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大要  -  心得筆記  -  我的感想  -  圖片集

行程大要

        整個參訪行程,剛好湊足一週五天,由於事先已有詳盡規劃安排,也受到許多在美駐外單位與學人協助,沿途都相當順利。週日清晨由桃園出發,停留關西後飛行 11 小時到底特律,再轉機到波士頓,由於時差關係,美國還是週日下午,住宿在很有殖民風格的 Irving House

        週一整天都在哈佛大學,主要拜訪其教學中心 Derek Bok Center。由於在網路上有詳細內容,因此對其組織與任務已經相當清楚;但實際參觀後,發現有一些小細節,是無法從網頁上獲得的。次日一早,我獨自前往劍橋附近的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Vicam 拜訪,Vicam 剛與本校完成一項技術轉移案;雙方實際商討一些未來的合作,有更進一步瞭解,算是此行的額外收穫。下午簡短訪問 MIT,參觀他們特 別的物理學教室後,就驅車前往 U Mass,夜宿其校內旅舍。

        週三參觀 U Mass 的教學相關設施 (主要是 Center for Teaching),因為該校很大,學生人數眾多,因此情況與台大比較類似。而 U Mass 也非常花心思在各種教學制度的建立與執行,尤其學校高層極重視這一塊領域,且有相當好的口碑。校內有一個小單位專門負責輔導學生課業 (Learning Commons),他們聘請兼職的學生做家教,在圖書館或定點給學生講解基本學科,例如普通化學、物理、微積分等,令人印象深刻。

        週四上午開車南下耶魯大學,下午就由 Graduate Teaching Center 的主任 Rando 帶著到處看,一直到次日下午,發現耶魯的教學支援單位都零星散佈在校園各角落,也許因為學校較小,大致上還可以運作順暢。 他們編有一本給助教入門用的 Becoming Teachers,內容豐富相當有用。 中午有幾名學生一起吃飯討論,可由不同角度來看,也有難得的意見。晚上趕回劍橋,次日由波士頓搭機回台,回程路上實際耗 24 小時。

TOP

心得筆記

以下總和一週的參訪,把心得及感想以條列式理出來︰

(1) 一定要在台大建立完善的教學助理制度︰

在美國已經實施幾十年的美式助教制度 (Teaching fellow, TF),一直都不能在台灣發展起來。這種助教主要由研究生兼任,在主授教師的正式課堂之外,帶領數十名修課學生,討論課程相關問題通常稱為 section。在參訪過程中,發現助教制度的重要性,幾乎不亞於老師的授課。有以下幾個結論或實行的要點︰

 (a) Section 是講堂、課本、溫習、習題、報告、考試的總匯集處︰

耶魯大學的教學中心主任 Bill Rando,在學院中庭充滿陽光的草坪上向我們強調這一點。當老師上完課之後,就是自我學習的開始,學生必須仔細念過課本,溫習上課的重點,並且完成指定範圍內的作業或練習題,有些還得交報告。然而,在逐一完成這些功課之後,唯一能夠把這些努力集合,融成一體,則必須經 section 琢磨。一個很用功的學生可以獨立把所有事件一一完成,但若沒有經過 section 討論,他的學習可能有缺陷,也可能走錯路而不自知。Section 的討論,可以把閃爍的細節釐清,可藉由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開拓更廣的視野,更可由別人的批評中,發現自己的錯誤或弱點。同時,一場好的討論,可以提升所有參與者的整體水準,全面提升學習品質。

(b) Section 對助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也蘊育了未來的傑出教師︰

所參觀的每所大學,對助教的職前訓練與規範,都極度重視。助教不能腦袋空空就去帶領 section,他必須對上課的進度非常瞭解,最好也曾經修過該課程,並且有不錯的成績 (助教通常都由任課教師自行招募)。在每次 section 之前,助教必須擬定帶領計畫,規劃將如何導入重要論點,如何引發互動討論,並且能夠解決預期的學術問題;課後則建立教學檔案,將來就是自己的教學 portfolio。這種經驗,對助教本身即為重要的學習歷程;若能在當助教時建立正確而完整的教學品格,將來完成學位後,就是現成的優良教師,學校也不用大費周章去引導新進教師了。因此,今天若把助教制度建立好、嚴格實施,數年後就有一大群優秀的年輕助理教授自動出現。

(c) 學科不同,助教們的帶領方式也有差別︰

耶魯大學的一位大學部女生特別強調兩件事,第一就是理工科與文哲科的助教,在帶領方式與效果上,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在培訓助教之初,就必須就這兩個不同範疇,強調適用的帶領方式。例如,文史科注重對所討論問題的定義、討論與辯證,助教必須對討論主題有深厚理解,可以說出自己的一套道理;而理工科則有很多科技與知識,有些實驗課必須動手操作,助教必須能夠示範、引導學生。第二,她發現若一個課堂有許多助教,則不同助教對學生的評分有很大差異,教師一定要對整班同學的成績,做仔細評估與調整,以便公平反映每個同學的表現。此行只與少數幾位學生碰面,建議應該多收納學生的觀點,所獲得印象將會有很大的差異。

