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通識課程 /  細胞分子與人類 / 心得報告 / 報告觀摩

報告觀摩

 

無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全部報告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系所年  作者  題目   (文章出現次序乃隨意安排 ,有部份沒有題目者由教師代擬)

請注意:所有報告中的觀點都很值得參考,但並不代表本課程或教師的觀點。

雖然已經徵詢過意見,但若有作者不願意公佈姓名,請儘快與助教聯繫。


2021  細胞、分子與人類 (109-2 遠距教學)

 

 

細菌對人類的利與弊

營建三

蘇承俊 

領域結合

機械二

田明潤

愛情靈藥 ─ 論催產素對戀愛的影響

建築三

羅婉甄

恐慌症

材料二

沈彥蓁

綠巨人

營建三

劉品秀

神經質

 

K

那些被藥物控制的日子

 

 

喝不倒的解方,還你彩色人生?

 


 細菌對人類的利與弊   01

從人們發現細菌以前,就已經與人類共存了好一段時間,然而有些菌對我們是有益的,而有些細菌則帶來威脅。

大腸桿菌就是細菌對人體有益的,它幫助人類進行食物消化以及保持身體的健康;皮膚上的表皮葡萄球菌對人體也有益處,它能夠發酵甘油並產生短鏈脂肪酸以誘導脂肪生成,在皮膚表面形油膜,滋潤並且防止外部的刺激物質入侵。

幽門螺旋桿菌就是會對人體有害的一種細,它將胃中少數的尿素分解為氨來降低胃酸的強度,而且能促使發炎。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者只有少部分會有嚴重的胃潰瘍或胃癌等現象。

細菌對於人類而言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要看作用在人體的什麼地方來決定。舉個例子說,肉毒桿菌原本是一種神經毒,若是一名肉毒桿菌中毒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等症況,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然而,這種超強的神經毒如今卻被美容醫院用來當作美容針施打,因為稀釋過的肉毒桿菌可以抑制臉部的神經活動,進而讓肌肉放鬆,達到消除皺紋的效果, 雖然這種效果不是永久的,但是現代人的美容早已離不開這細菌了。

目前的科技已經陸續開發出許多利用細菌的特性來幫助我們完成某些工作。例如利用地桿菌,它在排除能量產生過程中生成的電子時,被發現有導電的能力,之後研究人員就開發出活導電性細菌的應用。

在抗生素還沒問世時,人們對於細菌的想像通常都是恐懼、擔憂感到威脅的,往一個小傷口只要受細菌感染,很容易就會惡化成非常嚴重病情,甚至有可能威脅生命;然而在抗素問世後,人類一度將細菌當成是不構成威脅的存在,過度樂觀認為天底下已再無人類法攻克的細菌型疾病,殊不知細菌會悄悄的演變,演變出帶有抗藥性基因,再將基因傳遞給其他個體細菌,就連不同種類的細菌都能夠互相傳遞彼此在人體內要如何維生的技巧。

從人們研究細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很多以前不知道原因被草草治療的疾病,竟都是因為細菌而產生,隨著抗素在醫療上的使用,人們被細菌困擾的疾病也從極度痛苦、恐懼心情,變成了「生病了喔,去拿點抗素吧」這種輕鬆的情況。的確,若人類現在感染到普通細菌要治療的話已經是易如反掌,然而人們卻不能因此對細菌掉以輕心。唯有透過不斷研究,對細菌不斷觀察,才有辦法將細菌對人類的影響持續導向正途。

