信的「星座運勢」,上面會寫說什麼星座會有什麼性格、擅長什麼、適合當什麼職業、這個期間要特別注意什麼等等。其中的描述會有以前看過一些影片、文章都會提到的「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這些運勢都會有一個不確定、模糊的描述,這些文字會讓你認為真的就在描述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一個人還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這時候 1~10 的效果就來了,他可能會記得一些關鍵字 ,比如說要注意金錢動向,爾後可能過幾天、幾個月,就在某天,真的錢包不見了,他可能就會突然想到測驗上寫的內容,感覺「哇,好像有點準欸」,印象好像就再次被覆寫上去一樣。當然測驗不會只寫一種,只要生活中好像有被提點過、被警示過,如果沒發生反而還好,時間久就忘了;但是如果還真的發生了,這就不一樣了,這個記憶可能從 1 變成 2,再遇到變成 3、4 之後,就從不信變成了一個星座迷了。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星座都是這樣了,那那種求神問卜的呢?延續上面論述,如果有 100 個信徒去解惑,假如有 90 個人可能沒有被得到幫助,也許就會自圓其說,說自己沒照指示做、命不好,才沒有得到祝福,神明是不會騙人的;而另外 10 個人呢,真的之後過得比較順遂,就會覺得很靈驗,又經過 1~10 的增幅,就變成信徒了,更嚴重的是這 10 人的每個人再去拉家裡親戚朋友等 10 人進來,又多了 100 人,又剩下的 10 人再去拉人,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如果再收錢下去,這不就是前陣子吵很兇的「紫衣神教」嗎?那臺灣又還有多少像是「紫衣神教」這種,還沒被挖出來呢?會不會有更多像遊戲「還願」中的結果案例呢?

慢慢覺得鬼神的東西那都是人們心理因素,所產生的產物,即使相信什麼,世界依然會持續運傳,依然得面對命運及未知的恐懼,故還是注重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相信科學,學會思考,找出合理的解釋 。

想到前幾天看過有文章在寫有關兩岸關係寫到,中國的節目現在充斥著臺灣的藝人,而藝人為了生存也不太能說中國的壞話,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逼不得已的,所以心中還會排斥中國的入侵,但我看到一句話,突然背脊發涼了一下,「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我們,而是我們的下一代」,就開始想下一代在接收的資訊不就是目前臺灣正在沒落的一些綜藝節目,轉而去看中國的節目如新說唱、新歌聲、舞台好壯觀、好炫等等,手機上也常有抖音等大陸影片,其中又一直被灌輸中國的優點,開始 1~10 增幅,加上沒有什麼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就會覺得內地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這不就達到對岸的目的了嗎?從宗教到國家還有很多方面我認為都用到了這個 1~10 的道理所在。

回到目錄

 材料二  Loker  那都是過程   07

恐懼是使人延續繁衍的因素,因為經歷過,所以之後懂得如何面對。像這幾天熬過的一段低潮期,運用到課堂上很多知識,過程中真的體悟到很多東西,感覺人生,達到什麼成就,增加了一點經驗值,就像我曾經看過的影片「Cure for Loneliness Stories from Our Future」中的 1%,但恐懼的過程中真的很難受。

還記得是 9/25 的上課,老師有想請同學說說目前的恐懼,那時我內心存在的恐懼,一是第一次擔任活動的負責人,以前又沒什麼經驗,很害怕把活動弄糟,辜負眾望;二是前幾天得知外婆被送入醫院。很巧合的是,那節的下課,剛走出教室,媽媽打來,以為又要嘮叨什麼,電話另一頭聲音卻是帶點哽咽說著「快點來醫院」,進入了加護病房,旁邊的儀器看起來還有生命現象,昏迷指數 2,眼睛扳開來是往上翻的,旁邊的家人怎麼叫、怎麼搖,依然沒有任何動靜,在床上的不是賴床或是裝睡的人,那是真的沒有意識、叫不起來的人,眼前的這一幕感覺好真實、好心酸。

當時還要決定是否要做一個維持三天的「低溫療法」的手術,做或不做? 不做,可能繼續惡化,再也撐不了多久;做,但成功的機率很低,可能維持現狀,可能變植物人繼續承受痛苦等等,這看起來只是個 O 與 X 的是非題,但殘忍的是沒有正確答案,這在考驗人性,面對最大的恐懼是「對未來的無知」。最後家人選擇做了手術,算是給長輩一個尊重吧!到了現在,還在等待甦醒的那一刻;相對的,套用歌手蛋堡寫的一句歌詞「飽受希望折磨像個死刑犯」。