(2) 要建立各種協助學習的機制

因為 U Mass 學生人數很多,無法像哈佛及耶魯這類學院制的學校,學院幫學生找 tutor 解決課業問題;因此,他們有許多相當不錯的機制,以比較大眾化的方式,全面地在課業上幫助學生。首先他們在圖書館內,設置廣大的討論區,學生可以進行討論;同時也有透明的討論小間,避免喧囂的熱烈討論影響環境。另外,利用一個不很大的空間,設立 Learning Resource Center 協助學生解題,招請各重要科目的研究生兼職當小老師,定時定點值班。參觀政大時,也發現有相同的做法。耶魯或哈佛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他們認為無論在學校或未來的就職環境,寫作能力全面性地影響學生的總體表現。耶魯的一位專職講師建議,不用一字一字去改文章,這樣非常耗時,而是整體性地給予重點建議,教他們寫作的基本邏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寫作改進,才是根本。

(3) 教學中心應有歡樂的環境︰

每個參訪學校的教學中心,幾乎異口同聲地指出,教學中心的行事必須很低調,以熱切服務教師與助教的態度,去推動每一件事,否則將會有很大的反彈。尤其,必須把最後評鑑教師或助教的工作,移交給另一單位去執行,否則很容易被認為是拿著蘿蔔與棍子的施壓者。大家在參訪後,也一致認為未來台大的教學中心,應該塑造出歡樂的環境,最好有溫馨的咖啡桌與點心,讓老師或助教願意隨時上門聊聊問題。另外,哈佛教學中心主任 James Wilkinson 也指出,他們服務的老師主要都屬文哲類,自然及理工科的老師們,可能因為研究壓力太大,或者看不上教學補助,一直都不能投入。他也說不要把教學中心看成 garage 來修車,因為車子是有了問題才進廠修理;要像辦 party 一樣地去辦各種教學活動,才能夠解除大家的防衛心,共同討論一些核心問題。耶魯的教學中心更是勤發『紙彈』,無論是海報、邀請卡、簡報、講義、小冊等,都經過相當精心的設計與製作,而且看來其主持人也樂於其中。

(4) 每一門課程都要建立 portfolio

經由各學校的說明,我終於明白課程的 portfolio 是什麼,有點像是每門課程的 cv,詳盡記載一門課的主旨、內容、參考資料、重要的上課歷程,以及教學心得、效果及評鑑結果。本校課程的『開設計畫』有點像其前半部,但沒有後半的教學成果、評鑑記錄,以及對該課程的檢討與改進策略。這種針對單一課程的歷史記錄就是 course portfolio,而教師也可以個人為主軸,提出自己在教學上的 teaching portfolio,說明整體教學方針與策略,並且由最後的教學評鑑來自我檢討。當然,teaching portfolio 可以附上該教師所有主持課程的 course portfolio,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歷程檔案。這些資料,除了供教學本身的記錄與反省之外,對於教學方法之改進,或教師之升等與獎勵等,都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台大對於這種形式的 portfolio 目前並無明確之要求;記得幾十年前經常流傳著一些軼聞,說某位老教授的講義用了幾十年沒有更動過,不管學生習性如何改變,或者學術如何進步,他從未自我改進。有了 course portfolio,這位教授就可能發現自己從未反省該科目,從學生的評鑑結果,也可提醒自己是否該更新內容。雖然有些經典名著的基本內容,不可能再有大幅增減 (例如論語或聖經),然而教學工具的改進、對舊文句的新見解或不同引申、現代環境對經典所標榜精神的呼應或反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5) 建立軟性的 mentor professor 架構︰

哈佛大學希望經由教學中心,軟性地組織有興趣的教師們,建立一個隱形的教師互助網路,互相協助教學方面的問題。尤其,資深教授們一定有很多在教學上的問題與解決心得,若能夠流傳給年輕老師,則不但能夠避免無謂的嘗試錯誤,更可快速有效地全面提升教學品質。當然,這些知識可以經由講習會、書本或錄影帶來傳授或學習,但若經由人對人的指導關係,會使得那些優秀的特質或風格,更有味道地保留下去。這種關係無法立下條文來規範,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建立,但經過這幾天的參訪,發現那些名校的確都瀰漫著各自特有的氣質與傳統,也是他們所標榜且吸引學子的古典品味。