回到目錄

 蘇承俊  領域結合   02

如果生物科技運用在營建領域上,你相信嗎?一開始聽到教授說希望報告能與自己的專業領域做結合,我就一直不斷的思考,營建跟細菌之間到底有甚麼關係存在,在我過去所上的課程中沒有任何一個科目有談及生物、細菌等,而當我正苦惱時,我突然想到我曾經有關注過一項研究,這個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將細菌注入混凝土裡以此創造新型的混凝土,這聽起來很難想像,大家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把細菌注入到混凝土裡?意義為何?大家必須要知道混凝土雖然很堅固,但是時間久了受到外來的影響,混凝土會因風化、受載、地震等因素,產生裂縫,讓水氣從裂縫中侵蝕鋼筋,導致房屋結構遭受破壞,裂縫出現並不明顯,也不可能慢慢的補救,此時細菌就是關鍵了,當細菌受到外來因素而甦醒,開始消耗外來提供的能量,並進行代謝出水泥中重要成分,而填補裂縫,此種新型混凝土稱為 “bio-concrete”,更簡單的說法就是自我修復的混凝土,你能想像你在家裡看到的一道裂縫,過了一陣子不理會,當你想到時走回來看,發現此裂縫已經不在了。

對我來說,我會認為這些微生物像是個轉換器,只要給予原料就能轉換生產出另一個物品,那是否我們只要找到或者是培養我們需要的微生物就能更進一步地在各個領域有發展,就像是有人將能行光合作用的細菌附著在建築房屋表面上,使改變空氣品質環境,或者利用細菌來增加土壤的堅硬強度,以致建築有更好的基礎穩定,查了資料後發現應用在營建領域非常的廣,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實施,應用上最困難的任務是如何讓微生物保存且能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 像是微生物如何生存於鹼性環境中,如混凝土?許多專家提出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像是桿菌、真菌等生存能力強的微生物,然而也不能確定,微生物代謝出的物質是我們想要的或者對建築材料無害的,就像是細菌在我們身體可能是益菌也可能是產生毒蛋白的壞菌,這也是這個領域方向所遇到的困難。

從建築的概念思考,綠建築、仿生建築等概念,都是為了與大自然環境進行融合,以現在注重環境與居住品質等條件下,提出 "biological buildings" 的建築概念,利用微生物改善居住品質、減少排碳量,這可能就是未來建築方面的發展,我閱讀了一些論文報告後,我只能說,這發展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回到目錄

 機械二  田明潤  愛情靈藥 ─ 論催產素對戀愛的影響   03

  在高中生物課中,我們對「催產素」功能的了解僅止於「刺激懷孕女性分娩時子宮收縮、促進乳汁製造」。然而在近期的研究中指出催產素有助於信賴感、同理心以及親密度的產生,對於人際之間的相處是相當有益處的賀爾蒙。

在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Ruth Feldman 所做的研究中,透過比較熱戀人士與單身人士腦內催產素的多寡發現「戀愛時期催產素的增加幅度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此時人體腦內的皮質醇含量不僅有所下降,人們的表現也傾向於頻繁的肢體接觸、樂於溝通,同時在想法上也會較認同對方,而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助於感情聯繫的重要關鍵。

雖然影響人際情感的因素錯綜複雜,小至個人性格差異,大至生活上的人際網絡,僅靠賀爾蒙的功能確實無法說明人類在情感中的任一表現。但是透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人在處理感情狀況時僅會考慮自由意志的表現,而忽略除了大腦意志外支配生物行為表現的其他因素,例如賀爾蒙。

過去的我總認為兩個情侶之間一定要兩情相悅,樂於溝通才能建立起健全的感情關係,所以總是哀嘆沒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作為感情上的另一半。在知道催產素對人體的可能影響後,或許原先並非那麼相合的人,或是在旁人眼中看似不登對的兩人也有可能發展情侶關係的原因可能就是大腦分泌的愛情靈藥 — 催產素,促使雙方願意溝通、交換意見、認同彼此的想法。興許,就是因為認知到賀爾蒙的作用,使得我漸漸學會如何維繫感情。

當生活中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狀況,或許可以回溯是否為更根本的因素出現了問題。Feldman 為了證實催產素對人與人情感表現的影響,分別在一對夫妻的鼻子個別噴了含有催產素的液體並觀察雙方的相處、溝通上的變化,而結果正如上述實驗的結果:皮質醇下降、樂於溝通、較認同對方。人體接收外在因素影響後內部勢必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變化並進一步影響情緒起伏,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得以觀察催產素在人際交往上所帶來的正向影響。未來若在催產素影響上做更多的研究、實驗,或許未來催產素就能成為一種藥物,改善親人、伴侶間的相處問題。