時間繼續往前,恐懼的源頭還沒有結束,反而多了一項段考,心中被三項事情拉扯著,總是在避免恐懼從 1 變成 10,就像在殺螞蟻一樣,殺掉了幾隻 1,又不知道從哪冒出來其他1,精神快被分屍,在那幾天甚至有可怕的念頭,可以逃避所有問題。每天起床像隔著一個屏幕看世界,那時看完小丑好想哭,感覺有類似的遭遇,不知怎麼發洩,面對熟悉的人臉上還是得要掛著笑容。 眼看活動跟考試的逼近,問題依然在那,起念換個心態,反正糟也不會再更糟了,像小丑、回頭的小白鼠,面對、報復這些問題與恐懼。其中有一個禮拜平均只睡 4 個小時,也有失眠睡不著的時候,對疲累感到麻痺,甚至有兩天只睡了 1 個小時,那天喝了很久沒喝的咖啡。

心中的兩顆大石算是在 10/30,剛好是 20 歲生日結束人生的一個段落,感覺很戲劇化,也覺得很訝異。雖然結果看起來都不太起色,我認為都不太重要了,而且心理撐過去了。常常經過一件大事件,感覺都會回到了一個循環的原點,這次也是,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經歷過一段痛苦,又回到最初的狀態,而每一次付出心得都會不一樣,即便夾雜恐懼,那都是過程。

回到目錄

 更生人  快樂的力量   08

快樂真的是一個人所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不過,最近三年來,我每天都在想著,我,該如何真正的快樂?

從前,就讀二流高職的我,不曾仔細思考過這門深奧的問題。在那個階段,我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並且網路遊戲也練到足以參加電競比賽的程度。那時的我感覺沒有太多煩惱,就只有偶爾羨慕一下其他人有交到女朋友,我也非常想但是沒有也就算了。很快的,三年過去了,我來到了 臺科大,起初是多麼期待夢幻的大學生活,社團、聯誼、迎新,以及自以為能夠如以往駕輕就熟的課業,想當時還真是意氣風發呀。不過在短短兩個月後,就是與高職三年相比這麼短暫的時間內,我覺得自己漸漸陷入的某種可怕的深淵,我感覺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是準備要做什麼。

我非常不適應大學生活,不知道原因為何,我上課時完全無法跟上進度,時常覺得非常疲勞,不論科目是什麼,沒有任何一項我能夠應付,並且隨著時間過去,我也越來越渴望能結交異性朋友 (不一定要是女朋友)。不知從何時開始,愈來愈懷疑自己無論抗壓性、課業程度、社交能力、外貌,似乎沒有一項達到平均標準,這使我時常認為自己很差勁,所以我選擇逃避,每天假裝去學校,其實躲在網咖過度積極地練習網路遊戲,想要透過電競比賽獲得自己在世界上還有存在價值的感覺。

的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勢必就是休學結束。我並不對這個結果感到意外,心裡只想著,就當作我頭腦一時不清楚,這一年先騙騙自己正在追逐電競夢,下次再回學校認真好好讀書就行。雖說如此,但是這樣的波折對我打擊真的很大,我時不時就會夢到自己被退學回到高職甚至國中讀書的怪夢,醒來後又給自己打一劑強心針 - 下次回去再好好念就好!

一樣很快地過了一年,我決心東山再起,捨棄遊戲及一切不實際的妄想,每天維持良好作息,準時上下課。不過,好景不常,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再一次又跌入萬丈深淵,始終無法集中精神於課堂上,就算想要自己讀書也極度無法專心,又開始進行一連串玩樂又或是逃避,憂鬱自卑的想法又再次在我腦中奔騰,我丟開了書本,翹掉了認為已經完全對我沒有意義的學校 (所有科目與進度落差大),我不曾想過的事情發生了,我居然,二度休學了…….