TOP

我的感想

(1) 未來這一兩年,台大的主軸將是完成五年五百億的目標,擠進前一百大;除非明天馬上得到一座諾貝爾獎,否則這是 mission impossible。但是在五年或十年後,若我們現在好好開始,擠進一百大還是有可能的。而教學是這一切的根本。若我們開始把學生教好,兩三年後將產出不錯的研究生,再兩三年後就有不錯的研究成果,再兩三年後將出現全面性的品質提升,這樣就快十年了,雖然有點慢,但有可能實現。台大成立教學中心,可以看出加強教學實力的意圖,身為其中一份子,也深感責任重大。然而,與投注在研究方面的雷霆萬鈞,顯然學校還是把重點放在研究產出,希望以研究成果來快速提升排名,這點我是相當悲觀。因為十多年來,已經有很多挹注押在重點研究上,例如追求卓越計畫等,而囊刮這些經費的幾乎是同一批人馬;因此,若能因加碼經費而產生很大的效益,那早該產生了,不會等到這次五百億才一次『開花結果』產出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即便在研究方面的投注,目前的規劃都還是在補助所謂的重點、拔尖研究,較少針對全面基礎結構與整體體質之改進,這些問題與本文主軸無關。

(2) 我們在制度上已經落後很多,然而許多教師在觀念上可能更為落後,無法擺脫以前的舊思維。例如,我常聽到一些看似合理的論點︰『上課投影片絕不可印給學生,因為學生可能就不來上課,來上課也不抄筆記,大大降低學習效果。』而我的看法是,假如學生看投影片就可完全理解你的課程,那真的可以不用來上課;假如你的投影片夠仔細,那學生又何必記筆記?若學生雖然擁有你所有上課資料,但他們覺得不去上課是極大的損失,那麼學生還是會來上課。該反省的是教師,如何讓學生有『不去上課就是損失』的感覺? (不要用點名的方式) 那當然是︰課程內容要有真材實料,上課態度要十足熱忱,上課講義及環境要很理想 (這些條件聽起來與經營餐廳很像)。很多熱門演唱會或球賽都有轉播,但是歌迷或球迷還是要擠進現場感受,不得已才看轉播。最近一位台大教授批評青少年的『同人誌』活動,成千的國中、高中生們,在聚會的日子一大早,就在台大體育館門口排隊,等著進場秀出他們嚮往的卡漫人物造型,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因此受到這位教授的公開批評。我倒是在想,為何我們無法讓學生們如此瘋狂?很顯然,教授們無法燃起學生的熱情,也沒有啟發他們的興趣。要是我現在還是中學生,可能也會去參加這些活動;至少可以把 Poki 的肚皮畫上一個黑色的 X,裝成 可魯

(3) 台大有那麼多老師,只要每個老師開出一門非常叫座的『招牌課』,全校就有數千門頂尖的課程,那絕對是震撼人心的。若這些招牌課又都能夠上網,公諸於全球網路,則全世界學子的心目中,台大絕對是第一流的大學,也不用等泰晤士報或上海交大來評比。因此,學校應當漸漸走『重質不重量』的方針,鼓勵老師把課程開好、開久、開出名堂來。我發現有很多課程是 disposable (可拋式),開完一兩年後隨手即丟,很難相信這樣的課程會是精良的。建議比照優良教師,由學生推舉優良課程,然後大力鼓勵、補助、推廣這些優良課程,協助登上網路,向全球放送。獲選優良課程當然是一種榮耀,可給予像正字標記的標章,並且優先補助各項經費。例如理工醫農有很多關鍵實驗課很花錢,老師們不但要努力教課 (因為內容新又硬),還必須為材料費花盡心思,真是兩頭燒,久了就沒人敢去碰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沒有傑出課程哪來頂尖大學?

(4) 在徵聘新進教師時,其實大家都有一個隱憂,就是不知道這位研究做得很好的年輕人,以後是否會教好書。因此,若能及早建立 portfolio 檔案制度,記錄申請人以前的教學經歷 (例如曾經獲選優良助教),以及未來的教學理念,則較可能選到正確的人才。然而,對教書的熱忱,才可能是最終關鍵。在 U Mass 觀看他們拍的影帶,其中訪問幾位老師時,有一位男老師大叫『上課很可怕 (it is terrifying),而另一位女音樂老師則說『我超愛教書 (I love teaching),兩位都獲選為優良教師。男老師因為害怕所驅動出來的責任感,使他努力備課、講課、改進,而女老師則喜歡上課時的互動,是天生的教師。兩者都因為對課程的熱忱與努力,受到學生的肯定。我自己則是兩者的混合,各含有一點點成份,因此對這兩位老師的心聲,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與認同。

Viva teaching!

TOP


相片集

住宿的 Irving House

有名的 Harvard Book Store

哈佛專闢很多可供小組討論的小房間

MIT 主要大門的拱柱

參觀 MIT 特殊的物理學教室

U Mass 的圖書館有公共學習空間

Yale 的法學院裝飾 (左邊第二個人頭是青蜂俠)

Yale 神學院的小花園

遇到胡錦濤到 Yale 演講

Yale 的法學院的雕花玻璃

Yale 的手抄本圖書館

Yale 的語言中心

Yale 圖書館的門口雕刻不同文字

Yale 研究生中心

我到世界各地小波都會跟去


TOP

行程大要  -  心得筆記  -  我的感想  -  圖片集

2007/08/11