身為萬物之靈,我們透過生物演化發展出更精緻的身體構造、大腦,再一步步創造出偉大的人文科技解鎖身體的奧秘,讓人類相對於其他物種能夠更全面掌握未來。 

回到目錄

 建築三  羅婉甄  恐慌症  04

 當情緒上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就會感受到憂慮及恐懼的感受,這是一種常見及普遍的感受,而外在壓力及個人脆弱度與焦慮是息息相關的。外在壓力是一種人與環境的互動中,急遽疲憊且超出個人所能乘載的情況,而個人脆弱性及面對壓力源感受上的差異與遺傳、學習經驗有關。雖然外在壓力不一定會讓人產生焦慮現象,但個人脆弱性高,小小壓力也能讓人產生巨大的焦慮。而在特定情況下,由於某些事件刺激到過去經歷過的緊張恐怖經驗影響,也會引發焦慮。

「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症,在生理、認知及情緒反應上造成極大的困擾。像是心悸、過度換氣、疲倦、無法專心、思考混亂等,心理無法負荷壓力進而影響身體。認為自己做不到、無法做到、別人在注意我、不願出門等,是心理上排斥自己以及否認自己不夠好,產生自卑極度沒自信的狀態。感受到害怕、激動、恐慌、過度擔憂、不安、失去控制、罪惡感、生氣、憂鬱等,則是情緒因身體因素及認知的感受而造成的。「恐慌症」是一種反覆恐慌發作的精神疾病,常有患者因多樣化症狀於心臟科胸腔科就診,卻找不出原因;也有患者常因吸不到空氣快窒息的感覺而頻繁進出急診室。因而產生行為上的改變,來避免再度發作。

當今文明會壓力繁重,在台灣地區憂鬱性及焦慮疾病盛行率也隨之提高,在美國 18~64 歲盛行率女性 7.0%,男性 3.3%,女性為男性之兩倍;而台灣在 Weissman 等人研究顯示盛行率只有0.4%。造成此精神疾病的可能包括遺傳、童年逆境、生活壓力、性格、社會心理因素等。「恐慌症」是無法預期的,症狀可能突然發作,也可能突然消失,因為患者是不曉得何時何地會恐慌發作。無論是跟戀人約會、跟朋友逛街聊天等輕鬆時刻,還是跟客戶談合作及演講,恐慌發作都會突然發生,因此大部分都很害怕下一次發作,而不想出門或到哪裡,漸漸影響到工作、人際關係,甚至更嚴重。 

而對於學生患者來說,課業是一種壓力,而患者個人會出現無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靜下來專心唸書,記憶力也受影響,許多患者會有失眠的問題,使白天十分疲倦、頭昏腦脹,念書效果降低很多;家庭上可能也會造成壓力 (如經濟壓力、子女教育問題),情緒上的不安、緊張、過份的焦慮,以及各種各樣的身體症狀。初期時家人會關心及耐心陪同求診,一旦日子久了,無法找出致病因素,可能會導致家屬的不耐煩,進而採取不理睬且疏離患者,家庭會產生低迷氣氛,家庭關係失去平衡,家庭內又會產生新的壓力。 

治療方式分為五種形式。藥物治療,主要為抗焦慮劑與抗憂劑,並遵從醫師指示用藥;心理治療,減緩因焦慮造成思考行為混亂,抒發因害怕某特定事務的恐懼;團體治療,獲得支持與建議,改善心理困擾,恢復生活動力;行為治療,透過簡易可行的技巧來治療焦慮症;肌肉放鬆訓練,改善焦慮程度及過度換氣的症狀。身邊有朋友患有此病症,雖然看過朋友好幾次發作過,他顯得很不安及恐懼,但發作時,我給予正向的肯定及陪同,因此他並沒有因為在我面前發作而造成更嚴重的症狀,如今他也漸漸克服這個病狀,很為這個朋友開心他的變化。

回到目錄

 