不過這一次比第一次進步了一些,我在好景猶在時通過了部分科目的期中考試,並且成績不僅僅只是剛好及格,該說好還是不好呢?這似乎讓我產生了一種,真的只是我太混及想法太悲觀才導致失敗的錯覺,其實我根本就有能力通過學校的課業吧?只要我不要玩遊戲、不要因為沒有任何異性朋友而自卑、不要因為前述發生過的種種事端憂鬱不前。但事情似乎沒這麼容易,漸漸地我發現,能夠給自己打強心針的頻率越來越低了,實際情況就是我正處於空前的失敗,所以我又再一次的仰賴電競比賽以及色情影片,無時無刻不讓自己處於高度回饋、刺激的虛擬世界,藉此讓自己不再憂鬱煩惱。

說實在的,我還真是冥頑不靈,在這間大學過的這麼慘淡,為何又要再度挑戰呢?我三度開啟了我的大一生活,這一次我又更加堅強了一些,即便一樣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感到混亂憂鬱,疲憊不堪,但是因為極度懼怕再次休學甚至退學的處境,我最終有努力熬過,保持了只被 1/2 一次的危險紀錄 (第二次不敢說又要休學,所以放著擺爛…)。

哇!真是感動,兩年多來我終於真真正的嚐到快樂的滋味,說真的也不是什麼真真正值得慶祝的事情,通過大一上學期對任何一位跟自己一樣,藉由正常考試方式進入 臺科大就讀的同學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到了第三年還以沒辦法 all pass 的姿態通過就如此雀躍不已?沒有錯啦!就是!就是這樣!在兩度休學的途中,就算電競比賽成績再怎麼出色,每當重返校園時卻又感到失去人生意義,就實在是無法打從心底快樂起來。

為什麼?為什麼?到底為什麼?在進入了臺科兩年半後,在初嚐一年級下學期終於不重複的課業範圍的新鮮感時,我又再次,真的是再一次被無情的擊潰了。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無法維持上課的專注力及意願,也無法靜下來讀任何一分鐘書。這真的讓我不斷重複思索,為何我能失敗至這種無藥可救的地步,一再重蹈覆轍,也知道不應該這樣,但實在是無法改過自新。另外,隨著時間年復一年,我的電競實力也過了頂峰,已經失去以往可以因為現實絕望而瘋狂練習的傻勁,又想到自己始終始終始終還是連半個異性朋友都沒接觸過,不用說交往了,連半個能說上幾句話的都沒有,使用當今流行的交友 APP 也是處處碰壁。這些因為現實與自我想法所加總起來的種種壓力,真的完全粉碎了我庫存中僅剩的幾劑強心針。

現實世界中,事與願違真的讓人難過。所以我常常思考到底是我真的沒有能力?還是我太容易胡思亂想?又或是我慾望過於強烈,想要得到所有我想的 (學業、電競、異性、外貌改變等等…),經過了整整三年,我認為自己絲毫沒有起色,甚至更加退步,連生活都日漸頹廢,更加仰賴已經無心進步的遊戲以及色情影片滿足表面上的快樂,這真的帶給我短暫的平靜。但是經過非常高頻率且長時間的混沌生活後,實質上的無作為以及虛偽的快樂帶來的空虛感卻是更加強烈,強心針早已全數灰飛煙滅。這時的我,赫然發現,自己時不時會突然感到左腦一空,像是被吸乾似的不適,並且開始不時覺得連下床行走都得耗費極大力量。

現在,我瞞著父母一年級下學期又三度休學的事實,且為了不被發覺,硬是將二年級的必修及專業科目填入課表,一如往常地貼在廚房冰箱上讓父母參考我的放學時間。當然在這學期開始時,我並不能預測自己能否在一上勉強通過且一下完全失敗,況且自己又極為不穩定的情況下,撐過二年級的課業不被雙 1/2 退學。目前,說實話,我好像還真是沒什麼長進,也就是說… 我真的又再度站在淘汰邊緣,或許我不適合讀書吧?或許我不適合結交異性吧?哈哈?無數個或許又再次將我圍困在懸崖邊,步步前逼。已經早就沒有強心針的我,就像靠著某種效能差勁但不得不用的自我催眠藥品,繼續在我腦中三分偽樂七分愁的世界走下去。

這整整三年來,雖說我幾乎一直處於無法真正快樂的情緒。但是我身處這極端又混亂且頹廢的奇異空間裡,卻深深體悟到了一些微妙的心理及生理反應。

1. 突然覺得現實絕望時,我的左腦真的感覺有某種神祕力量正在吸收它,每當出現這感覺時我都會異常極度疲憊,甚至無法原地站穩。反之,當我出現如此疲憊不堪的感受時,也就會覺得左腦正在被吸收著。

2. 在上述頭腦極度混亂或莫名其妙感到疲憊不堪站都站不穩時,只要有任何人跟我說話,或是我找任何人說話,不知道是因為注意力轉移又或是不想被人發現異狀,意識會瞬間清楚並且心情感到平靜。