 材料二  沈彥蓁  綠巨人  05

在上真核細胞的部分時,老師有介紹到植物之所以可以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因為植物細胞內有動物細胞沒有的葉綠體可以產生能量供自己使用,而大部分動物都是從植物中獲取能量,我突然好奇為什麼動物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呢?而且不用吃飯就能獲取免費的能量,這樣省錢又省事,再說光合作用還有一個好處是他的原料是用所有生物必行的呼吸作用下產生的 CO2,然後產生能量和 O2 讓生物繼續做呼吸作用,達到一個物質循環利用的效果,解決食物缺乏的問題,也沒有 CO2 濃度太高、臭氧層破洞的危機。

經過資訊搜集之後,發現自然界中的確存在一些可以行光合作用的動物,例如:斑點蠑螈和海兔 (圖一),不過它們出生時並不是天生就有這個能力,它們是在攝取共藻類的過成中吸收了一些葉綠素行內共生的方式獲得光合作用的能力,就像粒線體的出現一樣,這樣它們就不用覓食了,只需要曬曬太陽,偶爾補充蛋白質和葉綠體就可以繼續行光合作用。

但這些都是很稀有的,最後我歸納出為什麼大部分的動物不能行光合作用的原因:第一,光合作用的能量不足以提供動物所需的能量,以人類為例,假設一個健康的人不活動,每天至少需要 1,500~2,300 卡路里的能量來生存,假設人類的皮膚全部佈滿了葉綠素,將一整天照光的光能乘上轉換功率,最最最最最理想也只能獲得像一棵樹一樣的 200 多卡路里,不到一個便當的熱量,更何況是人類一天所需的能量,而且動物跟植物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動」這個字,不管是神經系統還是肌肉系統都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他不像植物一樣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不需要移動或活動,只需利用這些能量進行生長跟繁殖,所以如果再考慮動的情況下,人類需要的能量比植物需要的能量多更多。第二、就目前的環境來說,動物根本也不需要這種能力,因為就算有了光合作用可以自己提供一些能量,但是遠遠抵不過開支,然而我們有更快更好的攝取能量方式,對於能不能自行產能可能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因此要演化出這種動物的機會會比較少。

如果腦洞開大一點,我認為在物資不足的未來還是有機會有綠巨人的存在,為了面對單靠身體皮膚光合作用造成的產能不足,說不定可以朝向跟植物一樣延伸出扁平的表皮細胞,讓照光的表面積增加,但是因為人類是恆溫動物,曝曬會造成水分散失,也許之後人類可以長出類似翅膀或雨傘的東西,專門接收陽光還可以防曬,甚至能像科幻片一樣飛在空中,而且誰說有了光合作用不能同時進食,就像邊講話邊寫字的道理一樣,燈籠草、補蠅草可以同時做光合作用也可以分解昆蟲來補充蛋白質,這並非是一個單選題,它可以是個多選題。再說人類在嚴峻的環境中又沒有葉綠體的情況下一個星期沒吃東西,只補充水分還可以再多撐兩天,那如果有葉綠體不就更好了,所以未來如果又發生了氣候的巨大轉變,發生了第六次的大滅絕,這項能力或許就會變成人類存活下來的關鍵也說不定。

圖一 (左:斑點蠑螈、右:海兔,又稱葉羊)

參考資

https://kknews.cc/zh-tw/science/5gvvk82.html

https://kknews.cc/zh-tw/other/emobokn.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00286

回到目錄

 

  營建三  劉品秀  神經質  06

近幾年,隨著大家對於心理方面問題的認知,越來越普遍,出現一個新的名詞高敏感族群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HSP),被歸類在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當中,被專家認為是一種性格,而非疾病,根據研究擁有 HSP 性格的人,杏仁核天生活動力較高,因為長期的不安與恐懼,導致容易感到壓力,剛好 HSP 對壓力的忍受度較低,長期之下可能會有慢性過度壓力的狀態,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引發身體和精神狀況每況愈下,而我們最常對高敏感族群的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神經質」。 不只是缺點,HSP 也會為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四種特質,深度處理能力、容易過度受到刺激、情緒反應大,同理心強、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簡而言之是,HSP 比一般人更敏銳細膩,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更深入,直達核心,同時具有高度的同理心。 在離開家鄉,來到臺北讀書時,開始有許多事情由自己決定、選擇和處理,在這些大小事當中,發現自己比過往容易敏感、焦慮,第一次觀察這個現象是在大一住宿時期,過往在家時,認為自己是容易睡、好睡的體質,但住宿怎麼樣都睡不好,總是擔心,會不會打呼,還是說夢話,早上鬧鐘響太久,而吵到室友,大家在一起的時間,都是在同一個空間,讓我不時有被注視的感覺,每個動作皆小心翼翼,長期之下,在升大二即將搬出宿舍,就十分清楚我不想再申請住宿舍,為了改善失眠和心中焦慮的狀況,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房間,當時只覺得是過去在家都是獨立的房間,一時之間無法習慣,直到近期接觸到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化表,超過 60 分就是高敏感性格,我的檢測的總分高達 104 分。 

在日常當中,無形中會注意許多小細節,別人說話的音調或方式、講話的表情,在與他人相處時,該如何表現表情、詞彙,才會讓對方感受我的真誠,朋友大多把我當傾訴的對象,長時間下來,我太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同時又想要幫助朋友解決事情,一放面耗去太多時間,另一面是身陷在負面情緒中輪迴,在還沒發現自己是高敏感性格時,我就對自己做了些調整,審視交友圈,留下我真心想互動的朋友,懂得拒絕和放下,不想參與或是時間安排不上的聚會,要平心婉拒,心中也不要因此有負擔,情緒不好適時對身邊共事的朋友說,請他們給一些時間讓我消化,實施一段時間後,雖偶爾也會有低潮,也會焦慮,但我更知道當壓力來襲時,該如何調解,另外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適度安排課業、休息時間,種種之下,對生活比較有掌握,而且更有太踏實感。

回到目錄

  那些被藥物控制的日子  07

 隨著最近 Covid-19 疫情的肆虐 ,心中對疫情能夠趨緩的日子漸憧憬而來。但能夠在外面開心出遊的日子,在我大學前兩年也都不復存在,因為當時有個找不出來的痛因在大腿肌肉與腱中間以及尾椎周圍附近。因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身體無法做太多運動,也開始那段被藥物控制的日子。

提到藥物,我都會常聯想到說藥物是如何在我們身體當中來減緩疼痛或是達到醫療的效果的。而最近疫情當中最有名的解藥非”疫苗 ”莫屬了,疫苗的保護原理其實老師上課中也有提到,主要在其接踵後讓身體產生 T 淋巴細胞與 B 淋巴細胞 ,而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幾禮拜的時間來讓它們生長;當身體有大量記憶的 T 淋巴細胞與 B 淋巴細胞後,它們就有能力去記住未來如何應對這些病毒,不過如何生成這些細胞過程,主要還是看施打 mRNA 疫苗或蛋白質基疫苗又或是載體疫苗來區分的。但廣義來說 ,這些防範性的藥物我們不會稱之為使用藥物或是被藥物控制。

回到吃藥的日子當中,我主要的藥就是一種名為 Celebrex 的藥物。它是屬於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劑,由於它對身體的損傷比較大所以藥效可想而知也很強。在那期間內我不斷地去大醫院做檢查抽血,驗尿以及照掃描斷層等,然而結果都顯示為正常,但我那些疼痛點都沒有好轉。其實找不出疼痛的原因對我的心靈打擊是比較大,因為會感覺自己還很年輕,不至於身體上有那麼多的不適,難不成是什麼大隱疾之類的想法也會在心中悄悄萌芽。而服用藥物這件事情也會讓自己在此行為下告訴自己 ”我是一個病人 ”。我認為這對於像我這樣容易負面思考的人來說,是一種對身心靈影響很大的一件事。在這段期間內,也或多或少有同學來詢問你吃藥的原因或是生病的來由,雖然都是出於善意之舉,但對敏感的病人也會有程度地提醒了自己還陷在這深淵內。所以儘管現在我熬過了這疼痛,仍然會對一些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或是需要服用特定藥物的人保持一種善意的眼光而非異類。不要讓病人區分自己和一般人的差別,因為那些病患已經承受了比我們還多的疼痛,而且也在為此疾病奮鬥,努力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故事的後來,也是其好轉的原因為復健科醫生推薦我去用增生治療看情況能不能好轉。我記得有一次老師上課有提到,身體的恢復機制為:發炎、組織增生、重建恢復。而增生治療就是利用此概念來讓生體恢復。將引導注射的部位局發炎後,因而來重啟身體內的修復系統。經過了葡萄糖與維生素的幫忙與自身的努力復健,後來我的狀況好轉了很多。回頭看這件事情,我也在其中學了不少藥物概念以及身體的恢復原理,或是一些生物原理對復健的影響等。