3. 暢飲酒精飲料後也能享有平靜感,這種帶來無比平靜的微醺著實讓我著迷,但是我知道這不是一個好方法,所以通常只在跟朋友一起瘋瘋癲癲,或是真的頭腦受不了時才會想這麼做。

4. 當我某一天突然很積極樂觀向上,認為自己能力挽狂瀾時,努力非常小段時間後又會霎時覺得天崩地裂 (通常是剛睡醒,要面對新的一天時),進而倚靠虛擬逃避現實。但是在一陣瘋狂遊戲或徹夜觀賞色情影片後,又會頓時覺得極度空虛無比,且更加兇猛地將所有讓你獲得短暫虛偽快樂的東西全數刪除,爾後以此循環。

5. 跟任何人相處時,不管對象是朋友、同學又或是家人,都能正常表現喜怒哀樂,並且能維持活力,但是一進入獨處狀態時,所有想法又會接踵而來。

6. 在長期情緒低落的情況下,任何一點課業上或生活上的小問題或極小的壓力都會讓我感受極深,牽動其他的想法找上門來,雖然事情大部分根本就不複雜。

順帶一提,我好像是個容易緊張的人,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對自己的不信任,時常覺得話說不出來,全部卡在喉頭無法發出聲音,此時又覺得對方睜大眼看著自己,好像自己真的患有某種怪病話說不出來。這類情況在找教授、叫助教、點餐以及有求於人時 (就算是熟識朋友) 幾乎快要 100% 發生,每天正常講話也有一定機率出現此種問題,這真的又使我更加倍感憂鬱。

說了這麼多有關我的事情,那所謂主題 - 快樂的力量到哪去了呢?在這混沌的三年中,其實我也不是真的完全沒感受過實質的快樂。贏得電競比賽的瞬間還有往後的那幾天有如活在夢中的快樂,和朋友暢談並敞開心房來自嘲所有失敗時放下一切的快樂,以及第一次通過一年級上學期,在現實層面證明自己能力時前所未有的快樂。如果沒有這些星星之火來當作整片黑暗中的幾盞明燈,或許我會連偶爾奇蹟似重燃鬥志的力量都喪失殆盡。

回到目錄

 設計四  李宥儒  活在當下   09

活在當下,這是一句從小聽到大的名言佳句,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座右銘,但要真正做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上學期我修了一堂課「正念減壓與情緒管理」,提到了關於「正念」這件事情。起初源於佛教的禪修,後來被應用於醫界與心理諮商界。它的意義便是真正活在當下。舉例來說,當你在吃飯時,你知道你正在進食,當你在走路時,你知道你正在走路。說到這裡,聽起來好像在繞圈講一些無意義重複的事,先讓我來舉一些反例,你在吃飯但你邊吃邊滑手機,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口中的食物是什麼滋味;你在走路時,你邊走邊想著明天的期末報告該怎麼辦,渾然不知路上的景色等。總括來說,正念的相反可以說是「心不在焉」。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點,正念還包含了其他的意義,保持好奇心、體察自己並接納等。

在那堂課中我們做了很多練習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吃葡萄乾。專心一意地吃葡萄乾。從仔細地觀察葡萄乾的外型、嗅聞它的香氣到試舔、放入口中,緩慢地咀嚼,感受它在舌上的酸與甜,我感到詫異與美妙,雖然聽起來很浮誇,但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顆葡萄乾。我開始思考過去吃飯的時候,我的心思完全不在食物上,腦中總是飛快地想了好多事,很容易吃到後來覺得索然無味,餐盤剩下食物。一天之中有太多思緒在腦中亂竄,而有些並不是事實本身,就只是想法而已。例如明天期末報告搞砸怎麼辦,諸如此類的想法。正念的覺察即是「將想法視為來來去去的內心事件,不需要將他們照單全收,而是活在每個當下。」

前陣子,莊老師介紹費曼與我們認識,我腦中立刻浮現「正念」這兩個字。費曼近乎完美的體現了這個概念,多方涉獵,對各類事物展現出求知的心,另外他專心一意的力量也處處觀察得到,在那場維格納、羅素、馮諾曼、鮑立、愛因斯坦為觀眾的報告中,起初的他十分緊張,後來他摒除雜念專心思考物理,根本不知道聽眾是誰了。面對死亡時,他依舊能專注地處理當下的物理問題,到了最後更能覺察自己的身體、情緒並接納。