人類會被藥物控制嗎? 一切取決於每個人的病情狀況,以年輕人做舉例,我認為身體能恢復的方法有很多,吃藥是一個過渡期而已,雖然事到如今我仍然不知道問題為何 ? 但有能讓身體少點負擔的方法就要為其努力去做。俗話說 ”身體健康為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 ”即是此道理吧!

回到目錄

  喝不倒的解方,還你彩色人生?  08

當你在瀏覽社群軟體的時候,是否有看過某些網紅大肆的宣揚一種叫做「外掛錠」的產品呢?外掛錠是一種號稱喝酒前一小時吃下一錠,就可以防止宿醉, 甚至可以千杯不醉的神奇產品,平時也能夠拿來當作保健食品,一天服用一顆。 而這些網紅們也會發一些使用者的回饋,大部分回饋都是:「酒喝多了也只感覺 熱熱的,完全不會暈欸!」、「本來都第一個醉,吃了之後竟然撐到最後,當下跟隔天都不會不舒服。」、「吃了真的喝不醉,朋友都問我怎麼那麼猛!」諸如此類 的回饋,不過外掛錠真的那麼猛嗎?就算真的那麼猛,他能夠讓酒精不對人體造成傷害嗎?

先來說說外掛錠的成分好了,外掛錠是由薑黃素、玉米胜肽、牛磺酸及紅景天萃取四大黃金素材組成,而在解酒界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薑黃。薑黃自古就被當作中藥材來使用,效用是整腸、促進膽汁分泌及提升肝臟功能等。根據這些功能來看,薑黃的確有助於分解酒精。但最多也只是稍有幫助,不可能只要服用薑黃就能千杯不醉,且無論什麼藥物都不是一吃見效,必須花點時間,比方說今晚打算喝酒,大概中午左右就要先服用薑黃。玉米胜肽有讓人精神旺盛,增加體力的作用,而玉米胜肽的解酒原理是促進體內乙醇的分解和代謝,進而降低血液中乙醇的濃度,達到降低醉酒程度和醒酒的作用。牛磺酸可能比較少人聽過,但其實紅牛 (red bull) 主要的成分就是牛磺酸,牛磺酸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作用,可能可以減緩肝臟的損傷。而牛磺酸的日用量以不超過 200 毫克為準,但紅牛的牛磺酸含量卻高達 1,100 毫克,長期吸收過量可能對心臟造成負面影響。最後一個是被譽為「西藏神草」的傳統藏傳藥材紅景天,紅景天的功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明,但是紅景天「萃取液」,有保護細胞避免受損、調節心跳的功能,每個人所需要的紅景天劑量,都是不同的。劑量的多寡,取決於年齡、健康以及其他身體狀況。而短期間的服用紅景天是安全、沒問題的,但是長期服用是否會對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目前仍無法確切知道。

看完了這些成分,可以得知外掛錠其實並不是完全安全的,他並沒有明確的標示出每一項成分的用量,所以也沒辦法得知牛磺酸有沒有超過人體一天能吸收的量,而紅景天萃取液這項成分只能夠短期攝取,不然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就算外掛錠真的那麼厲害,能夠讓你成為千杯不醉的酒國英雄,但是酒精對於身體造成的傷害並不是外掛錠可以解決的,與其當個喝不醉的酒國英雄,不如將拼酒的惡習改掉,健康快樂的過日子。

回到目錄


> 課程進度表> 觀摩『細胞、分子與生命』報告

TOP

 本網頁新修改時間  202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