直到現在,即使我對於正念已有這般了解,在很多時候也不容易做到。費曼對於科學的貢獻很大,但對我來說更加欽佩的是他的生活態度,這也難怪他成為了一個如此的傳說。

(推薦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回到目錄

 電資四  于兆良  好菌?壞菌?   10

細菌是⼀種很神奇的生物:它古老,幾乎是最初的生命誕生伊始便存在於這個世界,⾒證了地球和物種的進化;它原始,過了數十億年它仍然維持著最初的樣貌,單細胞構造且甚至沒有細胞核;它多樣,大小、功能、形態各異,有些種類會對人類健康造成莫大危害、有時候人類生活⼜不得不依賴它。

以好的面向來說,在人類飲⻝文化發展的歷程中,細菌無非是關鍵性的主角之一,舉凡醬油、泡菜、起司、養樂多等,橫跨東西文化、鹹甜通吃,少了細菌的幫助,我們的餐桌上又少了好幾樣美食。幾年前曾有新聞報導,德國一群科學家嘗試用從腳趾、肚臍和腋下等人體部位取得的細菌來製作起司、想知道是否會因細菌的不同而產生獨特的味道,雖然很明顯是搞笑成分居多,但也確實顯現了細菌之於食物的重要性。少了醬油的調味,多少中國菜會因此⽽黯然失色、沒了起司的輔助,多少西方料理又會變得失之無味。

就像根據對於人類的影響,昆蟲有益蟲和害蟲之分一樣,細菌有好菌就自然也有壞菌的存在。其中對於人體最直接的影響無非是細菌造成的疾病,包括梅毒、破傷風、肉毒桿菌中毒,嚴重者甚至有敗血病等致死率相當高的疾病。為了對抗這些細菌,弗萊明醫生偶然在培養皿中發現、能夠破壞細菌的細胞壁進⽽產生殺菌效用的盤尼⻄林,無疑的成為了現代醫學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世上細菌有千千萬萬種,有些是對於人類來說不可或缺的好幫手、有些又能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是不是就像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有的人我們喜歡、有的人我們討厭,但不變的是,即便某個人真的很難相處或是令人感到不舒服,我們還是要在渺茫的可能性中盡可能地找到與對方和平共處的方法;同樣的概念套用在細菌上,大家都知道乳酸菌、酵母菌等細菌所能帶來的好處,但更多的是對人體有害的壞菌,這時便須仰賴科學家的智慧、找到疾病的解藥,我們才能與這些細菌「和平」共處。

細菌就如同千面人一般、擁有無數種面貌,對於人類的影響也是千變萬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來形容細菌似乎是再恰當不過了。

回到目錄

 材料三  曹翔智  演化,衍化   11

亙古以來,演化描述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動植物在身體構造或組織功能上的變化,從叢林時代較現代馬矮小利於藏身,到現代馬身形碩大與演化之單蹄利於適應開闊草原生活,這當中的過程是對於「演化」最好的寫照。而這些演化都來自於考古的證據和模擬,透過科學方法與直接之化石證據,復原歷史留下的痕跡。而題目提到的「衍化」是我認為更適合描述這個過程的詞彙。

衍化,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為衍生變化,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部分是對於有限直接證據,透過參照當時時空背景的條件,推論得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衍生出來的結果,另一方面,「衍」字更具有流動性的意義,老師曾經提到,演化是在大的時間尺度下累積細微的變化,因而有機會產生一新物種,而「衍」相較於「演」更有動態細微變化而來的意義。

其實在當今的科學中,我認為衍化不失為一個描述科學適合的詞。研究科學的學者 (包含考古、理工、天文、地質地理...等) 都是試圖在已知的證據、現象或實驗當中,衍生出合理的解釋,正如老師曾在費曼講座課中提到,就好像在西洋棋盤中,一位不懂規則的人想從在下棋的過程中,找到一些對於這個遊戲合理的規則。科學正是如此。

而對於演化而言,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生命的容錯率,正因這些容錯率,變異才得以發生,經由天擇進而留下了優勢物種,也正因生命這個奇妙的特性,生命科學相較於其他領域顯得複雜許多,但也就是如此,衍化才得以發生。

最後,我們透過對於演化的研究,目的在於嘗試了解過去,將有助於面對未來許多未知的變化時,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有初步的了解。也透過對於地球上生命的研究,留給下一個人類世代更鉅細靡遺的資產!

回到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TOP

 本網頁新修改時間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